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至今仍为各种形式改编提供思想源泉,本文借《哈姆雷特》改编的多部电影,试论文学改编电影的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莎士比亚;改编;忠实;颠覆
莎士比亚堪称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经典无数,至今仍为各地艺术人士以各种形式改编上演提供思想源泉。德国作家歌德曾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于是,在电影世界里就有"拍不完的莎士比亚"之说。本文试图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借《哈姆雷特》试论文学改编电影的方式方法。
一、文字与影像:不可调和的矛盾
莎剧可改为电影剧本源自其具有剧本元素。"莎士比亚的剧本与其说是戏剧著作,不如说,它们是电影剧本,是电影诞生在三个世纪前写作的电影剧本。" [1]因此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电影不胜枚举,而作为莎翁四大悲剧之首,《哈姆雷特》的历史地位无需赘述,它也是公认最适合改编成电影的莎剧。1996年版《哈姆雷特》的导演肯尼思·布拉纳说:"我完全被《哈姆雷特》打动了,甚至身体都有反应,我发现自己在颤抖,我难以抑制的思考它,被剧本的惊悚所震惊,《哈姆雷特》里有谋杀、暴力、阴谋、情欲和鬼魂,实在太吸引人了!"
然而,文学是读者经验的产物,文本的意义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与反应,文本的不确定性形成了阅读空白,从而导致思考理解的不确定性,而思考必然受到读者经历、情感、学识等因素的制约。既然文学文本的阅读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改编而成的电影也可视作对原作见仁见智的阅读。像鲁迅先生所说,同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2]而本文以《哈姆雷特》作为分析样本,同样也是因那句名言:"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就造成了文字与影像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由文字到电影:改编的方式种种
文字是私下阅读的个性化的体验,可分时间分地点甚至忽前忽后地跳跃阅读或重读,阅读的主动权把握在读者手中。而电影侧重表现,多是集体的,受时间地点限定的观赏活动,观众只能随屏幕上情节了解人物,其感受受制于导演及演员,所以文学名著对于电影,其实是一柄双刃剑,其有利之处在于作品本身的知名度,可为电影提供现成的文本与观众的接受度,但与此同时,李欧梵在《文学改编电影》说道:"一般观众只看影片中的内容情节,并不注重电影本身的意象和剪接技巧,所以如果先看文学作品再看改编的影片的话,就会觉得影片的内容浅薄多了。"
针对这种情况,文字改编电影可分两类:一是移植型,即电影尽量忠于原著 ,尽量不显露改编的痕迹;二是模仿斜型或再构思型,即电影完全背离原著的故事情节,又对文字的故事结构和人物进行别出心裁的彻底改写或模仿和讽仿。这两种方式的改编各有千秋。
三、忠实与颠覆的匠心与才华
由《哈姆雷特》改编的电影数量之多令人咋舌,仅记录在案的就有54部之多,其质量良莠不齐。本文举极具代表的几例进行样本分析。
(一)忠实的力量:1948年版与1996年版之比较
移植型改编的电影,要求忠于原著,尽量不显露改编的痕迹。这样做的好处是讨好对文字本身非常熟悉的读者。电影考虑的是如何将作为文字叙述文本的小说用视觉语言和形象表现出来,既要保持原著的文学性又要顾及电影特性,这就导致《哈姆雷特》的语言风格与现代影像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1969年托尼·理查德森版可说是一个反面教材,过于舞台剧的拍摄方法使镜头的运用与布景等基本电影语言失去作用,是最像话剧的一版《哈姆雷特》。
相比之下,1948年劳伦斯·奥利弗版和1996年肯尼思·布拉纳版在忠实度与影像化上大下功夫。1948年版是公认最经典版本,劳伦斯·奥利弗的出色演绎将哈姆雷特的忧郁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影像方面,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最后那场比剑依然是惊心动魄的。
