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八大首次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防治大气污染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本文就以目前典型的大气污染--雾霾为例,浅析雾霾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雾霾;治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空气作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气污染问题频频出现,防治大气污染已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一、近年雾霾发生情况
雾霾作为雾与霾的结合体,是一种影响城市和区域的空气污染现象,是近年国民最重视的大气污染之一,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可入肺颗粒物含量严重超标。
2013年是我国雾霾集中爆发年。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显示,2013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7天,较常年同期(2.4天)偏多2.3天,是52年(1961年-2013年)以来最多的一年。其中,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等十多个城市均为历史同期最多。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实时数据可得,2013年12月24日,雾霾天气波及华北、西北、江淮8个省区市,其中16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超过300,西安、石家庄、保定等"重灾区"指数持续"爆表"。截止到12月26日22点,依旧可以看到江淮地区近30多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显示为"严重污染"、"重度污染"[2]。
二、雾霾产生的原因
近些年,我国雾霾如此频繁、广泛的出现,究其原因涉及多方面,存在一些自然原因,例如城市空气气压较低,风速较慢,微小颗粒在空气中难以扩散;而更多的则是社会原因:
(一)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富媒、缺油、少气"的能源国情决定了目前我国的能源生产结构还是以煤炭为主。我国能源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能源利用率较低,部分能源以颗粒污染物的形式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成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例如二氧化硫、细微颗粒PM2.5等。
(二)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
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自1999年-2010年十年间全国每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就从12.68亿吨增加到51.91亿吨。在工业内部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建材、冶金、石油、火力发电、化工和重型装备制造占工业总比重达79%,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业污染占全国总污染的60%。[3]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也为雾霾提供大量的污染物。
(三)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加,我国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直接影响人们健康。2011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607.9万吨,汽车成为污染物总量的主要贡献者。汽车尾气,不仅仅是造成雾霾的重要推手,其中排放的多种颗粒物多为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也很大。
(四)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建筑扬尘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正在建设中的高楼耸立,搅拌机、渣土机随处可见。建筑工地所产生的建筑扬尘直接导致大量的PM2.5产生,致使出现雾霾天气。
三、雾霾的危害
(一)对公众的影响
1、影响出行,这是最直接的影响
雾霾导致能见度降低,人们的视线范围也会相应地缩小,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导致交通堵塞,例如高速公路封路,航班起降滞后,严重时还可导致机场关闭。[4]
2、影响健康,这是最重要的影响
大气污染会长期慢性地引发肺癌,雾霾天气中的有毒颗粒物,除了增大癌症发病率之外,还是引发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或损伤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此外,老慢支、肺气肿、哮喘、支气管炎、鼻炎、上下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的呼吸道系统疾病,也可能因雾霾急性触发。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3、影响情绪
雾霾天时太阳光被大气颗粒物散射和吸收,使日照减少,容易增加人的瞌睡感和抑郁感。雾霾天气,天空灰暗,空气污浊,容易刺激大脑视觉中枢,让人产生抑郁、悲观情绪。
(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雾霾天气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危害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生存和发育的:一是使生物中毒或枯竭死亡,二是减缓生物的正常发育,三是降低生物对病虫害的抗御能力。植物在生长期中长期接触大气污染,叶面受到损伤,减弱了光合作用,同时内部结构受到伤害,不断枯萎,直至死亡。雾霾对动物的危害,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和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从而导致动物体质变弱,甚至死亡。此外,雾霾污染还通过降低空气流动性、遮盖阳光、渗入土壤等形式杀死土壤微生物,降低土壤肥力,危害农作物和森林。可见,雾霾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各个生物阶层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波及生物圈的稳定和平衡,进而可能给人类带来更严重的危害。
(三)对农业生产、旅游业等行业的影响
首先,雾霾使农业遭受损失。大气污染物对我国农业、森林、水产等造成严重的危害,其中农业和森林受影响程度更大,严重时可导致农业减产和林木衰败。其次,雾霾我国旅游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统计表明,国内近期出现的雾霾天气已经影响到许多旅游景点的开放,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受影响相对更大。
四、雾霾的治理
霧霾天气如此集中地爆发,其中所反映的问题和造成的影响开始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对雾霾治理已不仅是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雾霾的治理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为治理雾霾提供依据
想要实现雾霾的重点解决,本身的法律、制度等是不能忽视的。只有有了这些保障,在对雾霾等环境问题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度可依,保证办事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增强国民"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
目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国民"生态意识"不高,为了短期利益而破坏环境,不能从长远角度看环境带来的各种益处。作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增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
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等,都可以减少或者遏制有害气体的排放。全面规划,科学发展,说到底就要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以促进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5]严格控制工业废气废物排放,淘汰一些技术落后、能耗物耗高、严重污染环境且无市场前景的产业,大力扶植环保产业的发展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五、总结
当今世界面临一次根本性大变革,从工业文明的社会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变。这是我们宝贵的战略机遇,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是时代的使命。在当前,我国面临着越发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今天的雾霾已经为我们敲响警钟,转变社会发展的模式,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等已经迫在眉睫,全民应该行动起来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现有的生活质量的需要,是中国民族复兴和崛起的需要,更是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2]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3]胡名威.雾霾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
[4]刘鸿志.雾霾影响及其近期治理措施分析[J].环境保护,2013,(15).
