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插好最后一根牛栏闩,浓重的夜雾从高高的岩鹰岭上罩下来。
“仁宝,磨磨蹭蹭的,等山猫子背你啊。”拐爷亮着粗大的嗓门在屋里催。仁宝心里一惊,差点踩上一堆稀牛屎。
拐爷和庚爷早已碗碰碗、钵对钵地喝上了。满头是汗的仁宝找了张凳子靠桌边坐下,气没喘匀,庚爷夹了块贼厚的腊肉“啪”的一声给他压在碗口。
“快吃呀——憨宝!”拐爷朝愣着的仁宝说,“还不谢谢庚爷——”仁宝憨憨地朝拐爷和庚爷咧嘴一笑,夹起透着柴火香味的腊肉一咬,流出满嘴油。
这几天,仁宝和拐爷赶着牛在荒无人烟的磐山界转,餐餐是凉水饼子,仁宝肚子里早叽哩咕噜的了。今晚来到云雾寨庚爷家,吃上了一餐有酒有肉的饭,心里别提有多美。仁宝埋着头一个劲地扒饭。拐爷和庚爷边喝酒吃菜边说着话。
“老弟,这肉是过年时熏的,这酒是去年重阳节酿的,我都为你留着。前些天,白果子树上喜鹊喳喳叫,我就晓得你要来。寨里木佬他们天天闹着来喝重阳酒,我说,你们没这个口福——谁让我们是在磐山界结交的生死兄弟。”庚爷喝着酒来了兴致,话语又多又响亮,像涧里的山泉叮叮当当。
“庚兄,难为你呢,我敬你一碗。”拐爷说着端起碗同庚爷一碰,先将酒喝下了。
就在拐爷他们碰碗喝酒的当儿,仁宝吃完了满满三碗饭。
朦胧的月亮爬上了岩鹰岭。淡淡的夜空布上了疏疏朗朗的星子。云雾寨四周的峰峦变得影影绰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附近的草丛里嬉戏。仁宝坐在离牛栏不远的一个树墩上。牛蚊子、长脚花蚊子在身前身后飞来窜去。四下里弥漫着一股醇醇的地气。借着隐约的月光,能看到栏里的三头牛。两头躺在那里咀嚼反刍。那头上着绳索的黄牯牛站在栏门口,像个把门将军,不时地用前蹄踢一下栏门,显得焦躁不安。
仁宝跟随拐爷出来半个月了。拐爷是远近有名的牛贩子,年轻时在青叶河里放过排、磐山界上撵过山货烧过炭、岩鹰岭上取过岩耳,还到常德、汉口卖过皮货。拐爷是个见过世面的人。叫他拐爷,不仅是因为他放排时在枫木湾弄跛了一条腿,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还因为他精明。前年,仁宝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他父亲上山砍树被树砸死了。断了顶梁柱,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境就更艰辛。去年,母亲将年幼的妹妹送给了一个远房亲戚,独自走出大山,南下打工去了,从此杳无音讯。尚未成年的仁宝正在上学,生活靠亲朋族人接济。倔犟的仁宝利用假日上山挖药材搞副业积攒学费。今年一放暑假,拐爷找上门对仁宝说:“你跟我去做个伴吧,保你一年的学费没问题。”
做牛贩子比上山搞副业轻松。东寨买了西寨卖,赚的是中间的差价。用拐爷的话说:“不要背不要扛,全凭嘴巴讲。”的确,贩牛凭的是嘴巴上的功夫,当然其中也有经验。那天,在翁溪买了一头三岁口的黑雌牛,走了半天,赶到月亮地,有人看上了膘肥体壮的黑雌牛,想买,也出好了价。后来那人发现黑雌牛脑心有一撮小白毛,是“破脑”,犹豫了。拐爷也不急,绕着黑雌牛转了一圈,手里的烟掐了,说:“破脑破发,你这个价我不卖,明年春上生个崽子,我还亏了。”说着,赶了牛就走。没走出半里路,买牛的人吆三喝四追上来了。拐爷将卖价提高了二十块,买牛的人没说二话买下了。事后,拐爷说,能买有“破相”的牛的人肯定是想赚点小便宜的,黑雌牛怀了崽子,他一下就买了两头,心里肯定高兴,再加上拐爷说的“破脑破发”更让买牛的人下定了决心。仁宝觉得拐爷真有计策。
