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诞中坚守真理和自由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qianwus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成名作《局外人》中,加缪塑造了一个“荒诞的人”默尔索,这是著名的局外人形象。在默尔索身上集中体现了荒诞的社会环境与人对生命本真追求之间的深刻矛盾,蕴含了加缪思想中核心的荒诞意识,这一人物形象的行为与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加缪所主张的对荒诞进行反抗的精神与思想。
  关键词:《局外人》 荒诞 反抗 社会 个体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其中塑造的“局外人”形象深刻地体现了加缪思想中的核心意识,即“荒诞”,并且借由主人公默尔索的行为和思想意识发展的过程展现了作者对待荒诞所持的态度和精神——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和生活的荒诞,但怀有勇气去抗争和坚持,追求生命的尊严和本真。
  小说以纯净自然的语言和冷静淡然的笔调,通过对多个短暂画面和事件的叙述连接起一个完整的叙述链条,借由类似陌生化的手法展现出一个最真实的主人公形象以及整个事件的真实全貌和逻辑关系。故事以主人公默尔索的第一人称视角,从他接到母亲在养老院去世的消息开始,按照时间顺序逐一叙述了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表现出悲伤、与名叫玛丽的女子共度良宵、与朋友莱蒙的交往、卷入莱蒙与阿拉伯人的争执、杀死阿拉伯人、被法庭判处死刑一系列事件,全程贯穿着默尔索的心理活动和理性意识的发展,塑造出一个现代社会中的“荒诞英雄”形象。
  从默尔索的许多行为来看,他孤僻、冷淡,与世界格格不入,加之小说中始终极度冷漠的笔调、不掺杂感情色彩的令人不适的叙述效果,这个人物形象的表面显得陌生而怪异。但若仔细把握默尔索的行为线索和心理活动,便会发现他实际上是一个被误解的正常人,在他的身上,既有人和生命本身荒诞的一面,也折射着人们置身其中无法逃避的社会体制、社会伦理、社会规范的荒诞之处,同时他的意识和行动中还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激情与反抗精神。可以说,加缪借由这一人物形象抒发着自己对世界与人生的认识,对荒诞的反叛和抗争精神。
  一、自我游离于社会规则之外的孤独者形象
  默尔索的形象首先表现出的是与社会规则的格格不入。在接到母亲的死讯时,他的内心非常平静,在母亲的葬礼上也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参加完母亲的葬礼之后就与在海滩遇到的女子玛丽同居,在与玛丽的交往中,他接受与对方结婚,但对于爱情的态度是“不知道”;他与邻居莱蒙交往并将其视为朋友,尽管若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莱蒙是一个身份令人不齿的人。从这些行为和事件来看,默尔索离经叛道,是一个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局外人”,内心似乎充满着极度冷漠和苍白,没有正常人的思想和情感。
  但这种表象其实是对默尔索的误解,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有自己思考和行动的逻辑,只是未必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以及社会制度对个体的规约控制。如果我们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就会发现他始终是一个内心清醒并且勇于追求真理、坚守真实自我的人。在他平凡、渺小,对外界力量逆来顺受,被命运推着向前直至死亡的一生表象之下,隐含着一个具备西西弗斯精神的英雄形象。
  首先,默尔索有自己完整且清晰的思想认知,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即“真实”,这是一种没有被社会的规约和虚伪的道德所异化、没有掺杂其他成分、最接近生命原初状态的真实。他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完全符合自己的内心,从未受到外界和他人的影响和改变。面对母亲的死讯,他没有悲伤流泪,因为他的内心并不存在需要用眼泪表达的悲伤感觉;面对爱人的表白要求,他说不确定自己是否爱她,因为这是他内心真实的感受。当社会伦理和道德与默尔索内心的真实感受发生冲突时,他选择了遵从自我。
  其次,默尔索并非没有情感的完全冷漠的人,他的感情深切而真实,不是出于道德、伦理、习俗,而是内化于意识的朴素的情感流动。他对母亲死亡的冷漠并不是因为他不关心母亲,而是因为他认为母亲去了另一个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其意识活动中,他称母亲为“妈妈”,出现了多次母亲的形象和关于母亲的回忆,他认为这份情感不需要用痛哭流涕的方式来表达,也不会外化为这种行为方式。在和玛麗交往时,面对对方问他是否爱自己这个问题,他没有按照人们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有的说法进行回答,但他并不掩饰对这位女子的欲望,也真诚地感受着二人在一起的快乐。可以说,默尔索的情感是真挚深刻的,但与社会伦理相悖。
