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裴斯泰洛齐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
1营造良好氛围,激发思维兴趣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这说明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微笑的面容、慈祥的目光、亲切的话语能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感到心里的安定,从而对课文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如《詹天佑》一文,我在教学中提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个杰出爱国的工程师?”学生各持己见,我也频频点头。不料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有比设计‘人’字形线路更好的办法。”全班惊讶,我心中一愣,但马上又颇感兴趣地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这位学生认为可以架设引桥,让火车渐渐爬上陡坡。我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表扬他能积极动脑,大胆提出自己设想的精神。同时,允许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于是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展开了。有的认为架设引桥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在当时是不可能的;有的认为可改变线路,避开陡坡。经过这一讨论,同学们总结出詹天佑能根据当时时代背景,设计“人”字形线路是非常了不起的。现在看来它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在当时是最佳办法,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爱国之情和杰出设计才华。这样,学生敢想、乐想、善想,发展了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2抓住“可疑”点,诱导质疑问难
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探索、创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可疑”点,巧设问题、诱导质疑问难。
(1)课题上设疑。课题往往会提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抓课题提问,可以是老师提问,也可以是学生提问,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交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出示课题,我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这位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谁?”“她的命运怎么样?”等。
(2)关键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处质疑讲解,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学《唯一的听众》一文第七自然段,我问:“哪些地方使你感动?请联系上下文问个‘为什么’?”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3)“矛盾”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课文的“矛盾”处质疑讲解,能激起学生认识冲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总结《鸟的天堂》一文时问:“鸟的天堂指一棵大榕树,可课文两处这样写(出示小黑板):①这是许多棵大榕树。②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热闹了。读读这两句话,对比这两句,你有什么问题想提问同学或老师?”学生提出:“课文中榕树只有一棵,怎么说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
总之,可引导学生质疑的地方很多,关键在于教师的点拨、疏导,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灵活性
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为克服思维定势,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换词比较,激活思维。把句子中要理解的这个词语换成意思相近的另外一些词,再与原句子比较,能激发思维火花,训练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和发散性。
(2)联系前后,扩散思维。抓重点句联系旧知设问,有利于学生高效吸收新知,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
4展开创造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想象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课文描写上的“空白”或仅作概括性叙述的地方创造想象、拓展意境、丰富形象、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借助媒体想象。如《荷花》一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描写荷花三种不同形状,而描写姿态只用了概括语言“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看看这一朵……也很美”。课文没有具体描述,教师出示相关课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最后引导学生用描写荷花形状的方式描述荷花姿态。
(2)妙用结尾想象。如教学《穷人》后,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想象,自己说说图画内容,和同桌表演对话,集体交流,教师随机点评、小结、鼓励。这样,在训练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什么叫创造?我想只要有一点新意思、新设计、新做法、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新意图,就可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因此,教师只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吐露一点新见解,发展一些新思想,语言清新一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培养。
1营造良好氛围,激发思维兴趣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这说明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微笑的面容、慈祥的目光、亲切的话语能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感到心里的安定,从而对课文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如《詹天佑》一文,我在教学中提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个杰出爱国的工程师?”学生各持己见,我也频频点头。不料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有比设计‘人’字形线路更好的办法。”全班惊讶,我心中一愣,但马上又颇感兴趣地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这位学生认为可以架设引桥,让火车渐渐爬上陡坡。我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表扬他能积极动脑,大胆提出自己设想的精神。同时,允许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于是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展开了。有的认为架设引桥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在当时是不可能的;有的认为可改变线路,避开陡坡。经过这一讨论,同学们总结出詹天佑能根据当时时代背景,设计“人”字形线路是非常了不起的。现在看来它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在当时是最佳办法,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爱国之情和杰出设计才华。这样,学生敢想、乐想、善想,发展了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2抓住“可疑”点,诱导质疑问难
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探索、创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可疑”点,巧设问题、诱导质疑问难。
(1)课题上设疑。课题往往会提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抓课题提问,可以是老师提问,也可以是学生提问,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交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出示课题,我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这位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谁?”“她的命运怎么样?”等。
(2)关键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处质疑讲解,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学《唯一的听众》一文第七自然段,我问:“哪些地方使你感动?请联系上下文问个‘为什么’?”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3)“矛盾”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课文的“矛盾”处质疑讲解,能激起学生认识冲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总结《鸟的天堂》一文时问:“鸟的天堂指一棵大榕树,可课文两处这样写(出示小黑板):①这是许多棵大榕树。②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热闹了。读读这两句话,对比这两句,你有什么问题想提问同学或老师?”学生提出:“课文中榕树只有一棵,怎么说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
总之,可引导学生质疑的地方很多,关键在于教师的点拨、疏导,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灵活性
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为克服思维定势,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换词比较,激活思维。把句子中要理解的这个词语换成意思相近的另外一些词,再与原句子比较,能激发思维火花,训练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和发散性。
(2)联系前后,扩散思维。抓重点句联系旧知设问,有利于学生高效吸收新知,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
4展开创造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想象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课文描写上的“空白”或仅作概括性叙述的地方创造想象、拓展意境、丰富形象、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借助媒体想象。如《荷花》一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描写荷花三种不同形状,而描写姿态只用了概括语言“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看看这一朵……也很美”。课文没有具体描述,教师出示相关课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最后引导学生用描写荷花形状的方式描述荷花姿态。
(2)妙用结尾想象。如教学《穷人》后,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想象,自己说说图画内容,和同桌表演对话,集体交流,教师随机点评、小结、鼓励。这样,在训练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什么叫创造?我想只要有一点新意思、新设计、新做法、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新意图,就可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因此,教师只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吐露一点新见解,发展一些新思想,语言清新一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