一路上,仁宝从拐爷那里学了不少牛经,什么买牛要“前脚如箭,后脚如弓”,什么“牛要四脚圆,猪要四脚粗”,“乌眼黑蹄,扯断铁犁”,“牛怕夜套,马怕夜露”等等。还有一点,买牛卖牛的钱总要搭上个零头,从来不喊整数。
刚上路那天,拐爷就给仁宝“掌”了根牛梢。拐爷“掌”牛梢的时候,神情肃穆虔诚,口里念念有词。他把“掌”好的牛梢递给仁宝时嘱咐道:“不要把牛梢放胯下,不要沾脏东西,不要让女人碰。”仁宝一一记下。果然,一路上,牛很听从仁宝的牛梢指挥。仁宝还听说过,拐爷会给牛下“千斤砸”。仁宝没机会见识,他好几次央求拐爷让他见识见识“千斤砸”的功夫,拐爷神秘地眯着眼说:“哪能随随便便露功夫。”
太阳落岭石山红,
赶牛过坳九条冲,
九条冲来九条冲,
条条冲里有老虫(老虎),
雷公不打空心树,
老虫不咬单身公,
哟——嗬——
拐爷扯着破锣嗓子唱起了山歌解闷。火辣辣的太阳悬在当头,天空找不出一丝云彩。路边的树木草丛被太阳炙烤得发出刺鼻的青味。天气燥热难挨。
几天来,仁宝和拐爷赶了三头牛在磐山界里绕着山岭转弯。崎岖的青石板路好像没有尽头。仁宝问还有多远?拐爷说:“炮(十的俗称)八里。”路上歇了三夜,走了四天,拐爷说的“炮八里”也没走完。热得难受,人呀牛呀专拣树荫里走。没有一丝风,空气都被太阳光凝固了。仁宝只是觉得口渴,身上汗流如雨,衣服湿了又干,结出硬硬白白的盐霜。仁宝见了水就趴下去猛喝。刚开始,拐爷让他少喝,忍着点,他还能忍,后来,他见磐山路没个尽头,太阳晒得也没个数,就忍耐不住了。
几天来,仁宝走在磐山界的青石板路上,似乎在和青叶河捉迷藏。有时青叶河訇訇巨响着突然出现在脚下,有时悄无声息地突然失踪了。
那天,仁宝兴奋起来,将衣服一扒,朝突然出现在山脚的青叶河奔。没走出两步,就被拐爷一把抓住,撂倒在路边。
“你不要命啦!”拐爷脸色铁青。
仁宝爬起来往下一看,倒吸一口凉气,天哪——青石板外就是悬崖绝壁,崖壁上爬伏着一簇簇青得发黑的老鸦藤。突然出现在这里的青叶河变成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潭。拐爷朝绝壁下的黑潭丢下一节枯木,老半天也没落到水面。
牛们也失去了活跃的势头,一路走得迟迟延延,见了荫凉处就赖着不动,还成天拉稀屎。拐爷想了不少法子才勉强对付过来。那头黄牛鼻子上两天不见鼻汗了,尾巴上像吊了秤砣,总甩不动。拐爷有些心急。
仁宝路上总觉得心里发慌,膝盖发软,眼睛发花。路变成了无数条路,牛也变成了无数头牛。山里的蝉热得嘶嘶哑哑怪叫,叫声一阵比一阵凄惨。到了一个叫千人岩的地方,拐爷叱住了牛,告诉仁宝就在这里过夜。千人岩是一个巨型岩洞,能容纳上千人遮风避雨。拐爷说当年吴三桂去云南在这里驻扎过,红军去贵州也在这里歇过脚。
岩洞里倒有几分清凉,四下里丢落着路人在此生火做饭、抽烟喝酒的弃物。几天来,仁宝第一次感觉到有人烟的味道。一进洞,拐爷拼命地抽烟。在山道上,丁点火星就会引起山火,拐爷从不敢点火抽烟。这也是走山路的规矩。仁宝额头冒出一层冷汗,眼睛昏花。拐爷见仁宝神色不对,说了声“发痧了”就出去了。不一会,拐爷回来了,手里捏着一把白花草,一竹筒水。他让仁宝将那把又苦又涩的白花草嚼着和水吃了。仁宝吃过后迷迷糊糊睡了。
仁宝醒来的时候,已是第二天早晨。早晨的山里凉爽怡人。仁宝也觉得舒服了,只是还有些疲劳。他抬眼看看拐爷,不知咋的,一夜不见,拐爷长出了一脸白胡子。
赶牛上路的时候,仁宝发现那头黄牛更加不对劲,始终迈不开蹄子。“嗬——叱!”仁宝举起牛梢朝它吆喝。它就是不听指挥。
