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人性关怀:论孔锐的伦理书写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8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锐常常透过医生的视角关怀个体生命,呈现对当代社会较独特的审视角度,许多故事蕴含强烈的伦理意味,体现作者对伦理问题的关注。而作者对伦理的书写与对伦理困境的呈现,显示作者悲悯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人性关怀,构成孔锐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孔锐 伦理书写 伦理困境 人性关怀
  孔锐虽为口腔科医生,却在业余从事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创作,其作品充满人间温情与生命关怀,并持续挖掘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里蕴含的深意。
  一、伦理的关注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a,其产生“最初是为了伦理和道德的目的”b。孔锐的许多作品侧重描写普通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伦理问题,并常在作品中发表个人观点,赋予其一定的道德审视、伦理思辨和伦理教诲色彩。对伦理的广泛关注已构成孔锐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
  从家庭伦理来看,孔锐笔下的家庭大多温馨和睦,如散文集《你是爬上我额头的藤蔓:窗内窗外都有阳光》(以下简称《藤蔓》)中,作者通过小小的汤圆表现母爱的恒久,通过对父亲的自行车和高考前夜的回忆展现父爱的深沉。即使家庭中存在冲突,亦大多被爱与体谅化解。如《藤蔓》中姐姐为衣服裁剪的样式与母亲产生冲突,“我”因悉心种的蔷薇被公公拔除与之发生争执;小说《老马》中李兰英与老公家人相处时产生摩擦。孔锐作品中呈现的家庭关系是层次丰富的,不仅有亲子关系、手足关系,也有姑嫂关系,媳妇与公婆、女婿与岳父母、祖辈与孙辈的关系,还有祖辈的婚姻关系,跨国恋、婚外恋和老夫少妻的婚恋关系,作者以家庭伦理为窗口,展现繁复纷呈、五味杂陈的烟火人间。
  从社会伦理来看,《牙医门诊日记》(以下简称《日记》)通过小小的牙科诊室透视人生百态,记录下医患关系、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怀等系列令人反思的社会问题;《藤蔓》则将观察视角从广度上拓展到外部世界,无论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还是对当下日常的记录,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都进一步拓宽,她持续关注医患关系问题,也反映底层劳动者生存困境与道德规约的冲突,书写普通人诚信、节俭、谦让的传统美德;在《老马》中,作者探究生活真相的视线从深度上开掘进生命的长河,她对时代、社会和人性的认识也继续深化,小说呈现普通人如何在时代大潮的起伏中面对种种人性考验和伦理选择,也展现资本主义消费浪潮和功利主义价值观如何将人异化、扭曲等时代问题。
  孔锐不仅关注家庭、社会中的伦理,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态伦理,并常将自然物拟人化,赋予自然物以生命的灵动,通过与自然的对话显示她对人类回归自然与自然本性的向往,同时她也探问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等生命伦理问题。如《藤蔓》的第三辑“宋夹城随笔”,作者通过对在时间上代表历史记忆的“古城”和在空间上代表大自然之沧海一粟的“残荷”“飞鸟”等描写,突显个体生命在宇宙时空中的渺小和短暂。然而她并未止步于此,而是通过与历史和自然的对话,肯定个体生命的价值,通过对残荷向死而生、落花尽情绽放、落叶从容凋零的描写,展示个体生命的坚强与壮美、面对死亡的从容与接纳。
  二、伦理困境的呈现
  文学伦理学批评专家聂珍钊指出:“善恶是人类伦理的基础。”c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于人的伦理意识以及在面对伦理问题时进行的善恶选择。孔锐作品中的伦理书写展现人们在现代社会面临诸多伦理选择时遭遇的困境与两难,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孔锐的作品也探析造成这些伦理困境的原因,比较突出的一个因素是时代发展带来的观念革新。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由于时代的变化,生长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中常常陷入伦理困境。如《裁缝进门》《蔷薇》《父亲认错》表现年轻人追求自由、平等的理念与传统的孝伦理产生冲突,由此造成两代人之间的感情隔阂。面对这样的伦理困境,“我”作为晚辈最终做出妥协退让、包容长辈、呵护亲情的伦理选择,而一些长辈也努力跟紧时代步伐、积极转变旧观念、放下家长身架,由此显现出人们用爱和体谅靠近彼此、破除困境的诚挚努力。
  孔锐作品中还自觉和不自觉地投射出社会伦理对女性生存造成困扰的问题。如《藤蔓》中推崇的“鸡腿文化”,在宣扬传统的谦让美德之余,也不自觉地暴露了社会对于女性母亲身份应具备牺牲奉献精神的道德绑架,另一篇写产妇叫喊的羞耻感的文章,也不自觉地呈现了社会对女性母亲身份应具备坚强忍耐精神的道德绑架;此外,《嫂子哭嫁》通过对旧时乡村哭嫁风俗的描写展现了女性所处的弱势地位和女性自由意志不被尊重的困境,新娘们无论是否发自真心都要被迫当众“表演”哭泣,哭相和哭品还要被众人观摩、评点;《老马》也反映了数位女性在婚戀关系中被动和弱势的处境,女性的命运常常被男性的态度所左右,作品呈现了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女性面临的生存、尊严与欲望满足的困境。
  还有更让人为难的处境,孔锐在《日记》中通过孕妇和哺乳期母亲看牙病的故事展现人们在母亲和婴孩两个生命中难以抉择的伦理两难,另有几篇描写医生面临临床禁忌症患者,在是否该给予治疗的选择中为难。显示医生在面对生命救治与个人职业风险的冲突时陷入伦理两难;在《老马》中,主人公老马数次经历生死,生命的轻易摧折和无常逝去常令他困惑不解,他一次次陷入痛苦的沉思——生命到底是虚无的还是值得追求的?
