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弄清自己的需求,并知道自己的需求是否合理,明确衡量合理需求的标准。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清楚自己的需求;
2.学会判断自己的需求是否合理;
3.明确衡量需求是否合理的标准;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
5.体验帮助他人及学有所获的快乐。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理论分析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及其亲人对他们娇生惯养,视他们为“小太阳”,助长了孩子们的一些不良习惯,孩子们常常向父母、同学或他人提出不合理的需求。长期下去,孩子怎能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孩子们学会判断自己的需求是否合理,要合理需求。
五、教学构思
第一部分:认识学习伙伴蚁哥。通过出示小蚂蚁的课件,使同学们愿意和蚁哥共同学习,成为好朋友。
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完成蚁哥训练营中的一个小游戏,训练思维,体验快乐。
第三部分:通过教师讲解及学生造句,理解“需求”。
第四部分:通过播放蚁哥和小蚁妹的对话,让学生讨论蚁哥的日记,来引出自己的需求。
第五部分:活动一:我的需求
出示若干艘标着不同需求的潜水艇,让学生从上面需求中选出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三个来,在小组内交流后,个别的向教师汇报。
活动二:是否合理
教师出示两个“需求”,学生讨论是否合理,并说明为什么?然后学生依照上面两个需求的讨论方式,前后桌同学在一起讨论,我们自己提出的三个需求是否合理,最后找几名同学与大家讨论。在以上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讨论归纳出“衡量需求是否合理的标准”。
第六部分:自我发现。让学生谈谈本节课自己的发现(收获),最后教师总结。
第七部分:出示课件“蚁哥悄悄话”,总结本节课。
六、活动设计
1.认识学习伙伴“蚁哥”。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
出示课件:“同学们都叫我蚁哥。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让我们成为好朋友吧!”
师:你们愿意和蚁哥成为好朋友吗?
(同学们为有学习伙伴而感到高兴)
2.完成蚁哥训练营中的一个游戏。
师:蚁哥在训练营中找到了一个小游戏,填图案,可是填什么图案合理呢?为什么?这可难住了蚁哥,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生:讨论完成。
(让学生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并训练其思维)
3.理解蚁哥字典中的“需求”一词。
(1)学生认读。
(2)教师讲解。
(3)学生用其造句。
4.完成蚁哥日记。
师:我们帮助蚁哥合理地解决了问题,还用需求说了那么多的句子,你们高兴吗?唉,蚁哥怎么不高兴了?
出示课件:
蚁妹:“哥哥,你为什么不高兴?”
蚁哥:“我想买个新文具盒,可妈妈不给我买。”
蚁妹:“你已经有好几个文具盒了呀!”
学生讨论:
(1)哥哥为什么不高兴?
(2)妈妈为什么不给买?
(3)妹妹认为哥哥的做法合理不合理?
(4)你眼中的蚁哥日记怎样记。
(5)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通过蚁哥日记引出我们的需求)
5.说到做到。
活动一:我的需求
出示课件:若干潜水艇,并标有不同的需求。
(1)学生读。
(2)选出三个重要的。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活动二:是否合理
出示课件分角色朗读。
例一:甲:家里经济情况不好,如果孩子们不断向妈妈提出要买礼物,这样合理不合理?
乙:不合理。
甲:为什么?
乙:没有考虑家里的困难。
例二:甲:班级要选黑板报的“小画手”,我平时喜欢画画,想做“小画手”,这想法合理不合理?
乙:合理。
甲:为什么?
乙: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服务。
师:你们提出的三个需求是否合理呢?
