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职高学生学习特点,针对诗歌鉴赏课前预习环节提出了几点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故事讲述、媒体制作、改编表演、绘画创作、设问质疑等趣味预习活动,来调动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诗歌教学;预习;活动设计
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诗歌的学习无论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还是在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的职高学生而言,相对薄弱的学习基础使得他们无法理解诗歌广博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使得诗歌教学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困难。怎样调动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除了教师在课堂上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外,笔者认为诗歌学习课前的预习活动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一、诗歌趣味预习活动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脑筋,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会作深入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预习的重要性。
目前诗歌鉴赏课的预习准备活动一般都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自己朗读几遍诗歌,解决字音问题。甚至由于教师没有强调,学生也不重视,往往会忽视课前预习这个环节。随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简单的几句开场白后就匆匆进入对课堂内容的讲授,没有预热的过程,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而诗歌趣味预习活动,就是在诗歌教学中的一般诗歌鉴赏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读、写、找、做、演等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活动,通过饶有趣味、富有创意的活动开展,迅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将开始学习的诗歌产生积极的认识倾向,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和深入阅读诗歌的兴趣。趣味预习活动是诗歌学习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的诗歌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学习和鉴赏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各种形式的适合职高学生特点的诗歌预习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且在活动过程中能使学生获得学习乐趣和成就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诗歌趣味预习活动设计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好”才有“乐”。那么,怎样设计独具魅力的诗歌预习活动,使之既符合职高学生的学情,又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呢?在听取了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后,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活动可以供参考。
1.故事讲述活动
以职高学生的特点来看,很多学生对于枯燥单调的诗歌分析不感兴趣,但是对一些生动有趣的奇闻逸事、历史典故、背景故事等兴趣浓厚。所以教师在安排诗歌鉴赏的预习活动时,可以设计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活动。教师在课前,结合所学诗歌的内容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布置寻找与诗歌、诗人相关的小故事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上网搜寻等途径找一些与所学诗歌作者、写作背景、诗歌内容、诗歌主题相关的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然后在课上交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可以积累一些文学知识,而且可以通过故事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更重要的是,这个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的猎奇心理,使他们产生从对故事到对诗人再到对诗歌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等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故事,讲讲铜雀台和二乔,讲讲周瑜;学习边塞诗歌时,可以说说飞将军李广以及李广射石的典故;而李白、杜甫等诗人的逸事更是数不胜数。相信通过讲述和听取小故事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
2.媒体制作活动
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在诗歌教学时,往往会根据诗歌的特点,利用教学设备、教学用具创设一个可观可听、声情并茂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师可以在诗歌鉴赏课前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制作活动。由教师与学生或是学生与学生合作,在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验诗歌的内涵。
媒体制作活动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诗歌,大致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才能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利用网络寻找需要的媒体;而在媒体寻找和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要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进去,听音乐、观看视频,理解相关素材的内涵。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说教,寓教于乐,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思想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诗文描写的意境之中。这种预习活动更生动活泼,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安排爱好音乐的学生,根据诗歌的感情基调或是诗歌内容主题来寻找、选择相应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音乐,或欢快、或忧郁、或激昂、或哀婉来渲染一种学诗的氛围,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例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时,学生选择了与此诗同名的民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来感受诗的意境;而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学生则找到了琵琶演奏名曲《十面埋伏》来体现诗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弹奏技巧。
除了音乐,影视媒体更能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如临其境,愉快地进入诗歌的特定氛围中去,产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图片和音乐相结合的简单的课件,而对于一些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学生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是可以提高要求,让学生加入视频媒体来制作课件。如学习诗歌《致橡树》,可以让学生制作一段优美的音乐和展示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木棉、橡树等的图片相结合的课件,并找一些爱情短片的视频,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可以制作一个插入《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的媒体,来加深理解。一些诗歌本身已被改编成了电影、动画和戏曲,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制作媒体课件时,可以插入相关片段,让学生在欣赏影片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 3.改编表演活动