“它得了病,”拐爷说,“昨夜给它放了痧。”仁宝这才发现黄牛耳朵被割开了,还留着乌黑的血渍。看着那头一步三摇的黄牛,仁宝心里也沉重起来。昨夜拐爷伺候它连白胡子都熬出来了。
来到烂木塘,那头黄牛说什么也不肯走了,它一个劲地想朝一旁的山坳里奔。仁宝怎么也阻止不了。“让它去吧——”拐爷淡淡地说。仁宝和拐爷就跟着黄牛缓缓地朝山里走。烂木塘其实是一片沼泽地,零星地长着几丛茂盛的油皮草,有白森森的牛骨架赫然摆在黑幽幽的水面上。几只黑鸦噪叫着来回穿梭。黄牛走到水边,将头缓缓地转过来,望了望仁宝和拐爷,便朝沼泽地吃力地迈进两步,然后轰然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看着死去的黄牛,拐爷叹了口气:“它硬是没有走得出磐山界,要是走到云雾寨你庚爷家它就有救了。”拐爷说这话的时候,眼角分明挂着浑浊的泪。离开烂木塘的时候,仁宝回过头看着那头通人性的黄牛,背心一阵发冷。
天上(嘛)星多月不明,
塘里鱼多(喃)水不清,
栏里牛多(嘛)要发瘟,
朝廷(嘛)官多要烂事哟……
两头牛在前,仁宝和拐爷在后,顶着炎炎烈日继续朝岩鹰岭下的云雾寨行进。拐爷话更少了,有气无力地哼起了山歌。山上林子里不时传来干树皮晒爆裂的响声。
转过栗柴坳,前面出现一块清凉地。这里青草鲜美,拐爷让仁宝将牛赶到坡上吃草,爷孙俩也好趁机稍事休息,还有一个时辰的路程就到云雾寨了。
拐爷告诉仁宝,云雾寨的庚爷和他是生死之交,几十年的交情了。每年赶牛过磐山界都要到云雾寨住上一夜,喝上一夜。
休息了一会,仁宝去把牛从高过人头的芭茅草里赶出来准备上路。这时一头打着响鼻的黄牯牛跟了上来。黄牯牛跟着走了一段路后,想转身往回走。走在后面的拐爷眼明手快一把抓住了它的鼻索,然后一个猴子翻身在它背脊上轻轻拍了一巴掌。黄牯牛背上仿佛遭到千斤重压,四蹄往下一崴,低沉地哞叫一声,乖乖地顺从了拐爷。仁宝猜想拐爷刚才使的那招就是“千斤砸”。可仁宝不明白拐爷为什么赶着别人的牛走呢?
“爷爷,您——”仁宝迷惑地望着拐爷。
“憨宝崽,今天发症候死了一头牛,托山神爷的福,给送来了一头。”拐爷的黑皮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这牛一定是哪个寨子里放野走失的,这是偷……”
“憨宝崽,谁说是偷,讲得难听,它自己跟着走的。”拐爷狡黠地捋了捋胡子,“它可是你一年的学费哩!”
“爷爷,人家会着急的。”仁宝哀求拐爷。仁宝小时候看牛,牛丢了,一家人满山找,饭都吃不下,还讨得父亲好一顿打。“你懂个屁!少说话!”拐爷布满血丝的眼睛露出一道阴鸷的光。
仁宝再也不敢多嘴,只是觉得心神不宁。好几回,脚尖踢在青石板上。
当他们走进云雾寨时,成群结队的檐老鼠(蝙蝠的俗称)飞出来,在屋檐边飞来飞去捉虫子。夜色降临了。
屋里,拐爷和庚爷酒兴正酣。“五魁手呀——你喝!”“七仙女——你喝!”“六六顺呀——你喝!”“喝!”两个老人互不认输,划拳,喝酒,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苞谷酒的浓香溢满了院子。屋檐口上的蜘蛛被酒熏出几分醉意,一不小心就从网上掉落下来,挂在半空。
踏着清清月辉,仁宝去牛栏里看牛。那头黄牯牛见他来了,急忙将头往栏里退,却被缠在栏闩上的棕索绊住。它无端地一阵恐慌。
牛栏旁边烧着一堆烟。用木渣粉掺苦艾叶的烟,气味呛人,可驱蚊蚋。没有蚊虫叮咬,走了长路的牛才休息得好,不会退膘。
就在这时,仁宝听见拐爷和庚爷划拳喝酒的声音变成了争吵声。
“这种事做不得,老弟。”庚爷的声音。
“你就帮这一次,庚兄。要不,我亏老本了。”拐爷沙哑的声音。
“损阴德噢——”
“你就不记我们的交情了?”
