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多少、质量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工具,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要求认识的字就有1600-1800个,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具体表现为学得快,忘得也快,变化环境后不能灵活认读。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识字质量?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用字的能力呢?结合多年识字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方法。
一、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形式的游戏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首先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识字本身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好奇、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善于挖掘语言教学中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利用有趣活动提高儿童记忆字形能力
借助游戏激发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差,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很短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游戏,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饶有兴趣认识、巩固、运用汉字。课堂上经常设置一些像“讲故事”“编口诀”“互猜谜语”“看表演识字”“找朋友”“拼字”即是利用汉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品字结构这些特点,来加快认字,如“一木是木,二木是林,三木是森”“选难认字”、“眼明手快”、“邮差送信”等游戏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所学的生字,变枯燥乏味为有趣,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教学更加生动。
(二)创造轻松气氛激发兴趣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气氛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对识字始终充满兴趣,识字教学中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做到师生互动。有时是教师指导学生识字,有时则让学生做“小老师”,教师做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教师可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严加批评和指责,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
(三)结合简笔画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教学能够以寥寥数笔,勾勒画面,就能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果。“画”就是结合象形字和会意字的特点来认字,这种手脑并用的方法,在识字教学初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认识“日”字,可以画画太阳,认识“休”字,可以用简笔画画出“一人靠在树旁”等等。能使教学直观形象,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四)运用表演激发兴趣
好玩好动是孩子是天性,根据这个特点,把识字训练以玩玩演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妙趣横生的课堂表演成为孩子们边说边识字的载体。为了区分形近字时,教师让学生到前面表演。如“推、拉、提”等字动作时,孩子们就能发现这些字都是用手表现出来的,正是这种表演,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五)开展比赛激发兴趣
开展找一找、说一说、动一动等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能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汉字来源于生活,那么作为识字的教学也应该回到生活。这就是要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字,通过积累、收集来提高识字量。当然要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并给予表扬肯定。如:名字、路牌、广告牌、超市里物品名称等等。建议学生做一个“识字袋”,在班中设有识字墙和手抄报,让学生定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看谁的内容丰富。
二、交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教给学生方法远比教给知识重要,我们的教正是为了不教。使识字教学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到能力培养上来。低年级学生要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认识2000左右的字,所以要求教师尽快“授之以渔”,学会自己识字的方法更为重要。
(一)熟练地掌握识字的第一套工具——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学习字音的工具。《语文课程标准》将汉语拼音定位在“帮助识字,学说普通话”,教师要充分利用汉语拼音正音、序化、通音的功能,让学生掌握多音字、同音字、音近字的特点。多音字必须据词定音;同音字也要认清字形,通过组词来区别字义;音近字首先要认真比较读音,找出不同的地方,也要通过组词来区别字义。
(二)教给学生主动识字的方法——查字典
学生查字典这种能力,是历年来《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低年级学生初学时,教师应加强指导,特别要使学生掌握怎样结合上下文来选取字义。学生掌握了这种能力,就可以解决在阅读中不认识的字,帮助理解文章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反过来又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让学生掌握了自学本领。
(三)找出汉字特殊规律——体验识字之妙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识字的难点在于字形。但也并不是说毫无规律可循,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总结那些带有规律的字。如“木”字大家族:杨、柳、松、枫、榕、榆、都是一种树。字典里“木”字旁的字近500个,随便查几个,大都与“木”有关;利用偏旁相同从它们的意义上进行分析认识,比如:“江、海、湖、河、潭”等字都是和水有关,我们可以同时来记住相同偏旁的字。而有些字,偏旁部首不一样,则字意也不一样,如:“作”是单人旁意思是工作,而日字旁是“昨”意思是昨天。“有”是手下提着一块肉(“月”是肉的变形字),意即“富有”;“又”是两手相接,“手拉手,交朋友”。教师应鼓励学生应用自己最喜欢、最得力、最习惯的方法认识字。只要善于自己总结规律,就能降低识字的难度,以一当十,触类旁通。
(四)反复练习——巩固识字能力
根据遗忘规律,识字必须要加强练习和巩固复习。为了避免学了就忘,就要让学生回头复习,温故而知新。比如学生通过写字来巩固了对字形的记忆。字词的掌握在于听说读写中能正确运用,同时,字词在反复地运用中才能巩固,因为在运用中字词的复现率高,学生的识记效果就好。
