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语文课程标准》这样的论述可以看出作文教学的要求。我根据这几年教学实际和经验,从起于兴趣,勤于积累,践于课堂,源于鼓励等方面,分享了习作教学的心得,旨在通过这些方法,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习作成为学生快乐的事。
【关键词】起于兴趣;拈于积累;践于课堂;源于鼓励;快乐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语文课程标准》这样的论述可以看出作文教学的要求。我刚接手五年级51个学生,对于新老师,这班黑黝黝的学生中有20来个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后语不答前言。在作文课上,更是让人心痛!写作起来干巴巴,词不达意。“窥一孔而观全貌”,作文教学占了学科教学的不少比重,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的单一,使得作文教学进入到了教师教得累,学生无兴趣学的境地,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很不明显。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见下列的情形:有的同学讨厌作文、怕作文,拿起笔如有千斤重,觉得没什么可写;有的同学虽然能按时写出文章,但其内容空洞无物、词语贫匮。追根到底,是因为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没有习得写作方法造成的。下面谈谈我近几年来的点滴探索。
一、起于兴趣,奠定学生的写作基础
作文教学先是对习作兴趣的培养。教师在上作文指导课时,应注意揣摩学生的心态,切忌过多地提“要求”,定“规则”。作文课枯燥已经很难直接产生动人的效果,教师若再一味地提出一些“要求”和“规则”,学生的心境就会处于抑制状态,很难顺利地写出一篇好文章来。相反,如果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前,能恰当地进行点拨,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感觉有话要说,不吐不快,写起作文来就会顺利得多。在一次上作文课,我写出《记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的题目后,学生先是感到无所适从,我就开始点拨、引导,让学生不断地说教室里的故事,快乐的、不快乐的……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样热闹。后来,师生共同把题目分解为:“老师,请您提问我”“老师,您错怪我了”“我与xx争论开了”“那天,老师没有来上课”“老师夸我做得对”“那天,我当上了小老师”等多个题目,这样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群情沸腾”,习作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
二、勤于积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鲁迅先生说;“习作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学生的习作是否有新意,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因此,拓展积累空间是决定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
1.让学生走进书籍
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源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积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名篇,有利于习作。每一次阅读,我都引导学生读后把好词、妙句、佳段摘录下来,进行整理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好詞好句,学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并学会品读赏析。写作文时则时时提醒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句子”。这样,学生的作文便会由空洞乏味向生动具体发展。此外,我还建议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趣的对话或者讨论、争辩的原话及时地记录下来。这对于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物说不同的话,写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有很大的帮助。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作文时学生的表达才丰富,学生的作文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
2.让学生走进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离不开生活的源泉。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其实小孩子的生活并不枯燥,捕鱼捉虾、爬果摘树、割稻收麦、养猪喂鸭……他们的生活也很丰富,很充实。有些素材我们触手可及,如春天,让学生尽情去春游,去野餐,领略大自然的情趣。那争奇斗艳的鲜花,令人陶醉的芳香,那翩翩起舞的蝴蝶,那涓涓流水之中的蝌蚪……五彩缤纷,都可以变成美丽的文字。这样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发现、去观察、去体验,就有鲜活的内容,就会有美文佳作。
三、践于课堂, 展现学生的写作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习作要“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具体习作指导过程中,应赋予学生习作时思想感情上的自由。小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敢想敢说,可在作文时,却表现为思路狭窄,作“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状。这几年,我们翻开一份份习作总有种“千人一面”的感觉,无论是形式上,内容上,还是遣词造句上,都有相似之处。如写同学,几乎全是扶老奶奶过马路等,其中很少有自己的真感觉。这是由于当前的小学生作文有许多是应付的,老师要求写什么,小学生就得写什么。这就造成学生习作的种种顾忌:害怕跑题,老师不高兴;又怕选材不新,老师不给高分;最怕字数不够,老师会批评……总之,学生是在绞尽脑汁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因此,交上来的作文真心话很少。要让学生的作文富有个性,必须做到“我手写我心”。
