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小学生心理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小学生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主要做法如下:
一、“写话” 和“习作”相结合
所谓“写话” 和“习作”相结合,是指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由此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小学生的作文实质是就是练习用笔来说话。而这既符合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认识规律,又符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在学生已经学会或基本学会了用口语表达的基础上,就让学生练习用笔来说话,逐渐实现从口头到笔头的过渡,把写作变成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使学生对写话感兴趣,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自己的自然之想,抒自己的自然之情,用自己的自由之笔,写自己自在之趣的思想境界,这样就从心底里排除了“作文难”的感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由此可见,小学作文的教学必须要有教师的引导,由此形成作文教学活动区别于一般认识活动的独特的“三维结构”——老师、学生、写作,是教师“教”学生“练习”作文的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有机统一的过程。
二、科学合理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内心产生一种自我渴望,并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作文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而生活是作文的思想源泉。因此命题作文要结合现实生活。一个好的题目,通常能起着统领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作用,犹如凄凄黑夜终见光明,使之希望满满。反之如果题目不当,就会脱离实际或者形式化,学生作文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所以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吐真情,不说空话、假话,作文和生活是紧密相关,作文要靠生活来积累,因此我们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积极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为此,作文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命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学生在每次构思作文时,能够有明确的目标,突出文章的重点
教师必须思想端正、目的明确,在进行作文教学前要先想出好的题目,从而有利于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有利于学生选择材料的多样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想象力,而不从命题上为难学生。
2.命题要适合全体学生
在班级里,由于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家庭状况,例如有的同学看过大海,登过高山,有的则从没出过远门,若教师让学生写大海、高山之类的文章,一些学生就无法可写。为此,我们可能出半命题作文,如《我第一次……》或《难忘的……》,让学生补充完整后再开始写作,确保学生所写文章的真实性。除此之外,在进行作文命题时还必须注意要有启发性、趣味性。
三、营造情境,深剖作文题目内涵
作文是通过学生写作,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知。作文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健康取决于学生思想认识是否正确。因此,作文教学应当始终以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作为教学的目的,并应该就具体的作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反映事物的能力。例如,我给学生出《我美丽的家乡》一题,不是对学生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学生来写家乡的美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且鼓励学生对家乡进行深入调查,并要求做好记录,通过调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才能越来越富强。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激情,写出的文章也大多有血有肉,字里行间都表达着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根据情境假设,深入挖掘出题目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整理和清楚行文思路,抓住作文的重点,为作文的“航行”点燃一盏明亮的“航标灯”。
四、把握题意,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把握题意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首先是分析题目的训练。可先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详细剖析,把握题目的“表”与“里”,“皮”与“肉”的意思。围绕题目自问自答几个“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直到能回答出“这篇文章要写什么?”其次是辨析训练。可将一组题目,例如《记一个诚实守信的榜样》与《记一个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进行比较,较前一个相比后一个范围较大,除了写诚实守信之外,还可写勤奋学习,热心助人、文明礼貌等内容。此外,还要有选题、配题、拟题等训练。如果学生用这种方法去写作文,就能迅速地找到一条通过审题关的捷径。
五、注重书面与实践相结合
进行学生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书面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写作的自觉性,平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①结合课文,创设情境,即兴作文。②对学生进行写作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写好作文的重要性。经常给学生读报纸杂志上的优秀作文和较好的学生写作,并结合班级实际,表扬勤于刻苦写作的学生。③经常让学生读报纸杂志上的优秀作文和较好的学生写作并进行总结和记录,并结合班级实际,表扬勤于刻苦写作的学生。④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景点,深入到部队、敬老院、博物馆等参观访问,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学会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善于思考,现场口头描述,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但在现实作文教学实践中却不是这样,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材料,提供范文,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写模仿文。提供提纲,列出框架,让学生写“框架文”,像这样指导学生作文,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忽视了写作的训练过程,忽视了学生写作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鹦鹉学舌、假话空话连篇,千篇一律,很难写出内容生动具体、说真话吐真情,富有创意的好作文,这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
总之,在当前课改的洪流中,教师要切实做好师资培训工作,加大教研力度,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谙熟门路,让学生主动参与写作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使学生把写话、习作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觉需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小学生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主要做法如下:
一、“写话” 和“习作”相结合
所谓“写话” 和“习作”相结合,是指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由此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小学生的作文实质是就是练习用笔来说话。而这既符合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认识规律,又符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在学生已经学会或基本学会了用口语表达的基础上,就让学生练习用笔来说话,逐渐实现从口头到笔头的过渡,把写作变成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使学生对写话感兴趣,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自己的自然之想,抒自己的自然之情,用自己的自由之笔,写自己自在之趣的思想境界,这样就从心底里排除了“作文难”的感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由此可见,小学作文的教学必须要有教师的引导,由此形成作文教学活动区别于一般认识活动的独特的“三维结构”——老师、学生、写作,是教师“教”学生“练习”作文的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有机统一的过程。
二、科学合理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内心产生一种自我渴望,并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作文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而生活是作文的思想源泉。因此命题作文要结合现实生活。一个好的题目,通常能起着统领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作用,犹如凄凄黑夜终见光明,使之希望满满。反之如果题目不当,就会脱离实际或者形式化,学生作文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所以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吐真情,不说空话、假话,作文和生活是紧密相关,作文要靠生活来积累,因此我们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积极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为此,作文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命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学生在每次构思作文时,能够有明确的目标,突出文章的重点
教师必须思想端正、目的明确,在进行作文教学前要先想出好的题目,从而有利于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有利于学生选择材料的多样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想象力,而不从命题上为难学生。
2.命题要适合全体学生
在班级里,由于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家庭状况,例如有的同学看过大海,登过高山,有的则从没出过远门,若教师让学生写大海、高山之类的文章,一些学生就无法可写。为此,我们可能出半命题作文,如《我第一次……》或《难忘的……》,让学生补充完整后再开始写作,确保学生所写文章的真实性。除此之外,在进行作文命题时还必须注意要有启发性、趣味性。
三、营造情境,深剖作文题目内涵
作文是通过学生写作,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知。作文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健康取决于学生思想认识是否正确。因此,作文教学应当始终以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作为教学的目的,并应该就具体的作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反映事物的能力。例如,我给学生出《我美丽的家乡》一题,不是对学生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学生来写家乡的美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且鼓励学生对家乡进行深入调查,并要求做好记录,通过调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才能越来越富强。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激情,写出的文章也大多有血有肉,字里行间都表达着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根据情境假设,深入挖掘出题目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整理和清楚行文思路,抓住作文的重点,为作文的“航行”点燃一盏明亮的“航标灯”。
四、把握题意,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把握题意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首先是分析题目的训练。可先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详细剖析,把握题目的“表”与“里”,“皮”与“肉”的意思。围绕题目自问自答几个“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直到能回答出“这篇文章要写什么?”其次是辨析训练。可将一组题目,例如《记一个诚实守信的榜样》与《记一个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进行比较,较前一个相比后一个范围较大,除了写诚实守信之外,还可写勤奋学习,热心助人、文明礼貌等内容。此外,还要有选题、配题、拟题等训练。如果学生用这种方法去写作文,就能迅速地找到一条通过审题关的捷径。
五、注重书面与实践相结合
进行学生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书面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写作的自觉性,平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①结合课文,创设情境,即兴作文。②对学生进行写作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写好作文的重要性。经常给学生读报纸杂志上的优秀作文和较好的学生写作,并结合班级实际,表扬勤于刻苦写作的学生。③经常让学生读报纸杂志上的优秀作文和较好的学生写作并进行总结和记录,并结合班级实际,表扬勤于刻苦写作的学生。④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景点,深入到部队、敬老院、博物馆等参观访问,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学会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善于思考,现场口头描述,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但在现实作文教学实践中却不是这样,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材料,提供范文,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写模仿文。提供提纲,列出框架,让学生写“框架文”,像这样指导学生作文,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忽视了写作的训练过程,忽视了学生写作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鹦鹉学舌、假话空话连篇,千篇一律,很难写出内容生动具体、说真话吐真情,富有创意的好作文,这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
总之,在当前课改的洪流中,教师要切实做好师资培训工作,加大教研力度,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谙熟门路,让学生主动参与写作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使学生把写话、习作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觉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