“你的救命之恩,我一世也报答不了。”
“这事你知我知,天不知地不知,山神爷不知……”
聪明的仁宝听出来他们争论的话题了。快进云雾寨时,拐爷就告诉仁宝,云雾寨的庚爷法子多,他能让瘦得皮包骨的牛吃上半斤蜂蜜,半个月里变得油光水滑,膘肥体壮;喂下一种奇特草药,能让黄牛的毛一夜变黑,黑牛的毛一夜变黄。庚爷在年轻时曾拜过一个盗牛贼为师。拐爷怕那头黄牯牛被人认出,就向庚爷求助。
“不行,老弟。这种事我做不出——喝酒。”庚爷说。
“喝——喝个屁!”拐爷明显地醉了,舌头厚得转不过弯。“哗——啦!”碗摔在地上碎了。
庚爷和仁宝把拐爷搀到床上。拐爷呼噜呼噜打起酒鼾。
仁宝睡在床上,脑子里时而是那头黄牯牛可怜的眼神,时而又浮现出一个陌生孩子焦急的神态,没有半点困意。
屋外飘起了浓浓夜雾,草尖上挂着露珠。远山里偶尔传来野山羊找伴的咩咩叫声。
思忖了一会,仁宝打定了主意。他轻轻地拉开木门,仔细地看了看睡得很沉的拐爷,蹑手蹑脚朝关牛的地方走去。
那头黄牯牛仍旧站在栏门口。见仁宝来了,它几乎是用乞求的眼光望着仁宝。仁宝摸索着解脱了棕鼻索,然后抽开木闩,将黄牯牛牵出了牛栏。仁宝牵着黄牯牛走出几步,解开了绳索,轻轻地在它屁股上拍了一下。黄牯牛迟疑着迈开蹄子试探着走了两步,又走了两步。然后,转过头来望了一眼仁宝,旋即撒开蹄子朝下午来的路跑去,很快便消失在磐山界的茫茫夜色中。
仁宝回房睡觉的时候,拐爷还在酣睡。他听到隔壁庚爷咳嗽了一声。
仁宝扎扎实实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清早,仁宝醒来,就听见拐爷在和庚爷说着黄牯牛昨夜逃走的事情。
“怪哩,怪哩!”拐爷望着牛栏闩上的棕鼻索迷惑不解,“喝多了,喝多了。要不,到手的财跑不掉的。”拐爷有些后悔的样子。
见到仁宝出来,庚爷用饱经沧桑的眼睛看了看他,转了话题:“老弟,仁宝天庭饱满,眉清目秀,看得出,是一个有出息的人。”
“嘿嘿,就是命苦!”拐爷见庚爷夸赞自己的堂孙,脸上也觉荣光。
吃过早饭,太阳从岩鹰岭露出了半边脸。又是一个大晴天。庚爷还想留拐爷爷孙俩在云雾寨玩一天。拐爷说还要赶路做买卖,就推辞了。庚爷送仁宝爷孙俩到云雾寨口老樟树下。分手时,庚爷递给仁宝一个小布包:“好孩子,这是庚爷的一点心意,好好念书吧。”
仁宝说啥也不肯接。拐爷见庚爷真情实意,便说:“宝崽,庚爷给你,你就收下吧。”
仁宝接过庚爷的钱,心里涌起一股热辣的东西,泪水盈满眼眶:“谢谢庚爷。”
“真是懂事理的孩子。”庚爷拍拍仁宝的肩膀。
告别庚爷,仁宝和拐爷赶着牛继续往前走。一路上,仁宝在心里盘算着,那头黄牯牛回到主人家了吗?要不要将这个秘密告诉拐爷呢?