如在上人教版六年级习作1《假文盲》,要求是看完漫画后,写一写图的内容和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教学中,我是积极引导学生要说“诚实的话”,而不是“鹦鹉学舌”,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运用写作技巧和方法把事情写具体,写生动,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由于指导得当,学生个性得以恣意张扬,都大胆写出了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有的写出了生动的故事情节,突出了自己眼中人与人要有关心和真情,有的还饶有风趣地写了自己的感触等。学生作文实现了千人千面,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四、源于鼓励,延续学生的写作热情
小学生稳定性不强,写作容易出现消极情绪,这需要教师和风细雨般的提醒、鼓励。作文批改就是一个很好的沟通窗口,近些年来,我看到学生作文基础差,又不认真写,敷衍了事,感到又焦急又伤心,评语中的“批评”也不起作用,后来我尝试利用评语和学生笔谈,不断鼓励、启发学生,收到了润物细无声之效。
学生是灵动的,如果教师打开作文本后,所看到、所指出的都是作文中的“毛病”,那么,往往花时甚多而效果很差。因为学生从你的批改中看不到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成果,感觉不到写作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成长的快乐。我想即使一篇再差的作文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如果教师在批改中以鼓励性、启发性为原则,把挖掘学生作文中的精彩之处作为评改作文的首要任务,使学生都能感到写作的乐趣,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高,兴趣就浓。比如,遇到内容空洞无物的地方不用“不要空喊口号”这些的批语,而是激发他的写作兴趣,“这个观点对。要是能充实些,想象一下再写,就会更好,试试看吧!”对不合要求的作文,不写“重写”,而是用信任与商量的口气写道:“你是能把这篇文章写好的,再写一次好吗?”有个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不少,且反复出现,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你歌唱得好,其实,作文也像唱歌一样,只要用心,就能把事情做好,相信你一定会攻克错别字的!”对写得好的作文,我这样批道:“你的文章很有灵气,若不懈努力,必成大器。”“写出了真情实感,优美流畅。”“逼真如此,真是惟妙惟肖。”“开头很妙,新颖而引人入胜”等。这样,对学生作文中的毛病加注,用鼓励性、启发性且带商量口气的批语,效果是明显的。每当看到学生如饥似渴地看批语,兴致勃勃地互相传阅,甚至把佳作张贴在教室的学习栏,我总是感到无比欣慰。
总之,作文教学是聚沙成塔的过程,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只要做到不断丰富生活素材,使作文死技巧换来活技巧。学生无话可说,没事可写、没情没感可发的现象一定会减少,持之以恒学生定会走出“作文难”的泥泞之地。
【关键词】起于兴趣;拈于积累;践于课堂;源于鼓励;快乐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语文课程标准》这样的论述可以看出作文教学的要求。我刚接手五年级51个学生,对于新老师,这班黑黝黝的学生中有20来个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后语不答前言。在作文课上,更是让人心痛!写作起来干巴巴,词不达意。“窥一孔而观全貌”,作文教学占了学科教学的不少比重,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的单一,使得作文教学进入到了教师教得累,学生无兴趣学的境地,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很不明显。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见下列的情形:有的同学讨厌作文、怕作文,拿起笔如有千斤重,觉得没什么可写;有的同学虽然能按时写出文章,但其内容空洞无物、词语贫匮。追根到底,是因为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没有习得写作方法造成的。下面谈谈我近几年来的点滴探索。
一、起于兴趣,奠定学生的写作基础
作文教学先是对习作兴趣的培养。教师在上作文指导课时,应注意揣摩学生的心态,切忌过多地提“要求”,定“规则”。作文课枯燥已经很难直接产生动人的效果,教师若再一味地提出一些“要求”和“规则”,学生的心境就会处于抑制状态,很难顺利地写出一篇好文章来。相反,如果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前,能恰当地进行点拨,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感觉有话要说,不吐不快,写起作文来就会顺利得多。在一次上作文课,我写出《记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的题目后,学生先是感到无所适从,我就开始点拨、引导,让学生不断地说教室里的故事,快乐的、不快乐的……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样热闹。后来,师生共同把题目分解为:“老师,请您提问我”“老师,您错怪我了”“我与xx争论开了”“那天,老师没有来上课”“老师夸我做得对”“那天,我当上了小老师”等多个题目,这样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群情沸腾”,习作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
二、勤于积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鲁迅先生说;“习作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学生的习作是否有新意,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因此,拓展积累空间是决定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
1.让学生走进书籍