在诗歌学习鉴赏课前,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预先把诗歌中的一些重要的场景、片段改编成1~5分钟的短剧,在课前完成剧本的写作和短剧的排演,然后在课堂上学习相关内容时进行表演,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评价。在剧本的编写和排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情境和诗人丰富的情感,并引起学生对诗歌的高度兴趣和共鸣。
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先让学生设计可以展现当时困苦生活的场景,让学生表演年迈的杜甫和顽皮的村童,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理想。再如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将《静女》这首诗歌改编成一个短剧,通过对青年和静女的扮演,展示一对青年约期幽会的生动情景。要表现出赴约等待对方时的急切心情,相见后馈赠信物,双方内心的喜悦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静女的顽皮、活泼,男青年的忠厚淳朴的形象。
经过学生对诗歌“改编—表演—评价”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达到了乐学和善学的统一。
4.绘画创作活动
诗和画一直以来有着密切的关系,诗歌的创作往往情景交融,通过写景来抒情。很多诗歌都用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中国古代诗歌中就有不少题画诗,而后人也为许多前代的诗歌配上了与之意境相符的插画。对于职高生,特别是艺术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课前可以设计一个绘画创作的活动,针对一些写景的诗歌或是句子,让学生把诗歌中的意象、景物用画笔简单地描绘出来,形成一幅简笔画。通过绘画创作活动。不仅可以实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教师可以布置预习活动任务,让学生将其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田居悠闲景象,“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梅的高洁形象画出来。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描述了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更是可以让学生据此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来理解旅人凄苦的心境。
5.设问质疑活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都是思维的“催化剂”,能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人都会有好奇心,都会有探索了解未知的事物欲望。一旦这种感觉被引发了,就可以挑起他们对事物的求知探索的兴趣,带动他们主动去学习。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设问质疑类的预习活动,通过巧妙设置一些与诗歌内容、主题相关的,又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激起学生追根溯源、解决疑难的欲望,使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去学习、讨论,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诗歌《静女》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你看过的影视剧中的哪个女主角最符合你心目中‘静女’的形象”,并让学生在诗歌中寻找两者相似的依据。学生往往会找出自己熟悉的影视剧中的经典人物如黄蓉、“小燕子”等与静女相比较,积极讨论两者的相似点。这比单纯的分析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诗文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
诗歌趣味预习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活动两种形式结合开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要勇于创新,针对不同的诗歌,寻找出最适合的趣味预习活动方案,并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或是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去,引领学生有效地完成预定的活动目标,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诗歌趣味预习活动,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活动,绝大多数同学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能够积极地、认真地去完成,并且对学习鉴赏诗歌逐渐地产生了兴趣。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了提高,真正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职业高级中学)
关键词:诗歌教学;预习;活动设计
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诗歌的学习无论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还是在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的职高学生而言,相对薄弱的学习基础使得他们无法理解诗歌广博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使得诗歌教学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困难。怎样调动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除了教师在课堂上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外,笔者认为诗歌学习课前的预习活动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一、诗歌趣味预习活动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脑筋,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会作深入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预习的重要性。
目前诗歌鉴赏课的预习准备活动一般都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自己朗读几遍诗歌,解决字音问题。甚至由于教师没有强调,学生也不重视,往往会忽视课前预习这个环节。随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简单的几句开场白后就匆匆进入对课堂内容的讲授,没有预热的过程,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而诗歌趣味预习活动,就是在诗歌教学中的一般诗歌鉴赏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读、写、找、做、演等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活动,通过饶有趣味、富有创意的活动开展,迅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将开始学习的诗歌产生积极的认识倾向,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和深入阅读诗歌的兴趣。趣味预习活动是诗歌学习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的诗歌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学习和鉴赏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各种形式的适合职高学生特点的诗歌预习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且在活动过程中能使学生获得学习乐趣和成就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诗歌趣味预习活动设计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好”才有“乐”。那么,怎样设计独具魅力的诗歌预习活动,使之既符合职高学生的学情,又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呢?在听取了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后,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活动可以供参考。
1.故事讲述活动
以职高学生的特点来看,很多学生对于枯燥单调的诗歌分析不感兴趣,但是对一些生动有趣的奇闻逸事、历史典故、背景故事等兴趣浓厚。所以教师在安排诗歌鉴赏的预习活动时,可以设计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活动。教师在课前,结合所学诗歌的内容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布置寻找与诗歌、诗人相关的小故事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上网搜寻等途径找一些与所学诗歌作者、写作背景、诗歌内容、诗歌主题相关的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然后在课上交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可以积累一些文学知识,而且可以通过故事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更重要的是,这个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的猎奇心理,使他们产生从对故事到对诗人再到对诗歌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等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故事,讲讲铜雀台和二乔,讲讲周瑜;学习边塞诗歌时,可以说说飞将军李广以及李广射石的典故;而李白、杜甫等诗人的逸事更是数不胜数。相信通过讲述和听取小故事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
