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香古镇

来源 :党员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315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乃天子,“津”为渡口。上津,即“天子渡口”。
  上津古镇在郧西县,2007年被国家住建部、文物总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省九有其一。镇中有古城,2013年,入列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想像中,这座神秘古城远在鄂西北边陲,离省府武汉千里之遥。走过才知道,出武汉,乘汉十高铁,经十漫高速,三个多小时,就能品读上津这座弥香古镇了。
  漫行碎踏间,细品慢酌中,古镇的青砖灰瓦透着墨香,徐徐打开四千多年厚重的历史巨卷。
  那城,比武当山建筑群年长四十岁
  入古城得先进古街,当地人称“明清老街”,民居多为清末四合院结构,院院相连,长约两百余米。
  漫步老街,街市两旁的建筑物相互对称,布局结构紧凑。推门而入,四合院一进数重,内置天井,四周小屋,雕窗临井、古色古香、风格独特。一般三四户一院,或经商,或耕读,“千里胡洞娃,院子三四家”,说的是四合院的温馨和谐。
  据介绍,老街的特点有三——石板路、马头墙、铺板门。石板路可能是当时最好的“硬化路面”了,在古代这可谓“高大上”;马头墙是用石头或青砖垒砌而成,在建筑以木料为主的明清时期,马头墙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火灾向隔壁蔓延;铺板门是为了经商方便,白天支起门板摆摊做买卖,夜间防盗。
  老街的尽头就是上津古城的北门——“接秦门”。古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距今600多年,比武当山古建筑群还年长40岁。古城周长1278米,南北长306米,东西宽262米,面积8万余平方米。古城形似朝靴,又称“靴子城”,取意“四平八稳”。上津古城是湖北省保存最好的县级古城,也是现存的全国四大县级古城之一。
  驻足仰望,城高数丈,雉堞连绵起伏,其古朴雄厚的风格让人震撼。遥想当年,古城垒其固,御其利,高大的城墙护佑着一方百姓,也守护着一方平安,对于攻城掠地的战乱年代来说,其战略地位何其重要。青灰而宽大的城砖,不时显现“嘉庆七年”“上津公修”字样,好像诉说着古城当年复修时恢宏的场景。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是古城第九次复修。据记载,当时墙体高6.8米,基厚6.12米。现存的古城,就是这次修复后的遗存。
  接秦门向内转角处,有一条仅一人通过的台阶,直达城墙顶端。拾级而上,仿佛一步步走入历史深处,踏进4000多年的时空隧道。
  《湖北省建制沿革》记载:“商,契所封地,是湖北郧西上津,为古商国地。”商王族祖先契,因协助大禹治水功勋卓著被封于上津。从这时算起,在史可考的上津,至少有4200多年。上津首次设县是在北魏时期,公元223年,名为平阳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制史。期间,上津23次建县,7次设郡,4次置州。
  登上城墙,宽约两三米,行走其间,历数五门:东曰通郧、北曰接秦、南曰达楚、西曰连汉,西南开一小门——名曰便民。古城北门称“接秦门”,“接秦者,接连秦楚,唇齿相依也”。上津春秋属楚,战国属秦,归属辖区历易秦楚,又称“朝秦暮楚”之地。至今,上津古镇与相邻的陕西省漫川古镇一衣带水,相望相随,名副其实的接秦达楚。
  
  那水,曾贵为“天子渡口”
  说到上津,绕不开的是水。可以说,上津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
  环上津而流的水叫金钱河。河上建了两座大型水电站,清澈的河水还灌溉了万亩良田,滋养了万户百姓,用“流金淌银”来形容实不为过。
  在古代,这条河叫“甲水”。上,本乎天者亲上;甲,天干第一位。二者都有“尊”和“贵”的意思,足见古代朝廷对上津的垂青和器重。公元500年前后,《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游历上津,留下了“关柎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以达汉江”的记载,书中还说“汉水又西南,与甲谷水合,水出西南甲谷,东北注汉水”。《隋书》地理志篇还记述与上津相邻的夹河镇为“甲郡”。
  甲水、甲谷、甲郡,名冠“三甲”,由此可见,上津古镇在周王朝的喉襟地位。在当时,这是一条战略通道。从当时被称为“镐京”的西安出发,经商洛,入甲水,达汉水,入则汇聚天下财力,出则“王师不日南下”。明清文献记载“水码头百艇千樯,旱码头千蹄接踵”,那时的上津,已成为水陆交汇的繁荣重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载文《论唐代的上津道》指出,上津是因战乱而阻塞不通的特殊情况下,开辟的官驿大道:上津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则表现为从水路向西安可通安康、汉中,向东南可通襄阳、武汉。向北则陆路通商州达长安,向东北可通陕州、洛阳。
  在上津,传说甚多。据传,唐玄宗末年,从南方各地选的秀女经汉水、甲水送到长安时,由于爆发安史之乱,许多美女流落上津,隐住山林,繁衍生息。由此,十堰地区有了“要吃大米到竹溪,要娶美女到郧西”的佳话。
