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一汪泉 得其一勺饮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e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5月,在榕城参加完林珊名师工作室的研修后,决意重捧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读之,思之,为孙教授的远见卓识与学术的精深锐利肃然起敬。
   什么是文本细读?简而言之,就是在读文本时不要忽视每个字、每个词,要读出字词后面的意韵。“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在这本书中,孙绍振教授将其强有力的微观分析付诸笔端,深入到各种文本文体中。他的分析解读,既品析经典词语的奇妙,又牢牢地把握住作品的灵魂。我粗略盘点了阅读批注的大部分内容,关注的多为孙教授细读法中“还原”和“比较”这两种。
   我们来看孙教授在书中分析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背影》《当我死时》和小说《凡卡》,都提出还原和比较法。如何理解还原法和比较法呢?个人粗浅地认为,对于经典语句,首先要从文学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字典里规范的意义,并将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比较,找出其中的矛盾,从而进行分析。从《名作细读》一书的分析和总结归纳中,我们整理出的“还原和比较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一、关键词句的还原和比较
   宋代朱熹说细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朱子此言要义:要注意字词与语境的关系,不能将二者分离看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乐园”这两个字,许多教师可能觉得没什么可讲,所讲的也只不过是在字典里解释的。且看孙教授的解读:按原生语义,乐园,令人想到美好的天堂,至少是风景极其精彩的地方吧。如果是个荒废的园子,“只有一些野草”,把它当作“乐园”,可能会给人以用词不当的感觉,但是,鲁迅在开头第一段就强调说:百草园,“不过只有一些野草,但那里却是我的乐园”。以我观物,鲁迅在这里关于“乐园”的特殊理解和运用,正是他要表达的关于一个孩子的童心,此处离开了孩子天真的心是不能很好地解释的。这里的乐园,具有双重含义,一重和字典里的含义有关,肯定是一种美好的场所,但同时还有另外一重含义,用来形容一种并不美好的场所,却可以和读者分享童年美好的回忆。很显然,作者更侧重于后者。
   孙教授结合朱自清创作的背景,将《背影》与其前期作品《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进行对比,总结出显著的不同,华丽的语言、排比的句式少了,行文之间没有大幅度渲染。摘录原文片段,来辨析其中奥秘: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孙教授的解读独辟蹊径,他联系当时社会背景,看父亲的着装,有身份的人在重要场合穿的是马褂和长袍。送儿子穿着隆重说明了什么?再看此段中对父亲攀爬月台的描写,让读者能通过这一系列动词还原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透过文字可以感同身受,父亲爬上月台的不容易,怎么不容易?对于肥胖的父亲,动作“两脚向上缩”才能上月台,是努力而艰难的样子。不抒情转而叙述,表达更具震撼。
   读文章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将直接的抒情语句置于文章的结尾,在情感的震撼处,仍旧采取的是朴素直白的言语,看似平静的叙述,实则蕴含深沉的情感。另外,孙教授解读朱自清的眼泪,还原朱自清父子早年的冲突,分析其非伤感而流泪,其内涵丰富,包含复杂矛盾,自责和感恩中表达对父亲的原谅。
   正是像这样,从文本局部的、关键的词句中,去发现隐藏着的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这样的还原解读,不仅贴近文本,同时兼顾人文性。这样的解读融入教学设计,学生的理解和情感就会被激活,课堂将会有精彩的艺术呈现。
   二、情思逻辑的还原和比较
   文学作品具有“主情”的特性。孙教授曾说过:“审美价值,以情感为核心,情感独特丰富的叫作美;情感贫乏的叫作丑。”孙教授解析朱自清的《背影》,文中父亲对儿子深厚情感的特点是:在开头不但得不到理解,反而被误解,甚至让人觉得可笑。这种方法叫作欲扬先抑。后来儿子被感动了。这就有了这篇文章的特点:文章虽然总体上说是抒情的,导致儿子感动,并自我谴责的关键点是父亲为孩子买橘子,爬月台的笨拙的动作,本来只是描写人物的動作,没有美感,缺乏诗意,却因这份父子情在朴素的叙述中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余光中的《当我死时》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孙教授这样分析:“长江和黄河”唤起读者的联想与记忆,其不仅指向广袤的土地,更融进了故土的历史文化。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安葬在祖国的怀抱。这是为什么?“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诉说着因不能回到故土的悲痛,对故土的追求与向往,是这一代人特有的情怀。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作者把“死”化为“睡”,坦然地“睡”,说是死亡,却又活着的感觉,这种对美好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是这首诗的抒情意脉。余光中的诗作具有中华文化的大美情结:恋土情结、恋家情结、恋旧和恋故情结。此诗文是恋土情结最彻底的演绎,直至死去,诗人依然选择坦然睡在祖国广阔的大床上,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故土的深情。
   情感发生处,往往见于朴素的语言中,这是作者叙述的真功夫。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只有透过文字,去走近人物,触摸人物的情感线索,思索美化的情感。我们会发现有些情感,不过是表面上某种程度的“丑化”,然后过渡到相当程度上的美化和诗化。由此可见,文本解读在还原、比照中最终都能指向人情、人性的真善美。这是文本解读的出路,也是归途。
   三、审美价值的还原和比较
   语言在表达美感方面是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孙教授独特的“还原法”引领我们进入文本审美世界,展开有趣、有味、有深度的文学之旅。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散文这一文体的审美价值,它的表现尤为广泛。其具有题材的写实美、情感的本色美、结构的自由美、语体的缤纷美。依据审美价值的这几方面特点,毋庸置疑,我们对散文文本的解读可以是多角度的,唯有这样,才能激活阅读者的审美情感。玩味和比较作品中看似平淡无奇的东西,在孩子一知半解处做文章,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课堂生命性的过程,只有这样在真善美中行走的课堂,才会焕发生机。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我们再读一读,孙教授对小说《凡卡》的文本解读,从中可以获得审美价值还原和比较法的直观感知。书中这样讲:“我们在同情凡卡的悲惨命运,同凡卡一道期望祖父能将其接回乡下时,作者并不愿遵循读者期待,而是安排了一封由于凡卡将地址写得太过笼统,而致祖父不能收到的信件,来加深信件在凡卡心中的重要性,与读者对凡卡命运关照的审美价值之间产生冲突,从而创设出深沉幽远的藝术境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诸如此类——能产生读者与文本的审美冲突的文本,如《小珊迪》《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如若将这些文本置于审美冲突中来解构文本,设计教学,学生体会文本的深刻韵味、心灵震撼,都会更胜一筹。
   当然,孙教授的文本细读中“还原和比较法”还包括:风格的还原和比较,历史的还原和比较,这里不做赘述。
