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不简?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vv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约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因为 “简约”不等于“简单”,它不是“简单”的压缩和简化,而是一种更深广的丰富。那么,教学中如何做到简约而不简单,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丰满呢?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除上述情况外,题1中方法(2)、题2中方法(3)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教师都知道,要想解释这两种方法,必须借助假设思想。比如,题1的方法(2),假设把这两个书架合并成一个大书架,再把这个大书架从上到下平均分成4层,则“224÷4”表示每一层(含2个小层)有多少本书(详见下文图解)。而题2中的方法(3),则需假设把3只燕子2天吃的害虫给1只燕子去吃的话,需要“2×3”天吃完;或者假设3只燕子2天吃的
面对与特级教师同台上示范课,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成了以本校的无锡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名教师为主的备课小组,选派本校的省赛课一等奖获得者执教“平均数”一课。作为全程参与研课和上课的笔者,收益匪浅,现选取部分课堂实录,并作反思,与大家一起分享。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3~5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会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  生:玩过。  师:那么,今天我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懂得正数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石头、剪子、布”
教学内容:  苏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学生能说出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一旦有个好的开头,总会带来成功的结果。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如此。良好的开端总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中。也有人说上课像“舞龙”,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龙头;还有人说上课像“种树”,树长得好不好,关键是看春天是否播下了优良的种子。为此,很多教师为教学能开一个好头,深思熟虑。下面就用几个具体的案例来体会导入的魅力,分享教者的智慧。  一、教师要善于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并能通过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过程,理解其算理。  2.通过猜想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质疑精神。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决问题  师:从08年春季开始,我们浙江省中小学生可以免交课本费和相应的学习资料费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上学是——(免费
郑圣发 设计  叶启宗(特级教师)评析    片断一:复习旧知,猜想性质  1.口答下面各题。  (1)12÷3=(12×10)÷(3×□)  15÷60=5÷□  18÷6=(18÷□)÷(6÷□)  (学生口答后,让他们说说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根据什么知识填写的)  2.教师引导:既然除法中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又如此紧密,那么分数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如果有,你想给
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是理解概念的前提,那怎样更好地判断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为理解新概念服务呢?现以教学“三角形的高”一课为例,这一以发生式定义的概念是本单元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犯不从顶点出发或从顶点出发却没有和对边垂直等错误,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对概念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入的理解。那么,怎样让学生建构并深入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呢?笔者试图以学生的已学概念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已有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要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变,即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法转变、由维持现状向创造探索转变、由再现传统向研究未来转变、由单科一门向全能发展转变。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不论充当怎样的角色,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究,从而达到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的目的。  一、为“无声”谱写“乐章”  课堂教学前,教师必须先明白这节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