  基于此,孔锐构造出一个充斥诸多伦理困境与伦理两难的世界,而其伦理选择问题大多是现代人生活中所要真实面对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的写照,这些具有“出场符号”意味的角色的命运遭际都蕴含着作者所寄寓的深刻人文关怀。d
  三、伦理选择时的人性关怀
  从伦理的维度讨论文学人物形象,其核心问题是人的本质即人性的问题。e孔锐对伦理的关注、对伦理困境的呈现,都是在挖掘人性和呈现真实的人性。孔锐在刻画人物时不回避人性的真实,如实呈现人性的弱点和内在冲突,而最后都会回到善与美的层面,其作品有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内核,显示出作者悲悯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人性关怀。如《日记》描写医患间相互理解、相互关怀的许多温情故事,记录经历病患和其他人生不幸的人如何从脆弱、绝望、抑郁转为坚强、勇敢、乐观地与苦难作斗争的许多励志故事。《一把青菜》中的骗子和《那年,丢了我的嫁妆》中的小偷都让人厌恶不起来,读者跟随作者的视线看到更多的是底层劳动者和穷苦岁月里的百姓在艰难生活中的无奈选择和护犊爱家的深情。在《老马》中,作者细腻地刻画来了老马经历过几段感情后面对妻子李兰英时的复杂心理,尤其是需要他为妻子捐肾时他内心的纠结与摇摆,面对他不曾爱过的女人、母亲的压力和无辜懂事的孩子,老马历经内心斗争后艰难地做出捐肾的决定,在这一刻,人性的自私、冷漠与软弱最终让位给道德、良善与温情。
  孔锐笔下的人物真实鲜活,且具有一种耐人咀嚼的文化意象属性。f他们虽没有十全十美的道德品行和无懈可击的个性人格,却呈现出复杂的人性本然样貌,如《藤蔓》中以狭隘之心恶意揣测他人的“我”、爱哭的父亲、抱有极端爱情观的好友老赵,《老马》中风流任性的老马。也许作者正是希望人们在人生旅程中不断感悟和成长,最终克服自我的人性弱点而完成人性的超越,共同构造一个光明世界,因此以其真诚的笔触记录人物的本来样貌,而她笔下的一个个小人物也正以其不完美、真实的内心挣扎和经历矛盾痛苦后做出的向善的选择,展现出更丰富的人格魅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无论是呈现人性弱点,还是人性亮点,抑或是人性的救赎与超越,孔锐最后都回到善与美的主题,正如她散文集标题中所写的“窗内窗外都有阳光”,她愿意让人们看到真相,更愿意让人们怀揣光明与希望,无疑映照出作者悲悯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人性关怀。
  a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第12页。
  b 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8页。
  c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第4页。
  d 罗小凤:《从“诗”到“出场符号”——论21世纪诗歌符号学转向的一个面向》,《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第209页。
  e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性概念的辨析》,《名作欣赏》2020年第7期,第6页。
  f 简圣宇:《论叶朗的现代意象美学建构》,《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12期,第171页。
  作 者: 蔡蓓,扬州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骨材的选择及对骨材与木材间相互作用的探究是宁波骨木镶嵌制作工艺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同时,将经验理性上升到科学理性更有利于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及采访、考察、测量等调研,对宁波骨木镶嵌的选材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宁波骨木镶嵌中骨材的选择需考虑牛的品种、年龄、部位等方面,并从色彩差异和密度差异两方面探讨骨材与木材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原理,为现代宁波骨木镶嵌的制作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
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说:《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原型是鲁迅的表兄弟某某。a在1923年两人决裂以前,周作人是鲁迅最亲密的人之一,他的话自然很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然而,对周作人的说法稍加思索,即可发现其中的问题:鲁迅也许看到了“表兄弟”的疯癫状态,但说他就是狂人的原型,未免太过其辞了。读者甚至无法确定狂人的哪些成分来自这位“表兄弟”—— 他最多只能给鲁迅的创作提供一种可能的刺激罢了。小说主
摘要:奥地利表现主义诗人特拉克尔诗歌中的意象立足于诗人的自我注视与精神的倒影,在彼此奇异的映照中传达潜在的象征寓意,建构灵性的诗歌空间。末世的感伤情绪赋予其诗以静默沉郁的基调,亦使其笔触延及更广阔深刻的非个人命题。诗人以洞穴为触发之物隐晦地寄寓心灵深处对往昔的回忆、对童年的追溯与对都市的弃离,怀揣追寻纯真的希望,步入精神的还乡之路。  关键词:特拉克尔 洞穴意象 还乡情结  奥地利表现主义诗人特拉
