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升人的基本品质或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弘扬人的真、善、美本性为基本内容,以促进人的积极主动发展,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实现人的潜在价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我国,不同科类的高等院校由于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固有的文化氛围,即一种具有自身历史特点的文化格调和文化品位,凝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学术氛围、管理水平,渗透到学校由内而外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体现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也是各有特色。
一、综合类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特色
综合大学一般都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学科学等多种学科,在更大规模、更宽领域的多学科交叉和资源共享中具有明显优势。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显著加快,科学和人文日益融合,多学科相互交叉,这使得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强文理交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一种趋势。
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拓宽专业面,优化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包括文史哲艺术基本知识、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教育;注重多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利用讲座、专题报告、增加多种选修课、辅修专业以及第二学位等多种形式,对文科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及发展的教育,对理科学生进行社会科学及文化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也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已经成为综合类高等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模式。综合大学多学科的环境一方面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依托,反过来学生素质的培养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效应。
现代高等教育非常强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所指出的: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理工科学生应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为提高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文、理分家必然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化。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会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因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构建完整的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两者取长补短,互为促进。
二、理工类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特色
中国高等教育从1952年院系调整和全面学习前苏联模式以后,由于急于摆脱落后面貌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位置被抬高,素质教育受到忽视,而且由于十年浩劫所带来的与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巨大差异,使得全社会的舆论导向几乎都集中在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上。表现在教育上则集中体现在重理轻文的学科偏见上,在专业课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解决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成为理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目前理工类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正是从这一角度探索着途径,具体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史,提炼成素质教育的素材。(二)通过典型工程案例的教学,渗透人文精神。(三)通过对本学科、专业著名科学家的高尚的人文素养分析,进行素质教育。(四)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剖析专业课程中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素质教育必须蕴涵在学科教育之中,才具有说服力和生命力,它应当具有科学精神,容许探讨与争论;它不能全靠课堂灌输,而要靠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自我精神养料的补充。其次,素质教育并非无根之萍,必须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构造出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师范类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特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师范类高等院校是“教师的摇篮”,承担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新世纪人才队伍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因此,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在加强素质教育建设中,突出师范特色。一方面,注重对广大青年的师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一代具有较高素质,爱教、乐教,安心从教的人民教师;另一方面,注意师能的培训和现代教育意识的养成,培养学生摄取知识的主动性,消化知识的创造性,讲授知识的系统性,用现代教师意识武装新一代师范大学生。
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是以传习教育为主。其特点是以考试的结果论优劣,以培养继承性人才为目标,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灌输知识为手段,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轻视能力培养,特别是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高等师范院校不仅自己要转变教育本质和功能观念,从宏观上让学生充分明白人是获得和传承文化的载体,更是创新文化的主体,人要传递人类已有的文化,更要创造人类的新文化。要从微观上摒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绝对的统一标准”,改革教材和教学、考试方式中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因素,注重学生独立思维和强烈的创造意识的培养,鼓励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大胆对现有的知识提出疑问,再积极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
1.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以创新为己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创造性活动。
2.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开拓精神和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及勇于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无私奉献精神。
3.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使他们勇于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做到思维的流畅性、新颖性和独特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即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表达能力。
4.培养他们广泛而持久的探究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坚定自信,顽强果断,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等个性品质。
纵观国内各类高校素质教育的经验,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变换一些教育内容,或者更新一种教育途径,它代表着整个教育理念、课程理念的创新。面对新世纪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把我们的人才真正培养成具有开放的头脑、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能适应现代化国际社会挑战的新型人才,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综合类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特色
综合大学一般都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学科学等多种学科,在更大规模、更宽领域的多学科交叉和资源共享中具有明显优势。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显著加快,科学和人文日益融合,多学科相互交叉,这使得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强文理交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一种趋势。
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拓宽专业面,优化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包括文史哲艺术基本知识、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教育;注重多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利用讲座、专题报告、增加多种选修课、辅修专业以及第二学位等多种形式,对文科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及发展的教育,对理科学生进行社会科学及文化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也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已经成为综合类高等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模式。综合大学多学科的环境一方面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依托,反过来学生素质的培养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效应。
现代高等教育非常强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所指出的: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理工科学生应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为提高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文、理分家必然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化。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会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因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构建完整的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两者取长补短,互为促进。
二、理工类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特色
中国高等教育从1952年院系调整和全面学习前苏联模式以后,由于急于摆脱落后面貌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位置被抬高,素质教育受到忽视,而且由于十年浩劫所带来的与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巨大差异,使得全社会的舆论导向几乎都集中在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上。表现在教育上则集中体现在重理轻文的学科偏见上,在专业课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解决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成为理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目前理工类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正是从这一角度探索着途径,具体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史,提炼成素质教育的素材。(二)通过典型工程案例的教学,渗透人文精神。(三)通过对本学科、专业著名科学家的高尚的人文素养分析,进行素质教育。(四)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剖析专业课程中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素质教育必须蕴涵在学科教育之中,才具有说服力和生命力,它应当具有科学精神,容许探讨与争论;它不能全靠课堂灌输,而要靠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自我精神养料的补充。其次,素质教育并非无根之萍,必须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构造出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师范类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特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师范类高等院校是“教师的摇篮”,承担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新世纪人才队伍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因此,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在加强素质教育建设中,突出师范特色。一方面,注重对广大青年的师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一代具有较高素质,爱教、乐教,安心从教的人民教师;另一方面,注意师能的培训和现代教育意识的养成,培养学生摄取知识的主动性,消化知识的创造性,讲授知识的系统性,用现代教师意识武装新一代师范大学生。
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是以传习教育为主。其特点是以考试的结果论优劣,以培养继承性人才为目标,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灌输知识为手段,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轻视能力培养,特别是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高等师范院校不仅自己要转变教育本质和功能观念,从宏观上让学生充分明白人是获得和传承文化的载体,更是创新文化的主体,人要传递人类已有的文化,更要创造人类的新文化。要从微观上摒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绝对的统一标准”,改革教材和教学、考试方式中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因素,注重学生独立思维和强烈的创造意识的培养,鼓励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大胆对现有的知识提出疑问,再积极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
1.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以创新为己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创造性活动。
2.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开拓精神和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及勇于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无私奉献精神。
3.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使他们勇于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做到思维的流畅性、新颖性和独特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即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表达能力。
4.培养他们广泛而持久的探究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坚定自信,顽强果断,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等个性品质。
纵观国内各类高校素质教育的经验,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变换一些教育内容,或者更新一种教育途径,它代表着整个教育理念、课程理念的创新。面对新世纪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把我们的人才真正培养成具有开放的头脑、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能适应现代化国际社会挑战的新型人才,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