2.媒体制作活动
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在诗歌教学时,往往会根据诗歌的特点,利用教学设备、教学用具创设一个可观可听、声情并茂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师可以在诗歌鉴赏课前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制作活动。由教师与学生或是学生与学生合作,在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验诗歌的内涵。
媒体制作活动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诗歌,大致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才能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利用网络寻找需要的媒体;而在媒体寻找和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要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进去,听音乐、观看视频,理解相关素材的内涵。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说教,寓教于乐,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思想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诗文描写的意境之中。这种预习活动更生动活泼,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安排爱好音乐的学生,根据诗歌的感情基调或是诗歌内容主题来寻找、选择相应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音乐,或欢快、或忧郁、或激昂、或哀婉来渲染一种学诗的氛围,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例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时,学生选择了与此诗同名的民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来感受诗的意境;而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学生则找到了琵琶演奏名曲《十面埋伏》来体现诗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弹奏技巧。
除了音乐,影视媒体更能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如临其境,愉快地进入诗歌的特定氛围中去,产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图片和音乐相结合的简单的课件,而对于一些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学生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是可以提高要求,让学生加入视频媒体来制作课件。如学习诗歌《致橡树》,可以让学生制作一段优美的音乐和展示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木棉、橡树等的图片相结合的课件,并找一些爱情短片的视频,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可以制作一个插入《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的媒体,来加深理解。一些诗歌本身已被改编成了电影、动画和戏曲,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制作媒体课件时,可以插入相关片段,让学生在欣赏影片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 3.改编表演活动
在诗歌学习鉴赏课前,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预先把诗歌中的一些重要的场景、片段改编成1~5分钟的短剧,在课前完成剧本的写作和短剧的排演,然后在课堂上学习相关内容时进行表演,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评价。在剧本的编写和排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情境和诗人丰富的情感,并引起学生对诗歌的高度兴趣和共鸣。
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先让学生设计可以展现当时困苦生活的场景,让学生表演年迈的杜甫和顽皮的村童,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理想。再如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将《静女》这首诗歌改编成一个短剧,通过对青年和静女的扮演,展示一对青年约期幽会的生动情景。要表现出赴约等待对方时的急切心情,相见后馈赠信物,双方内心的喜悦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静女的顽皮、活泼,男青年的忠厚淳朴的形象。
经过学生对诗歌“改编—表演—评价”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达到了乐学和善学的统一。
4.绘画创作活动
诗和画一直以来有着密切的关系,诗歌的创作往往情景交融,通过写景来抒情。很多诗歌都用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中国古代诗歌中就有不少题画诗,而后人也为许多前代的诗歌配上了与之意境相符的插画。对于职高生,特别是艺术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课前可以设计一个绘画创作的活动,针对一些写景的诗歌或是句子,让学生把诗歌中的意象、景物用画笔简单地描绘出来,形成一幅简笔画。通过绘画创作活动。不仅可以实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教师可以布置预习活动任务,让学生将其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田居悠闲景象,“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梅的高洁形象画出来。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描述了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更是可以让学生据此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来理解旅人凄苦的心境。
5.设问质疑活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都是思维的“催化剂”,能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人都会有好奇心,都会有探索了解未知的事物欲望。一旦这种感觉被引发了,就可以挑起他们对事物的求知探索的兴趣,带动他们主动去学习。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设问质疑类的预习活动,通过巧妙设置一些与诗歌内容、主题相关的,又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激起学生追根溯源、解决疑难的欲望,使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去学习、讨论,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诗歌《静女》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你看过的影视剧中的哪个女主角最符合你心目中‘静女’的形象”,并让学生在诗歌中寻找两者相似的依据。学生往往会找出自己熟悉的影视剧中的经典人物如黄蓉、“小燕子”等与静女相比较,积极讨论两者的相似点。这比单纯的分析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诗文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
诗歌趣味预习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活动两种形式结合开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要勇于创新,针对不同的诗歌,寻找出最适合的趣味预习活动方案,并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或是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去,引领学生有效地完成预定的活动目标,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诗歌趣味预习活动,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活动,绝大多数同学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能够积极地、认真地去完成,并且对学习鉴赏诗歌逐渐地产生了兴趣。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了提高,真正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