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体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u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故而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而且应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关键词:体育兴趣;爱好;习惯;教学环境;愉快教学
  一、兴趣及其作用
  1、什么是兴趣。兴趣、爱好是心理学范畴。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
  2、兴趣的作用。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可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
  二、兴趣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
  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就会集中注意,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但有时集中了注意的事物,并不都能引起兴趣。)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听到自由体操那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引起了他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运动员那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时,便逐渐对体操发生了兴趣。
  1、培养体育兴趣。“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教师应通过组织教学采取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但一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这样,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矗能力同兴趣、爱好和习惯一样,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的,能力同兴趣、爱好、习惯虽有上述的共同点互相联系之外,但仍有严格的区别,而不能相互代替。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的习惯,加以正确引导,鞭策与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而且,应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共同实现之,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于奏效。(1)成功教学法。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他对成功的表现产生积极体验并对此体育活动更加关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活动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首先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然后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足球比赛,从中抓住他们的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正确示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师的目光暗示,表扬、鼓励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2)愉快教学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欢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由此而产生体育兴趣。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组织得法的体育游戏,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感染学生,建立起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情,用“乐教”影响学生“乐学”,防止由于体育活动内容的苦、累、脏及其它因素造成学生“惧学”的消极心理。
  三、结语
  學校的体育教学,不仅同其它文化课一样体育教学也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因此教师要善于灵活安排教材,采用多种教法和组织措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那么如何通过地理乡土教育来实现德育教育呢?本文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乡土地理 德育 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要把国情教育与区情结合起来。实践经验证明: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人生的摇篮,是伟大祖国的缩影,在家乡这块沃土上,家乡的清
内容摘要:针对培养学生的英语的语言能力的论题,指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及寓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措施;阐明了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重要性;论述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英语语言 能力 培养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没有放在重心上,由于这样的状况,不少学生对语法知识和词汇的掌握就不是很丰富和扎实了,不仅如此,在实际的社
摘要:随着我国课程变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语文教学也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的原因,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培养实践教学开展深入的研究,最终结合笔者的研究和自身多年实践经验,为初中语文教师开展生态价值观培养教学活动提供几点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实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态价值观;教学培养  生态价值观是指观察我们周围的
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事关个人品行,而且关系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品德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在里面显现出来。人们判断我们的党,常常是从身边的党员干部个体的言行、作风特别是修养开始的。  身不修则德不立。良好道德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遵循道德养成规律,從一点一滴做起,长期坚持。领导干部修身明德重在自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也重视和倡导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摘要:教育改革之后的教学大纲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当代社会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逻辑思维能力作为素质的一种,应该从小便开始着手予以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罗辑思维;能力  所谓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用抽象的思维方法探究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思维的成熟,有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探索,在
内容摘要:在保障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效管理运营的工作中,高校学生干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管理方面的工作中他们也承担着最基础的责任。目前,对于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干部的工作时效性,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几点可行的基本办法。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 责任感 榜样性  一.高校学生干部的基本特点  1.政治性。高校学生干部是在普通学生中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而考察的核心就是学生干部是否具有坚定的政治思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其传送道德、爱国情操,以及识文断字,都能显出人文性和人文化。人文性和人文化是一本大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学生在接受语文学习传送出的道德情操和知识能力时,需要一个再创造性的课程。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道德情操的教育,以及理解各种知识,实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培养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
摘要:在日常生活交流中,语感强的人记忆力强,思维敏捷,反应速度快,想象力丰富,理解力强,听别人谈话能抓住要领,语言表达流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实践与探索  低年级的儿童刚刚开始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处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起始阶段。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正确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最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地不断发展,人口结构地不断变化,近年来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河南省为例通过调查研究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的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原因,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政策与途径。  关键词:经济 新常态 就业 现状  一.经济新形态下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并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