   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为我们打开了文学鉴赏的一扇窗,也让我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欣赏文本之美。孙教授深厚的文学功底、鉴赏水平,广博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知识的融会贯通,其解读已达到高不可攀的境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虽然力有不逮,但可以择善而从;虽不能得“一汪泉”,却能在“一勺饮”中小步前进,也是件快事!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写作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看到目前中学语文校本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以此提升教学成果。对校本阅读活动在农村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策略;校本阅读活动   一、校本阅读概述   校本阅读是由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教学情况推荐的阅读文本,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对学生的
摘 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积极引进多种教育方法,调整课堂教学进度与教学活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简要阐述了问题引导法教学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进一步探究了高中化学运用问题引导法教学应用策略,以期为各高中化学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参考资料。   关键词:问题引导法;高中化学;有效性   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可以对语言文字加以渲染和润色,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机械、呆板的说教为主,很难让学生与语言文字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学生无法充分理解文字的内涵,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情境的运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短板,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有效推动语文教学的进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课堂教学   教师的教
摘 要:写作是语文学习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对于语文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小学中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展开写作,如何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激发他们浓厚的写作兴趣,是中年级写作教学的重点。小练笔作为一种写作练习方式,其灵活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小学写作教学效果。围绕小学中年级小练笔的教学运用精心分析探讨,以有效提升小学写作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写作;小练笔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摘 要:就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希望践行陶行知先生指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与学校、社会家庭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从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出发,希望教学以活动为主要载体,综合运用各科知识、技能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特点;教学方法;注意问题   新课改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综合能
摘 要: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在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全过程。以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为例,通过“关键问题”“交流互动”“数形结合”,让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断走向清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关键词:数学教学;空间观念;思维能力   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直觉,是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表象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小学阶段,教师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升有效性;策略探究   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仍然使用枯燥而单一的教学模式,显然是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培養学生掌握英语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近年来,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越发广泛,将英语口语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可以改善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英语口语教学发展,帮助学生扩展口语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因为现代教学中学困生越来越多,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所以就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转化进行分析探究并提出一些相关策略想法。   关键词:初中教学;学困生;道德与法治;转化方法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和后续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积极价值观的同时还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获得很大的帮助。 
摘 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与深化的背景下,对初中数学课堂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改革,优化教学思路,创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教学环境,实现学生数学思维与学科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本课堂;课堂改革   一、任务驱动,确保学生中心位置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深化与推进的背景下,数学教师应该重视课堂的改革与优化,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自发性,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