综上所述,识字教学决不能将识字成为学生的负担,应该利用不同的有效的方法对不同的字进行科学有趣地教学。以“趣”为前提,让学生开心识字。自然而然增强了识字的欲望。认识的字数量多了,兴趣有了,孩子们自然就有了尝试的欲望。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大胆地进行识字,识字也就不难了。
一、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形式的游戏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首先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识字本身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好奇、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善于挖掘语言教学中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利用有趣活动提高儿童记忆字形能力
借助游戏激发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差,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很短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游戏,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饶有兴趣认识、巩固、运用汉字。课堂上经常设置一些像“讲故事”“编口诀”“互猜谜语”“看表演识字”“找朋友”“拼字”即是利用汉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品字结构这些特点,来加快认字,如“一木是木,二木是林,三木是森”“选难认字”、“眼明手快”、“邮差送信”等游戏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所学的生字,变枯燥乏味为有趣,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教学更加生动。
(二)创造轻松气氛激发兴趣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气氛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对识字始终充满兴趣,识字教学中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做到师生互动。有时是教师指导学生识字,有时则让学生做“小老师”,教师做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教师可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严加批评和指责,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
(三)结合简笔画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教学能够以寥寥数笔,勾勒画面,就能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果。“画”就是结合象形字和会意字的特点来认字,这种手脑并用的方法,在识字教学初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认识“日”字,可以画画太阳,认识“休”字,可以用简笔画画出“一人靠在树旁”等等。能使教学直观形象,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四)运用表演激发兴趣
好玩好动是孩子是天性,根据这个特点,把识字训练以玩玩演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妙趣横生的课堂表演成为孩子们边说边识字的载体。为了区分形近字时,教师让学生到前面表演。如“推、拉、提”等字动作时,孩子们就能发现这些字都是用手表现出来的,正是这种表演,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五)开展比赛激发兴趣
开展找一找、说一说、动一动等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能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汉字来源于生活,那么作为识字的教学也应该回到生活。这就是要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字,通过积累、收集来提高识字量。当然要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并给予表扬肯定。如:名字、路牌、广告牌、超市里物品名称等等。建议学生做一个“识字袋”,在班中设有识字墙和手抄报,让学生定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看谁的内容丰富。
二、交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教给学生方法远比教给知识重要,我们的教正是为了不教。使识字教学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到能力培养上来。低年级学生要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认识2000左右的字,所以要求教师尽快“授之以渔”,学会自己识字的方法更为重要。
(一)熟练地掌握识字的第一套工具——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学习字音的工具。《语文课程标准》将汉语拼音定位在“帮助识字,学说普通话”,教师要充分利用汉语拼音正音、序化、通音的功能,让学生掌握多音字、同音字、音近字的特点。多音字必须据词定音;同音字也要认清字形,通过组词来区别字义;音近字首先要认真比较读音,找出不同的地方,也要通过组词来区别字义。
(二)教给学生主动识字的方法——查字典
学生查字典这种能力,是历年来《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低年级学生初学时,教师应加强指导,特别要使学生掌握怎样结合上下文来选取字义。学生掌握了这种能力,就可以解决在阅读中不认识的字,帮助理解文章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反过来又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让学生掌握了自学本领。
(三)找出汉字特殊规律——体验识字之妙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识字的难点在于字形。但也并不是说毫无规律可循,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总结那些带有规律的字。如“木”字大家族:杨、柳、松、枫、榕、榆、都是一种树。字典里“木”字旁的字近500个,随便查几个,大都与“木”有关;利用偏旁相同从它们的意义上进行分析认识,比如:“江、海、湖、河、潭”等字都是和水有关,我们可以同时来记住相同偏旁的字。而有些字,偏旁部首不一样,则字意也不一样,如:“作”是单人旁意思是工作,而日字旁是“昨”意思是昨天。“有”是手下提着一块肉(“月”是肉的变形字),意即“富有”;“又”是两手相接,“手拉手,交朋友”。教师应鼓励学生应用自己最喜欢、最得力、最习惯的方法认识字。只要善于自己总结规律,就能降低识字的难度,以一当十,触类旁通。
(四)反复练习——巩固识字能力
根据遗忘规律,识字必须要加强练习和巩固复习。为了避免学了就忘,就要让学生回头复习,温故而知新。比如学生通过写字来巩固了对字形的记忆。字词的掌握在于听说读写中能正确运用,同时,字词在反复地运用中才能巩固,因为在运用中字词的复现率高,学生的识记效果就好。
综上所述,识字教学决不能将识字成为学生的负担,应该利用不同的有效的方法对不同的字进行科学有趣地教学。以“趣”为前提,让学生开心识字。自然而然增强了识字的欲望。认识的字数量多了,兴趣有了,孩子们自然就有了尝试的欲望。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大胆地进行识字,识字也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