前后桌两个同学模仿上面的对话方式相互讨论。
(1)学生间讨论。
(2)找同学与大家讨论。
(3)引导学生归纳衡量需求是否合理的标准。
出示课件,学生读、记。
衡量需求是否合理的标准:
(1)是不是迫切需要的。
(2)是不是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3)是不是具备能够满足的条件。
(4)是不是对别人有不利的影响。
(弄清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了解自己的需求是否合理;总结归纳是否合理需求的标准)
6.我的发现。
师;通过以上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生:讨论。
师:出示课件,总结。
我知道了我的需求是否合理。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知道了我的需求是否合理。
在老师帮助下,我知道了需求是否合理。
(谈收获、体验快乐)
7.蚁哥悄悄话。
师:时间过的真快呀,蚁哥将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可是,它还有一句悄悄话没告诉我们呢,想听吗?出示课件:
“我们在提出自己的需求前,先想一想我们的需求是否合理。”(归纳总结,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责任编辑:李雪虹)
通过活动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弄清自己的需求,并知道自己的需求是否合理,明确衡量合理需求的标准。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清楚自己的需求;
2.学会判断自己的需求是否合理;
3.明确衡量需求是否合理的标准;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
5.体验帮助他人及学有所获的快乐。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理论分析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及其亲人对他们娇生惯养,视他们为“小太阳”,助长了孩子们的一些不良习惯,孩子们常常向父母、同学或他人提出不合理的需求。长期下去,孩子怎能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孩子们学会判断自己的需求是否合理,要合理需求。
五、教学构思
第一部分:认识学习伙伴蚁哥。通过出示小蚂蚁的课件,使同学们愿意和蚁哥共同学习,成为好朋友。
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完成蚁哥训练营中的一个小游戏,训练思维,体验快乐。
第三部分:通过教师讲解及学生造句,理解“需求”。
第四部分:通过播放蚁哥和小蚁妹的对话,让学生讨论蚁哥的日记,来引出自己的需求。
第五部分:活动一:我的需求
出示若干艘标着不同需求的潜水艇,让学生从上面需求中选出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三个来,在小组内交流后,个别的向教师汇报。
活动二:是否合理
教师出示两个“需求”,学生讨论是否合理,并说明为什么?然后学生依照上面两个需求的讨论方式,前后桌同学在一起讨论,我们自己提出的三个需求是否合理,最后找几名同学与大家讨论。在以上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讨论归纳出“衡量需求是否合理的标准”。
第六部分:自我发现。让学生谈谈本节课自己的发现(收获),最后教师总结。
第七部分:出示课件“蚁哥悄悄话”,总结本节课。
六、活动设计
1.认识学习伙伴“蚁哥”。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
出示课件:“同学们都叫我蚁哥。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让我们成为好朋友吧!”
师:你们愿意和蚁哥成为好朋友吗?
(同学们为有学习伙伴而感到高兴)
2.完成蚁哥训练营中的一个游戏。
师:蚁哥在训练营中找到了一个小游戏,填图案,可是填什么图案合理呢?为什么?这可难住了蚁哥,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生:讨论完成。
(让学生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并训练其思维)
3.理解蚁哥字典中的“需求”一词。
(1)学生认读。
(2)教师讲解。
(3)学生用其造句。
4.完成蚁哥日记。
师:我们帮助蚁哥合理地解决了问题,还用需求说了那么多的句子,你们高兴吗?唉,蚁哥怎么不高兴了?
出示课件:
蚁妹:“哥哥,你为什么不高兴?”
蚁哥:“我想买个新文具盒,可妈妈不给我买。”
蚁妹:“你已经有好几个文具盒了呀!”
学生讨论:
(1)哥哥为什么不高兴?
(2)妈妈为什么不给买?
(3)妹妹认为哥哥的做法合理不合理?
(4)你眼中的蚁哥日记怎样记。
(5)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通过蚁哥日记引出我们的需求)
5.说到做到。
活动一:我的需求
出示课件:若干潜水艇,并标有不同的需求。
(1)学生读。
(2)选出三个重要的。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活动二:是否合理
出示课件分角色朗读。
例一:甲:家里经济情况不好,如果孩子们不断向妈妈提出要买礼物,这样合理不合理?
乙:不合理。
甲:为什么?
乙:没有考虑家里的困难。
例二:甲:班级要选黑板报的“小画手”,我平时喜欢画画,想做“小画手”,这想法合理不合理?
乙:合理。
甲:为什么?
乙: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服务。
师:你们提出的三个需求是否合理呢?
前后桌两个同学模仿上面的对话方式相互讨论。
(1)学生间讨论。
(2)找同学与大家讨论。
(3)引导学生归纳衡量需求是否合理的标准。
出示课件,学生读、记。
衡量需求是否合理的标准:
(1)是不是迫切需要的。
(2)是不是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3)是不是具备能够满足的条件。
(4)是不是对别人有不利的影响。
(弄清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了解自己的需求是否合理;总结归纳是否合理需求的标准)
6.我的发现。
师;通过以上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生:讨论。
师:出示课件,总结。
我知道了我的需求是否合理。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知道了我的需求是否合理。
在老师帮助下,我知道了需求是否合理。
(谈收获、体验快乐)
7.蚁哥悄悄话。
师:时间过的真快呀,蚁哥将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可是,它还有一句悄悄话没告诉我们呢,想听吗?出示课件:
“我们在提出自己的需求前,先想一想我们的需求是否合理。”(归纳总结,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