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源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积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名篇,有利于习作。每一次阅读,我都引导学生读后把好词、妙句、佳段摘录下来,进行整理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好詞好句,学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并学会品读赏析。写作文时则时时提醒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句子”。这样,学生的作文便会由空洞乏味向生动具体发展。此外,我还建议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趣的对话或者讨论、争辩的原话及时地记录下来。这对于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物说不同的话,写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有很大的帮助。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作文时学生的表达才丰富,学生的作文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
2.让学生走进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离不开生活的源泉。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其实小孩子的生活并不枯燥,捕鱼捉虾、爬果摘树、割稻收麦、养猪喂鸭……他们的生活也很丰富,很充实。有些素材我们触手可及,如春天,让学生尽情去春游,去野餐,领略大自然的情趣。那争奇斗艳的鲜花,令人陶醉的芳香,那翩翩起舞的蝴蝶,那涓涓流水之中的蝌蚪……五彩缤纷,都可以变成美丽的文字。这样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发现、去观察、去体验,就有鲜活的内容,就会有美文佳作。
三、践于课堂, 展现学生的写作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习作要“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具体习作指导过程中,应赋予学生习作时思想感情上的自由。小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敢想敢说,可在作文时,却表现为思路狭窄,作“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状。这几年,我们翻开一份份习作总有种“千人一面”的感觉,无论是形式上,内容上,还是遣词造句上,都有相似之处。如写同学,几乎全是扶老奶奶过马路等,其中很少有自己的真感觉。这是由于当前的小学生作文有许多是应付的,老师要求写什么,小学生就得写什么。这就造成学生习作的种种顾忌:害怕跑题,老师不高兴;又怕选材不新,老师不给高分;最怕字数不够,老师会批评……总之,学生是在绞尽脑汁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因此,交上来的作文真心话很少。要让学生的作文富有个性,必须做到“我手写我心”。
如在上人教版六年级习作1《假文盲》,要求是看完漫画后,写一写图的内容和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教学中,我是积极引导学生要说“诚实的话”,而不是“鹦鹉学舌”,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运用写作技巧和方法把事情写具体,写生动,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由于指导得当,学生个性得以恣意张扬,都大胆写出了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有的写出了生动的故事情节,突出了自己眼中人与人要有关心和真情,有的还饶有风趣地写了自己的感触等。学生作文实现了千人千面,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四、源于鼓励,延续学生的写作热情
小学生稳定性不强,写作容易出现消极情绪,这需要教师和风细雨般的提醒、鼓励。作文批改就是一个很好的沟通窗口,近些年来,我看到学生作文基础差,又不认真写,敷衍了事,感到又焦急又伤心,评语中的“批评”也不起作用,后来我尝试利用评语和学生笔谈,不断鼓励、启发学生,收到了润物细无声之效。
学生是灵动的,如果教师打开作文本后,所看到、所指出的都是作文中的“毛病”,那么,往往花时甚多而效果很差。因为学生从你的批改中看不到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成果,感觉不到写作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成长的快乐。我想即使一篇再差的作文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如果教师在批改中以鼓励性、启发性为原则,把挖掘学生作文中的精彩之处作为评改作文的首要任务,使学生都能感到写作的乐趣,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高,兴趣就浓。比如,遇到内容空洞无物的地方不用“不要空喊口号”这些的批语,而是激发他的写作兴趣,“这个观点对。要是能充实些,想象一下再写,就会更好,试试看吧!”对不合要求的作文,不写“重写”,而是用信任与商量的口气写道:“你是能把这篇文章写好的,再写一次好吗?”有个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不少,且反复出现,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你歌唱得好,其实,作文也像唱歌一样,只要用心,就能把事情做好,相信你一定会攻克错别字的!”对写得好的作文,我这样批道:“你的文章很有灵气,若不懈努力,必成大器。”“写出了真情实感,优美流畅。”“逼真如此,真是惟妙惟肖。”“开头很妙,新颖而引人入胜”等。这样,对学生作文中的毛病加注,用鼓励性、启发性且带商量口气的批语,效果是明显的。每当看到学生如饥似渴地看批语,兴致勃勃地互相传阅,甚至把佳作张贴在教室的学习栏,我总是感到无比欣慰。
总之,作文教学是聚沙成塔的过程,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只要做到不断丰富生活素材,使作文死技巧换来活技巧。学生无话可说,没事可写、没情没感可发的现象一定会减少,持之以恒学生定会走出“作文难”的泥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