太阳依旧灼热,天际的云彩闪着七彩亮光。
“……太阳出来(嘛)金鸡叫,风调雨顺(喃)谷满仓……”拐爷唱起了山歌。他们后面的路还很长,也很艰辛。
发稿/田俊 tian17@hotmail.com
“仁宝,磨磨蹭蹭的,等山猫子背你啊。”拐爷亮着粗大的嗓门在屋里催。仁宝心里一惊,差点踩上一堆稀牛屎。
拐爷和庚爷早已碗碰碗、钵对钵地喝上了。满头是汗的仁宝找了张凳子靠桌边坐下,气没喘匀,庚爷夹了块贼厚的腊肉“啪”的一声给他压在碗口。
“快吃呀——憨宝!”拐爷朝愣着的仁宝说,“还不谢谢庚爷——”仁宝憨憨地朝拐爷和庚爷咧嘴一笑,夹起透着柴火香味的腊肉一咬,流出满嘴油。
这几天,仁宝和拐爷赶着牛在荒无人烟的磐山界转,餐餐是凉水饼子,仁宝肚子里早叽哩咕噜的了。今晚来到云雾寨庚爷家,吃上了一餐有酒有肉的饭,心里别提有多美。仁宝埋着头一个劲地扒饭。拐爷和庚爷边喝酒吃菜边说着话。
“老弟,这肉是过年时熏的,这酒是去年重阳节酿的,我都为你留着。前些天,白果子树上喜鹊喳喳叫,我就晓得你要来。寨里木佬他们天天闹着来喝重阳酒,我说,你们没这个口福——谁让我们是在磐山界结交的生死兄弟。”庚爷喝着酒来了兴致,话语又多又响亮,像涧里的山泉叮叮当当。
“庚兄,难为你呢,我敬你一碗。”拐爷说着端起碗同庚爷一碰,先将酒喝下了。
就在拐爷他们碰碗喝酒的当儿,仁宝吃完了满满三碗饭。
朦胧的月亮爬上了岩鹰岭。淡淡的夜空布上了疏疏朗朗的星子。云雾寨四周的峰峦变得影影绰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附近的草丛里嬉戏。仁宝坐在离牛栏不远的一个树墩上。牛蚊子、长脚花蚊子在身前身后飞来窜去。四下里弥漫着一股醇醇的地气。借着隐约的月光,能看到栏里的三头牛。两头躺在那里咀嚼反刍。那头上着绳索的黄牯牛站在栏门口,像个把门将军,不时地用前蹄踢一下栏门,显得焦躁不安。
仁宝跟随拐爷出来半个月了。拐爷是远近有名的牛贩子,年轻时在青叶河里放过排、磐山界上撵过山货烧过炭、岩鹰岭上取过岩耳,还到常德、汉口卖过皮货。拐爷是个见过世面的人。叫他拐爷,不仅是因为他放排时在枫木湾弄跛了一条腿,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还因为他精明。前年,仁宝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他父亲上山砍树被树砸死了。断了顶梁柱,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境就更艰辛。去年,母亲将年幼的妹妹送给了一个远房亲戚,独自走出大山,南下打工去了,从此杳无音讯。尚未成年的仁宝正在上学,生活靠亲朋族人接济。倔犟的仁宝利用假日上山挖药材搞副业积攒学费。今年一放暑假,拐爷找上门对仁宝说:“你跟我去做个伴吧,保你一年的学费没问题。”
做牛贩子比上山搞副业轻松。东寨买了西寨卖,赚的是中间的差价。用拐爷的话说:“不要背不要扛,全凭嘴巴讲。”的确,贩牛凭的是嘴巴上的功夫,当然其中也有经验。那天,在翁溪买了一头三岁口的黑雌牛,走了半天,赶到月亮地,有人看上了膘肥体壮的黑雌牛,想买,也出好了价。后来那人发现黑雌牛脑心有一撮小白毛,是“破脑”,犹豫了。拐爷也不急,绕着黑雌牛转了一圈,手里的烟掐了,说:“破脑破发,你这个价我不卖,明年春上生个崽子,我还亏了。”说着,赶了牛就走。没走出半里路,买牛的人吆三喝四追上来了。拐爷将卖价提高了二十块,买牛的人没说二话买下了。事后,拐爷说,能买有“破相”的牛的人肯定是想赚点小便宜的,黑雌牛怀了崽子,他一下就买了两头,心里肯定高兴,再加上拐爷说的“破脑破发”更让买牛的人下定了决心。仁宝觉得拐爷真有计策。