1996年布拉纳版的最大特色是:对莎翁台词没有做任何删减,这在电影版中属首次,稍有不慎就会重蹈1969年版覆辙,但对台词的忠诚与在场景设计中展现的华贵征服了观众。因此,242分钟的片长造就了影史上还原度最高的莎剧改编电影。
(二)颠覆的技巧:狮子王与后现代王子
电影说到底就是视觉的艺术,要求创作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将故事强加给观众,刺激并满足观众的迫切欲望,而且,电影作为大众消费品还不得不考虑制作成本、票房收入、观众趣味等非文学性因素。因此,模仿斜型或再构思型改编便成为重现经典的一大法宝。编剧及导演往往移花接木,借用文字中的人物,变换故事的时空背景,故意令观众在时空的巨大反差中体味电影的魅力。
然而,对经典的颠覆意味着风险的提高,冯小刚的《夜宴》就为观众奉献了一部比贺岁档电影更令人爆笑的滑稽戏。华丽无比的布景与半土半洋的台词强行搭配在一起的效果使整部电影惨不忍睹,对经典的致敬与改造的双重缺失也造成了故事本身的支离破碎。
与之相反的是迪斯尼经典动画片《狮子王》与2000年米歇尔·阿米瑞亚德版的《哈姆雷特》。《狮子王》将故事背景设在非洲草原,将国王弟弟弑兄篡位与忧郁王子奋起复仇的故事放在了狮子身上,这一革命性的创举,加上极具想象力的故事编排,使《狮子王》成为名符其实的动画巅峰,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也为经典文学的影像重现提供了最佳改编范本。
2000年米歇尔·阿米瑞亚德版的《哈姆雷特》则将故事搬到现代,哈姆雷特由王子变成纽约一家名叫丹麦公司的总裁的儿子。哈姆雷特那句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在片中出现的场景居然是一家录影带出租店!宫廷阴谋与现代商战的完全结合,古典台词从现代人口中说出也竟毫无违和感,这样大胆的改编取得了成功,有评论说:"如果能够更多地像这样精彩地去改编经典剧作,也许更多的人会放下他们的后街男孩传记而转向海明威或者莎士比亚,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
由文字向影像的转换,是文学与电影两种艺术对撞与磨合的结果,这一转换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对经典的改编与影像化任重道远,这也是文字工作者与电影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难题。而本文的举隅,希望对这一难题有一点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徐紅,白金时刻:莎剧影视改编一百年[ J],电影文学,2006年03期
[2]《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o<绛洞花主>小引》
关键词:莎士比亚;改编;忠实;颠覆
莎士比亚堪称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经典无数,至今仍为各地艺术人士以各种形式改编上演提供思想源泉。德国作家歌德曾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于是,在电影世界里就有"拍不完的莎士比亚"之说。本文试图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借《哈姆雷特》试论文学改编电影的方式方法。
一、文字与影像:不可调和的矛盾
莎剧可改为电影剧本源自其具有剧本元素。"莎士比亚的剧本与其说是戏剧著作,不如说,它们是电影剧本,是电影诞生在三个世纪前写作的电影剧本。" [1]因此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电影不胜枚举,而作为莎翁四大悲剧之首,《哈姆雷特》的历史地位无需赘述,它也是公认最适合改编成电影的莎剧。1996年版《哈姆雷特》的导演肯尼思·布拉纳说:"我完全被《哈姆雷特》打动了,甚至身体都有反应,我发现自己在颤抖,我难以抑制的思考它,被剧本的惊悚所震惊,《哈姆雷特》里有谋杀、暴力、阴谋、情欲和鬼魂,实在太吸引人了!"