  明永乐年间,“甲水”改名为“金钱河”。虽更名,贵为“天子渡口”的上津仍繁华不减。当地老人们说,明清时期,上津渡口宽数百丈,长两余里,从古城到渡口的台阶120步,这是何等壮观和繁华。用现代的标准,是很大的港口。
  徜徉在河边,山浮水面,柳荫长堤,好一副山水图。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道:“接秦之水,水澈见底,云绕鹤飞,仙境叠翠”。在上津,古代就有长堤柳浪、五峪青幔、天桥古洞、嵩山仰面、铁箍云峰、白崖雪髻、三山叠翠、仙鹤凌霄八大景观,这里不仅是战略要地,而且还是美景圣地。长提柳浪间,多少文人留恋忘返,留下名诗名句。
  
  那馆,连接古老和现代的繁华
  无论是上津道、商山路,还是武关道,上津一直是贯通古都西安的官驿大道中,水运转陆运的“节点”。行人和货物都要在这里周转,人流物流在此集散,“修建馆舍,以便往来”成为必然。
  《立埠记》载:“异于地立宇馆颇集,‘5’形朗市五余里”。意思就是各州、派在此建筑的庙宇,会馆甚多,“5”字形长廊街道长约五里有余。可见当时这里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商贸发达。
  明朝史料记载,上津当时有山陕会馆、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一时间,城内城外各派会馆林立,这些会馆各具特色,是古代精湛建筑艺术的产物,也是各地文化交融的产物。
  这其中,保存最完好的当属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山陕会馆,其坐落在东北山腰处,与古城相距数百米,进入古城十分方便。整体分设东西南北四厢房各六七间,各厢房结构不同,用途各异,分工齐全,是集吃住、游玩、倉储、集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驿馆。
  走近细细观看,会馆青砖灰瓦银楼波浪顶,飞檐画栋卷角马头墙,风格独特。许多墙砖上雕刻着“山陕馆”字样,虽历经200多年风雨,仍清晰可见,苍劲浑厚。会馆整体建筑精美,浑然天成,其砖雕、木雕、书画被专家称为“三绝”。
  山陕会馆供奉财神和关公像,书载会馆“悦亲戚之情话,慰衣朋之樊阔”。他们敬的是关公,联的是乡情,并以其灵敏的商业嗅觉,便利的水陆交通,规范的经营,使生意越做越大,财富越聚越多,这正是山陕馆长兴不衰、保存至今的秘诀所在。
  南来北往的人多了,馆舍也多了,沉淀下来多元的地方文化。如今,漫步古街石巷,不时传来被称为“汉剧之母”的山二黄,还有秦腔、豫剧等地方剧,这些南腔北调,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曾是不同地域文化的汇集地。
  据当地人介绍,这里最负盛名的是火龙灯会,每年正月举行一次,声势浩荡的龙灯队伍、粗犷的舞蹈雄姿和火红的灯会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古会馆,街上还有一处现代纪念馆份量十足——上关县政府纪念馆。1947年11月13日成立的上关县政府,是湖北省第一个解放成立的县级人民政权,管辖湖北郧西县和陕西山阳县、旬阳县等地。旧址在上津古城内的一个三进四合院中,当年的办公用房和部分办公设施保存完好。1949年5月,上关县被撤销。上关县的建立,为陕南根据地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城、古道、古驿站……
  走上津,飞檐斗拱间、小院雕窗里,秦风楚韵扑面而来。
  读上津,跨越千年的历史,从书籍、街巷深处走来。
  品上津,繁华从历史走向现代,又从现在走向未来。
  凡为过往,皆为序章。曾经战时的城邑如今成了国家4A级景区,那些熠熠生辉的历史文化成为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走进新时代,他们将继写新的史篇。
其他文献
江苏新沂市学讲计划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全程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探究方式增强认知体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真正掌握历史课程知识要点,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需要他们在自由、自然、自信的合作学习中强化认知,不断增强体验,让他们彼此互动交流,体现“学进去”和“讲出来”的真正内涵意义。按照课程学习规律来优化教学结构模式,体现学生学习需求,对优化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
逻辑其实很有趣!只要你留心,就会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看到逻辑的身影。大家快来看一看下面这几个有关逻辑的笑话,哈哈大笑,提神醒脑!  让座  一辆公交车上一位男孩想给老奶奶让座,老奶奶说:“你不要给我让座!如果你给我让座了,我就要向你表示感謝。如果我要向你表示感谢,我就要请你到我家吃饭。如果我要请你到我家吃饭,我就要叫上我的小孙女。如果我叫上我的小孙女,你就一定会爱上她。如果你爱上她,你就一定会让我把