一路上,仁宝从拐爷那里学了不少牛经,什么买牛要“前脚如箭,后脚如弓”,什么“牛要四脚圆,猪要四脚粗”,“乌眼黑蹄,扯断铁犁”,“牛怕夜套,马怕夜露”等等。还有一点,买牛卖牛的钱总要搭上个零头,从来不喊整数。
刚上路那天,拐爷就给仁宝“掌”了根牛梢。拐爷“掌”牛梢的时候,神情肃穆虔诚,口里念念有词。他把“掌”好的牛梢递给仁宝时嘱咐道:“不要把牛梢放胯下,不要沾脏东西,不要让女人碰。”仁宝一一记下。果然,一路上,牛很听从仁宝的牛梢指挥。仁宝还听说过,拐爷会给牛下“千斤砸”。仁宝没机会见识,他好几次央求拐爷让他见识见识“千斤砸”的功夫,拐爷神秘地眯着眼说:“哪能随随便便露功夫。”
太阳落岭石山红,
赶牛过坳九条冲,
九条冲来九条冲,
条条冲里有老虫(老虎),
雷公不打空心树,
老虫不咬单身公,
哟——嗬——
拐爷扯着破锣嗓子唱起了山歌解闷。火辣辣的太阳悬在当头,天空找不出一丝云彩。路边的树木草丛被太阳炙烤得发出刺鼻的青味。天气燥热难挨。
几天来,仁宝和拐爷赶了三头牛在磐山界里绕着山岭转弯。崎岖的青石板路好像没有尽头。仁宝问还有多远?拐爷说:“炮(十的俗称)八里。”路上歇了三夜,走了四天,拐爷说的“炮八里”也没走完。热得难受,人呀牛呀专拣树荫里走。没有一丝风,空气都被太阳光凝固了。仁宝只是觉得口渴,身上汗流如雨,衣服湿了又干,结出硬硬白白的盐霜。仁宝见了水就趴下去猛喝。刚开始,拐爷让他少喝,忍着点,他还能忍,后来,他见磐山路没个尽头,太阳晒得也没个数,就忍耐不住了。
几天来,仁宝走在磐山界的青石板路上,似乎在和青叶河捉迷藏。有时青叶河訇訇巨响着突然出现在脚下,有时悄无声息地突然失踪了。
那天,仁宝兴奋起来,将衣服一扒,朝突然出现在山脚的青叶河奔。没走出两步,就被拐爷一把抓住,撂倒在路边。
“你不要命啦!”拐爷脸色铁青。
仁宝爬起来往下一看,倒吸一口凉气,天哪——青石板外就是悬崖绝壁,崖壁上爬伏着一簇簇青得发黑的老鸦藤。突然出现在这里的青叶河变成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潭。拐爷朝绝壁下的黑潭丢下一节枯木,老半天也没落到水面。
牛们也失去了活跃的势头,一路走得迟迟延延,见了荫凉处就赖着不动,还成天拉稀屎。拐爷想了不少法子才勉强对付过来。那头黄牛鼻子上两天不见鼻汗了,尾巴上像吊了秤砣,总甩不动。拐爷有些心急。
仁宝路上总觉得心里发慌,膝盖发软,眼睛发花。路变成了无数条路,牛也变成了无数头牛。山里的蝉热得嘶嘶哑哑怪叫,叫声一阵比一阵凄惨。到了一个叫千人岩的地方,拐爷叱住了牛,告诉仁宝就在这里过夜。千人岩是一个巨型岩洞,能容纳上千人遮风避雨。拐爷说当年吴三桂去云南在这里驻扎过,红军去贵州也在这里歇过脚。
岩洞里倒有几分清凉,四下里丢落着路人在此生火做饭、抽烟喝酒的弃物。几天来,仁宝第一次感觉到有人烟的味道。一进洞,拐爷拼命地抽烟。在山道上,丁点火星就会引起山火,拐爷从不敢点火抽烟。这也是走山路的规矩。仁宝额头冒出一层冷汗,眼睛昏花。拐爷见仁宝神色不对,说了声“发痧了”就出去了。不一会,拐爷回来了,手里捏着一把白花草,一竹筒水。他让仁宝将那把又苦又涩的白花草嚼着和水吃了。仁宝吃过后迷迷糊糊睡了。
仁宝醒来的时候,已是第二天早晨。早晨的山里凉爽怡人。仁宝也觉得舒服了,只是还有些疲劳。他抬眼看看拐爷,不知咋的,一夜不见,拐爷长出了一脸白胡子。
赶牛上路的时候,仁宝发现那头黄牛更加不对劲,始终迈不开蹄子。“嗬——叱!”仁宝举起牛梢朝它吆喝。它就是不听指挥。