  最后,默尔索有自己的追求和坚持。面对法庭的审判,他拒绝律师让他说谎的建议,也拒绝向神甫进行忏悔,因为这些行为不符合他真实的内心。尽管身份卑微、毫不起眼,但默尔索却用每一个行动和选择,践行着自由的意识和对真理的追求,拒绝着一切虚假和异化。面对世界和命运的荒诞,他采取了消极的、不合作的方式进行反抗,虽然并未挣脱社会的牢笼,但始终保持了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二、世界的荒诞与个体的本真之间的冲突
  小说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在默尔索杀死阿拉伯人后法庭对其的审判以及默尔索即将接受死刑的结局。在这一部分的叙述中,法庭的审判作为社会规范对个体的作用缩影,展现出了荒诞的核心。另一方面,从默尔索意识和行动的发展来看,他对自身和世界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坚定了自己对于自由和真理的坚持,并且在平静与喜悦的心情中走向了死亡。
  加缪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局外人》的主题:“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法庭对默尔索的审判体现着社会规范与国家机器对个体的异化和教化,但默尔索表现出了拒绝合作的态度,他拒绝通过撒谎表达内心并不存在的感受来求生,也拒绝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忏悔。他对待社会的态度是消极冷漠的——这种局外人的身份是他被审判者定为死罪的真正原因,这才是他真正的罪行。他拒绝通过异化自己融入社会,因为社会本身的荒诞性将会令他失去精神的自由和真实。这一点默尔索从故事的开头就在践行着,而被审判的过程,也是他对自我内心的观照和发现的过程,他更加清晰了这种认识。
  在社会被普遍认同的价值中,人对待生活和周围的人、事、物应该有自己的喜好和立场,但默尔索自始至终表现得冷静漠然,他的常用语是“没关系”,在哪里工作、是否结婚、是否和朋友交往,对他来说并无不同,这种彻彻底底的局外人态度,于社会而言正是令其失去权威性和统摄性而变得尴尬的挑衅,对于这样一个拒绝参与的、冷漠自我的人,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看,他就是有罪的。但事实上,除了失手打死阿拉伯人之外,默尔索并没有任何罪恶的行为。就这一罪行本身,也是由于正午的阳光太刺眼,导致默尔索一时精神错乱、行为失控一一事情的真相如此简单,但没有人相信。审判者坚持他本质是残忍邪恶的,并由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泪判断出他有与弑父相当的罪过。
  默尔索是集体社会运行规范下的牺牲者,谎言和虚伪常常是社会生活得以保持的必要因素,而默尔索拒绝因此改变自我,在审判中他感受到的是一种身处局外和不被理解的陌生和孤独。试图对非理性的事件作出合乎理性与逻辑的判断,最终得出与事实完全相悖的结论,这便是世界的荒诞之处,也是真实个体被深深压制的反映。
  三、加缪所主张的面对荒诞的反抗精神
  《局外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被视作是对西西弗斯神话内蕴精神的投射和重构,在加缪的主张中,尽管现实世界是荒诞的,但人们应当具备非理性的反抗态度。西西弗斯认清了自己所作所为皆是徒劳,但他仍然转身下山继续行动,这种姿态本身就已经是对命运的反抗超越。
  默尔索身上寄予着加缪对荒诞意识和反抗精神艺术性的表达。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默尔索也并未失去独立清醒的灵魂,亦从未背叛过自己的内心,真诚且坚定地退出了社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是自由幸福的,因为他主宰了自我的一切,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英雄。
  加缪在《局外人》中探讨了现代人于荒诞世界中的生存境况与精神困境,也借由主人公的思想行动表达了直面荒诞、勇于反抗的理想。默尔索这一“局外人”形象之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内涵值得我们深层次地挖掘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加缪.局外人[M].柳鸣九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
  [2]张容.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陆晓芳.“毫无英雄的姿态,接受为真理而死”——解读阿尔贝·加缪《局外人》中的默而索[J].山东社会科学,2012(2).
  [4]梅晓云主编.外国作家作品专题[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5]王晓宇.《局外人》的法理学分析——对理性主义的反思[D].苏州大学,2016.