然而,文学是读者经验的产物,文本的意义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与反应,文本的不确定性形成了阅读空白,从而导致思考理解的不确定性,而思考必然受到读者经历、情感、学识等因素的制约。既然文学文本的阅读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改编而成的电影也可视作对原作见仁见智的阅读。像鲁迅先生所说,同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2]而本文以《哈姆雷特》作为分析样本,同样也是因那句名言:"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就造成了文字与影像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由文字到电影:改编的方式种种
文字是私下阅读的个性化的体验,可分时间分地点甚至忽前忽后地跳跃阅读或重读,阅读的主动权把握在读者手中。而电影侧重表现,多是集体的,受时间地点限定的观赏活动,观众只能随屏幕上情节了解人物,其感受受制于导演及演员,所以文学名著对于电影,其实是一柄双刃剑,其有利之处在于作品本身的知名度,可为电影提供现成的文本与观众的接受度,但与此同时,李欧梵在《文学改编电影》说道:"一般观众只看影片中的内容情节,并不注重电影本身的意象和剪接技巧,所以如果先看文学作品再看改编的影片的话,就会觉得影片的内容浅薄多了。"
针对这种情况,文字改编电影可分两类:一是移植型,即电影尽量忠于原著 ,尽量不显露改编的痕迹;二是模仿斜型或再构思型,即电影完全背离原著的故事情节,又对文字的故事结构和人物进行别出心裁的彻底改写或模仿和讽仿。这两种方式的改编各有千秋。
三、忠实与颠覆的匠心与才华
由《哈姆雷特》改编的电影数量之多令人咋舌,仅记录在案的就有54部之多,其质量良莠不齐。本文举极具代表的几例进行样本分析。
(一)忠实的力量:1948年版与1996年版之比较
移植型改编的电影,要求忠于原著,尽量不显露改编的痕迹。这样做的好处是讨好对文字本身非常熟悉的读者。电影考虑的是如何将作为文字叙述文本的小说用视觉语言和形象表现出来,既要保持原著的文学性又要顾及电影特性,这就导致《哈姆雷特》的语言风格与现代影像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1969年托尼·理查德森版可说是一个反面教材,过于舞台剧的拍摄方法使镜头的运用与布景等基本电影语言失去作用,是最像话剧的一版《哈姆雷特》。
相比之下,1948年劳伦斯·奥利弗版和1996年肯尼思·布拉纳版在忠实度与影像化上大下功夫。1948年版是公认最经典版本,劳伦斯·奥利弗的出色演绎将哈姆雷特的忧郁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影像方面,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最后那场比剑依然是惊心动魄的。
1996年布拉纳版的最大特色是:对莎翁台词没有做任何删减,这在电影版中属首次,稍有不慎就会重蹈1969年版覆辙,但对台词的忠诚与在场景设计中展现的华贵征服了观众。因此,242分钟的片长造就了影史上还原度最高的莎剧改编电影。
(二)颠覆的技巧:狮子王与后现代王子
电影说到底就是视觉的艺术,要求创作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将故事强加给观众,刺激并满足观众的迫切欲望,而且,电影作为大众消费品还不得不考虑制作成本、票房收入、观众趣味等非文学性因素。因此,模仿斜型或再构思型改编便成为重现经典的一大法宝。编剧及导演往往移花接木,借用文字中的人物,变换故事的时空背景,故意令观众在时空的巨大反差中体味电影的魅力。
然而,对经典的颠覆意味着风险的提高,冯小刚的《夜宴》就为观众奉献了一部比贺岁档电影更令人爆笑的滑稽戏。华丽无比的布景与半土半洋的台词强行搭配在一起的效果使整部电影惨不忍睹,对经典的致敬与改造的双重缺失也造成了故事本身的支离破碎。
与之相反的是迪斯尼经典动画片《狮子王》与2000年米歇尔·阿米瑞亚德版的《哈姆雷特》。《狮子王》将故事背景设在非洲草原,将国王弟弟弑兄篡位与忧郁王子奋起复仇的故事放在了狮子身上,这一革命性的创举,加上极具想象力的故事编排,使《狮子王》成为名符其实的动画巅峰,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也为经典文学的影像重现提供了最佳改编范本。
2000年米歇尔·阿米瑞亚德版的《哈姆雷特》则将故事搬到现代,哈姆雷特由王子变成纽约一家名叫丹麦公司的总裁的儿子。哈姆雷特那句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在片中出现的场景居然是一家录影带出租店!宫廷阴谋与现代商战的完全结合,古典台词从现代人口中说出也竟毫无违和感,这样大胆的改编取得了成功,有评论说:"如果能够更多地像这样精彩地去改编经典剧作,也许更多的人会放下他们的后街男孩传记而转向海明威或者莎士比亚,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
由文字向影像的转换,是文学与电影两种艺术对撞与磨合的结果,这一转换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对经典的改编与影像化任重道远,这也是文字工作者与电影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难题。而本文的举隅,希望对这一难题有一点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徐紅,白金时刻:莎剧影视改编一百年[ J],电影文学,2006年03期
[2]《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o<绛洞花主>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