“它得了病,”拐爷说,“昨夜给它放了痧。”仁宝这才发现黄牛耳朵被割开了,还留着乌黑的血渍。看着那头一步三摇的黄牛,仁宝心里也沉重起来。昨夜拐爷伺候它连白胡子都熬出来了。
来到烂木塘,那头黄牛说什么也不肯走了,它一个劲地想朝一旁的山坳里奔。仁宝怎么也阻止不了。“让它去吧——”拐爷淡淡地说。仁宝和拐爷就跟着黄牛缓缓地朝山里走。烂木塘其实是一片沼泽地,零星地长着几丛茂盛的油皮草,有白森森的牛骨架赫然摆在黑幽幽的水面上。几只黑鸦噪叫着来回穿梭。黄牛走到水边,将头缓缓地转过来,望了望仁宝和拐爷,便朝沼泽地吃力地迈进两步,然后轰然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看着死去的黄牛,拐爷叹了口气:“它硬是没有走得出磐山界,要是走到云雾寨你庚爷家它就有救了。”拐爷说这话的时候,眼角分明挂着浑浊的泪。离开烂木塘的时候,仁宝回过头看着那头通人性的黄牛,背心一阵发冷。
天上(嘛)星多月不明,
塘里鱼多(喃)水不清,
栏里牛多(嘛)要发瘟,
朝廷(嘛)官多要烂事哟……
两头牛在前,仁宝和拐爷在后,顶着炎炎烈日继续朝岩鹰岭下的云雾寨行进。拐爷话更少了,有气无力地哼起了山歌。山上林子里不时传来干树皮晒爆裂的响声。
转过栗柴坳,前面出现一块清凉地。这里青草鲜美,拐爷让仁宝将牛赶到坡上吃草,爷孙俩也好趁机稍事休息,还有一个时辰的路程就到云雾寨了。
拐爷告诉仁宝,云雾寨的庚爷和他是生死之交,几十年的交情了。每年赶牛过磐山界都要到云雾寨住上一夜,喝上一夜。
休息了一会,仁宝去把牛从高过人头的芭茅草里赶出来准备上路。这时一头打着响鼻的黄牯牛跟了上来。黄牯牛跟着走了一段路后,想转身往回走。走在后面的拐爷眼明手快一把抓住了它的鼻索,然后一个猴子翻身在它背脊上轻轻拍了一巴掌。黄牯牛背上仿佛遭到千斤重压,四蹄往下一崴,低沉地哞叫一声,乖乖地顺从了拐爷。仁宝猜想拐爷刚才使的那招就是“千斤砸”。可仁宝不明白拐爷为什么赶着别人的牛走呢?
“爷爷,您——”仁宝迷惑地望着拐爷。
“憨宝崽,今天发症候死了一头牛,托山神爷的福,给送来了一头。”拐爷的黑皮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这牛一定是哪个寨子里放野走失的,这是偷……”
“憨宝崽,谁说是偷,讲得难听,它自己跟着走的。”拐爷狡黠地捋了捋胡子,“它可是你一年的学费哩!”
“爷爷,人家会着急的。”仁宝哀求拐爷。仁宝小时候看牛,牛丢了,一家人满山找,饭都吃不下,还讨得父亲好一顿打。“你懂个屁!少说话!”拐爷布满血丝的眼睛露出一道阴鸷的光。
仁宝再也不敢多嘴,只是觉得心神不宁。好几回,脚尖踢在青石板上。
当他们走进云雾寨时,成群结队的檐老鼠(蝙蝠的俗称)飞出来,在屋檐边飞来飞去捉虫子。夜色降临了。
屋里,拐爷和庚爷酒兴正酣。“五魁手呀——你喝!”“七仙女——你喝!”“六六顺呀——你喝!”“喝!”两个老人互不认输,划拳,喝酒,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苞谷酒的浓香溢满了院子。屋檐口上的蜘蛛被酒熏出几分醉意,一不小心就从网上掉落下来,挂在半空。
踏着清清月辉,仁宝去牛栏里看牛。那头黄牯牛见他来了,急忙将头往栏里退,却被缠在栏闩上的棕索绊住。它无端地一阵恐慌。
牛栏旁边烧着一堆烟。用木渣粉掺苦艾叶的烟,气味呛人,可驱蚊蚋。没有蚊虫叮咬,走了长路的牛才休息得好,不会退膘。
就在这时,仁宝听见拐爷和庚爷划拳喝酒的声音变成了争吵声。
“这种事做不得,老弟。”庚爷的声音。
“你就帮这一次,庚兄。要不,我亏老本了。”拐爷沙哑的声音。
“损阴德噢——”
“你就不记我们的交情了?”