  [6]章洁.论默尔索的“局外人”形象及内涵[J].大众文艺,2014(12)
其他文献
摘要:奥地利表现主义诗人特拉克尔诗歌中的意象立足于诗人的自我注视与精神的倒影,在彼此奇异的映照中传达潜在的象征寓意,建构灵性的诗歌空间。末世的感伤情绪赋予其诗以静默沉郁的基调,亦使其笔触延及更广阔深刻的非个人命题。诗人以洞穴为触发之物隐晦地寄寓心灵深处对往昔的回忆、对童年的追溯与对都市的弃离,怀揣追寻纯真的希望,步入精神的还乡之路。  关键词:特拉克尔 洞穴意象 还乡情结  奥地利表现主义诗人特拉
摘 要: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翻译的主体,然而,这样的主体地位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才得到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翻译的全过程中。本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从翻译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理解、选择和表达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汉译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翻译过程 对比研究  一、引言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著作的问世奠定了其在美国
摘 要: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罗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农奴制度深恶痛绝的屠格涅夫创作了许多反农奴制的作品,同时爱情的主题在他的小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家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封建压迫下爱情终难逃悲剧的社会制度,其中篇小说《初恋》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本文对这部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探究,剖析其行为表现背后别具匠心的意蕴,展示出受时代与阶级局限性的一场畸恋的悲哀以及贯穿始终的反抗意识。  
摘 要:乡土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 是西部乡土文化的缩影,近年来伴随影视改编重新为人们熟知。影视作品所呈现出的乡村形象、乡土中所蕴含的地方特色和民风民俗,都是我们触摸与理解西部乡土的重要途径,然而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过程之中,不免存在着基于区域或时代的隔离、文学与荧幕之间距离以及影视需要迎合市场等方面的因素而产生的误读,本文从乡土原貌与深层内涵出发,分析与矫正这些误读之处。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摘 要:《致命ID》是一部惊悚片,但它同时又是一部有关心理学的著名影片,它讲述了一个患有人格分裂症的杀人犯内心中十几个人格的互相争斗,以及现实中法律对这样的杀人犯的处理方式和后果。影片只有短短一个半小时,但是却足够发人深思。是什么创造了这个悲剧的人格分裂杀人犯、罪恶人格的错误是否能够随着他的消失而被原谅、是否可以判定人格分裂者的某个人格真正消失了,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摘 要: 刘梦苇作品中的爱情书写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爱而不得”的爱情模式、“非爱即死”的爱情选择背后折射出刘梦苇自己的爱情观。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唯爱主义者,在爱的火里尽情地燃烧着年轻的生命。  关键词:刘梦苇 爱 生命  “爱”是刘梦苇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沈从文先生曾说:“读梦苇的诗想起那个‘爱’字。”爱情诗无疑是刘梦苇诗歌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部分。除诗歌写作外,在他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和
摘 要: 米勒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农民画家,他的绘画题材多以农民的日常生活为主。此文从米勒的《喂食》 《拾穗者》《嫁接树木的农夫》等作品去分析他艺术中的人民性,去剖析他作品中的人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他们各自的精神世界。米勒立足于农民生活的贫困、农民生活的平凡以及农民生活的伟大,表现出了对于农民的关怀以及艺术家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米勒 人民性 农民  在1848到1870年期间的欧洲,有一个画派以
摘 要: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时间在“更定”后的夜里,事隔十多年后通过回忆记下这件事,画面不是漆黑一片,而是有悖常理的“上下一白”。这并非记忆的遗忘或断层,而是体现了他独特的美学追求:在天地混沌一片的白色中实现心灵的逃避,达到忘我,与自然融合为一;同时超越了经验世界“上下一黑”的体验,回归生命的初始颜色,“白”是全色也是无色,是过渡与等待,是救赎与回归,是趋向纯净、大繁至简,反映其在“繁华靡丽,过眼
摘 要:孔锐常常透过医生的视角关怀个体生命,呈现对当代社会较独特的审视角度,许多故事蕴含强烈的伦理意味,体现作者对伦理问题的关注。而作者对伦理的书写与对伦理困境的呈现,显示作者悲悯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人性关怀,构成孔锐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孔锐 伦理书写 伦理困境 人性关怀  孔锐虽为口腔科医生,却在业余从事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创作,其作品充满人间温情与生命关怀,并持续挖掘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人
摘 要:北宋法常禅师《渔父词》是一首广为传诵的绝妙禅词。此词是一个宗门高僧毕其一生的修为功力和生命体验的真实反映,包含了高远的人生境界和深远的审美意蕴。全词运用了象征、典故、倒装等文学修辞,把个人的特殊体验和抽象的禅家哲理转换成审美意象空间,构造了迥出常伦的独特美学意境,成为“哲理词”的典范作品。  关键词:法常 《渔父词》 禅词 “楞严心境”  一些具有特殊意味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