摘 要: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翻译的主体,然而,这样的主体地位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才得到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翻译的全过程中。本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从翻译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理解、选择和表达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汉译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翻译过程 对比研究  一、引言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著作的问世奠定了其在美国
摘 要: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罗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农奴制度深恶痛绝的屠格涅夫创作了许多反农奴制的作品,同时爱情的主题在他的小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家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封建压迫下爱情终难逃悲剧的社会制度,其中篇小说《初恋》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本文对这部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探究,剖析其行为表现背后别具匠心的意蕴,展示出受时代与阶级局限性的一场畸恋的悲哀以及贯穿始终的反抗意识。  
摘 要:乡土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 是西部乡土文化的缩影,近年来伴随影视改编重新为人们熟知。影视作品所呈现出的乡村形象、乡土中所蕴含的地方特色和民风民俗,都是我们触摸与理解西部乡土的重要途径,然而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过程之中,不免存在着基于区域或时代的隔离、文学与荧幕之间距离以及影视需要迎合市场等方面的因素而产生的误读,本文从乡土原貌与深层内涵出发,分析与矫正这些误读之处。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摘 要:《致命ID》是一部惊悚片,但它同时又是一部有关心理学的著名影片,它讲述了一个患有人格分裂症的杀人犯内心中十几个人格的互相争斗,以及现实中法律对这样的杀人犯的处理方式和后果。影片只有短短一个半小时,但是却足够发人深思。是什么创造了这个悲剧的人格分裂杀人犯、罪恶人格的错误是否能够随着他的消失而被原谅、是否可以判定人格分裂者的某个人格真正消失了,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摘 要: 刘梦苇作品中的爱情书写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爱而不得”的爱情模式、“非爱即死”的爱情选择背后折射出刘梦苇自己的爱情观。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唯爱主义者,在爱的火里尽情地燃烧着年轻的生命。  关键词:刘梦苇 爱 生命  “爱”是刘梦苇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沈从文先生曾说:“读梦苇的诗想起那个‘爱’字。”爱情诗无疑是刘梦苇诗歌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部分。除诗歌写作外,在他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和
摘 要: 米勒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农民画家,他的绘画题材多以农民的日常生活为主。此文从米勒的《喂食》 《拾穗者》《嫁接树木的农夫》等作品去分析他艺术中的人民性,去剖析他作品中的人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他们各自的精神世界。米勒立足于农民生活的贫困、农民生活的平凡以及农民生活的伟大,表现出了对于农民的关怀以及艺术家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米勒 人民性 农民  在1848到1870年期间的欧洲,有一个画派以
摘 要: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时间在“更定”后的夜里,事隔十多年后通过回忆记下这件事,画面不是漆黑一片,而是有悖常理的“上下一白”。这并非记忆的遗忘或断层,而是体现了他独特的美学追求:在天地混沌一片的白色中实现心灵的逃避,达到忘我,与自然融合为一;同时超越了经验世界“上下一黑”的体验,回归生命的初始颜色,“白”是全色也是无色,是过渡与等待,是救赎与回归,是趋向纯净、大繁至简,反映其在“繁华靡丽,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