“你的救命之恩,我一世也报答不了。”
“这事你知我知,天不知地不知,山神爷不知……”
聪明的仁宝听出来他们争论的话题了。快进云雾寨时,拐爷就告诉仁宝,云雾寨的庚爷法子多,他能让瘦得皮包骨的牛吃上半斤蜂蜜,半个月里变得油光水滑,膘肥体壮;喂下一种奇特草药,能让黄牛的毛一夜变黑,黑牛的毛一夜变黄。庚爷在年轻时曾拜过一个盗牛贼为师。拐爷怕那头黄牯牛被人认出,就向庚爷求助。
“不行,老弟。这种事我做不出——喝酒。”庚爷说。
“喝——喝个屁!”拐爷明显地醉了,舌头厚得转不过弯。“哗——啦!”碗摔在地上碎了。
庚爷和仁宝把拐爷搀到床上。拐爷呼噜呼噜打起酒鼾。
仁宝睡在床上,脑子里时而是那头黄牯牛可怜的眼神,时而又浮现出一个陌生孩子焦急的神态,没有半点困意。
屋外飘起了浓浓夜雾,草尖上挂着露珠。远山里偶尔传来野山羊找伴的咩咩叫声。
思忖了一会,仁宝打定了主意。他轻轻地拉开木门,仔细地看了看睡得很沉的拐爷,蹑手蹑脚朝关牛的地方走去。
那头黄牯牛仍旧站在栏门口。见仁宝来了,它几乎是用乞求的眼光望着仁宝。仁宝摸索着解脱了棕鼻索,然后抽开木闩,将黄牯牛牵出了牛栏。仁宝牵着黄牯牛走出几步,解开了绳索,轻轻地在它屁股上拍了一下。黄牯牛迟疑着迈开蹄子试探着走了两步,又走了两步。然后,转过头来望了一眼仁宝,旋即撒开蹄子朝下午来的路跑去,很快便消失在磐山界的茫茫夜色中。
仁宝回房睡觉的时候,拐爷还在酣睡。他听到隔壁庚爷咳嗽了一声。
仁宝扎扎实实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清早,仁宝醒来,就听见拐爷在和庚爷说着黄牯牛昨夜逃走的事情。
“怪哩,怪哩!”拐爷望着牛栏闩上的棕鼻索迷惑不解,“喝多了,喝多了。要不,到手的财跑不掉的。”拐爷有些后悔的样子。
见到仁宝出来,庚爷用饱经沧桑的眼睛看了看他,转了话题:“老弟,仁宝天庭饱满,眉清目秀,看得出,是一个有出息的人。”
“嘿嘿,就是命苦!”拐爷见庚爷夸赞自己的堂孙,脸上也觉荣光。
吃过早饭,太阳从岩鹰岭露出了半边脸。又是一个大晴天。庚爷还想留拐爷爷孙俩在云雾寨玩一天。拐爷说还要赶路做买卖,就推辞了。庚爷送仁宝爷孙俩到云雾寨口老樟树下。分手时,庚爷递给仁宝一个小布包:“好孩子,这是庚爷的一点心意,好好念书吧。”
仁宝说啥也不肯接。拐爷见庚爷真情实意,便说:“宝崽,庚爷给你,你就收下吧。”
仁宝接过庚爷的钱,心里涌起一股热辣的东西,泪水盈满眼眶:“谢谢庚爷。”
“真是懂事理的孩子。”庚爷拍拍仁宝的肩膀。
告别庚爷,仁宝和拐爷赶着牛继续往前走。一路上,仁宝在心里盘算着,那头黄牯牛回到主人家了吗?要不要将这个秘密告诉拐爷呢?
太阳依旧灼热,天际的云彩闪着七彩亮光。
“……太阳出来(嘛)金鸡叫,风调雨顺(喃)谷满仓……”拐爷唱起了山歌。他们后面的路还很长,也很艰辛。
发稿/田俊 tian1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