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是富水湖畔一个库区贫困村。全村10个村民小组,375户1769人,党员42人。过去的板桥村,虽然山水资源好,但是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活困难,“家家穷得叮当响,有女不嫁板桥郎”。  近年,村党支部以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下猛功用实劲,扎实推进精准扶贫。  村“两委”班子和黨员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探索出“资源共享”“群体帮扶”“产业带动”三种扶贫新模式。
人们常道,事事不要留遗憾。我却固执地认为,当遗憾真正地潜入心底,或许会带来此生的痛苦,但更多的是惦记着不去遗忘。  人人皆有遗憾,世事亦是无常。黛玉的遗憾留在大观园,张爱玲的遗憾留在民国。纵使世间万物皆百态,谁又没留下过痛彻心扉的遗憾?  当我们留点遗憾给自己,会寻觅,会知味。人生似一壶香茗,而未净之茶叶就是遗憾,漂浮于渐酽的水间。世人皆有忘不掉的过去,回眸望去,随岁月远去的我早已驻足千里之外,过
目前政治课由于受课时设置、考试设置、学科地位、师生心态等因素影响而处于尴尬境地,从而导致政治课堂效率不高。  对此,政治教师要顺应现实的教学需要,变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地发现和研究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寻找和挖掘问题的突破口,打造高效的政治课堂。根据政治课的内容实际和教学要求,笔者认为应该着力坚持“五项意识”。  一、舍得意识  有人说:“计较眼前的人,会失去未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教
临近中考,很多学生都处于最后的复习冲刺阶段。但是笔者了解到,在复习过程中,他们的复习效率并不高。为此笔者提出通过采用“疑、展、评”教学法来提高复习效率。  一、生疑研讨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只有内心存疑,才会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在复习引导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生疑”。教师要根据复习内容抛出问题或者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寻找问题的答
初中历史课上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对于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来说,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课堂效率、改变课堂生态已成为课堂改革深水区的两大课题,让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正是研究这两大课题的重要突破口。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倾听历史  课堂片断:黑白图片,一帧帧缓缓地切换着,浑厚的声音在悲伤而沉重地讲述着南京大屠杀的过程……讲台下寂静无声,但学生
夹竹桃是很常见的了。至于这个名字,却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竹桃”,清高与艳丽的相遇,让人心里瞬间就生出一种诗意。  夹竹桃,用方言形容一下,就是很“泼”,其实就是不娇贵,长在什么地方都成,而且花期长,不落叶,也因此成了最为常见的绿化植物之一。现在正是六月,你看它从这头一直开到那头,花开得盛盛的,墨绿细长的叶里隐着轻轻巧巧的花,花瓣微薄,花色却厚重。经常看到的夹竹桃是红、白两色的,也听说有黄色的,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它可将知识直观化,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利用地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学好地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是“会学习”。面对地理学科中各种类型的地图,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并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学会看图  在学生接触到一幅新图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图像的名称,这可
[摘 要] 作者在阅读美国加州中学历史教材的时候发现了不少培养“活”的即有创造力的孩子的细节,这些细节恰恰是我们所缺少的。文章选取其中的Glencoe-World History[ Jackson J. Spielvogel,World History,Columbus:McGraw-Hill Companies, Inc.,2009]的第十七章《革命和启蒙运动》作为代表举例说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