[5]冯蕾,罗闻.雾霾:暴露"生态文明"建设短板[N].光明日报,2013-01-16.
作者简介:郭鑫(1989-),男,山西朔州人,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在民族地区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雾霾;治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空气作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气污染问题频频出现,防治大气污染已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一、近年雾霾发生情况
雾霾作为雾与霾的结合体,是一种影响城市和区域的空气污染现象,是近年国民最重视的大气污染之一,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可入肺颗粒物含量严重超标。
2013年是我国雾霾集中爆发年。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显示,2013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7天,较常年同期(2.4天)偏多2.3天,是52年(1961年-2013年)以来最多的一年。其中,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等十多个城市均为历史同期最多。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实时数据可得,2013年12月24日,雾霾天气波及华北、西北、江淮8个省区市,其中16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超过300,西安、石家庄、保定等"重灾区"指数持续"爆表"。截止到12月26日22点,依旧可以看到江淮地区近30多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显示为"严重污染"、"重度污染"[2]。
二、雾霾产生的原因
近些年,我国雾霾如此频繁、广泛的出现,究其原因涉及多方面,存在一些自然原因,例如城市空气气压较低,风速较慢,微小颗粒在空气中难以扩散;而更多的则是社会原因:
(一)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富媒、缺油、少气"的能源国情决定了目前我国的能源生产结构还是以煤炭为主。我国能源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能源利用率较低,部分能源以颗粒污染物的形式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成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例如二氧化硫、细微颗粒PM2.5等。
(二)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
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自1999年-2010年十年间全国每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就从12.68亿吨增加到51.91亿吨。在工业内部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建材、冶金、石油、火力发电、化工和重型装备制造占工业总比重达79%,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业污染占全国总污染的60%。[3]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也为雾霾提供大量的污染物。
(三)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加,我国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直接影响人们健康。2011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607.9万吨,汽车成为污染物总量的主要贡献者。汽车尾气,不仅仅是造成雾霾的重要推手,其中排放的多种颗粒物多为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也很大。
(四)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建筑扬尘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正在建设中的高楼耸立,搅拌机、渣土机随处可见。建筑工地所产生的建筑扬尘直接导致大量的PM2.5产生,致使出现雾霾天气。
三、雾霾的危害
(一)对公众的影响
1、影响出行,这是最直接的影响
雾霾导致能见度降低,人们的视线范围也会相应地缩小,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导致交通堵塞,例如高速公路封路,航班起降滞后,严重时还可导致机场关闭。[4]
2、影响健康,这是最重要的影响
大气污染会长期慢性地引发肺癌,雾霾天气中的有毒颗粒物,除了增大癌症发病率之外,还是引发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或损伤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此外,老慢支、肺气肿、哮喘、支气管炎、鼻炎、上下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的呼吸道系统疾病,也可能因雾霾急性触发。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3、影响情绪
雾霾天时太阳光被大气颗粒物散射和吸收,使日照减少,容易增加人的瞌睡感和抑郁感。雾霾天气,天空灰暗,空气污浊,容易刺激大脑视觉中枢,让人产生抑郁、悲观情绪。
(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雾霾天气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危害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生存和发育的:一是使生物中毒或枯竭死亡,二是减缓生物的正常发育,三是降低生物对病虫害的抗御能力。植物在生长期中长期接触大气污染,叶面受到损伤,减弱了光合作用,同时内部结构受到伤害,不断枯萎,直至死亡。雾霾对动物的危害,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和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从而导致动物体质变弱,甚至死亡。此外,雾霾污染还通过降低空气流动性、遮盖阳光、渗入土壤等形式杀死土壤微生物,降低土壤肥力,危害农作物和森林。可见,雾霾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各个生物阶层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波及生物圈的稳定和平衡,进而可能给人类带来更严重的危害。
(三)对农业生产、旅游业等行业的影响
首先,雾霾使农业遭受损失。大气污染物对我国农业、森林、水产等造成严重的危害,其中农业和森林受影响程度更大,严重时可导致农业减产和林木衰败。其次,雾霾我国旅游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统计表明,国内近期出现的雾霾天气已经影响到许多旅游景点的开放,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受影响相对更大。
四、雾霾的治理
霧霾天气如此集中地爆发,其中所反映的问题和造成的影响开始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对雾霾治理已不仅是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雾霾的治理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为治理雾霾提供依据
想要实现雾霾的重点解决,本身的法律、制度等是不能忽视的。只有有了这些保障,在对雾霾等环境问题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度可依,保证办事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增强国民"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
目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国民"生态意识"不高,为了短期利益而破坏环境,不能从长远角度看环境带来的各种益处。作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增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
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等,都可以减少或者遏制有害气体的排放。全面规划,科学发展,说到底就要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以促进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5]严格控制工业废气废物排放,淘汰一些技术落后、能耗物耗高、严重污染环境且无市场前景的产业,大力扶植环保产业的发展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五、总结
当今世界面临一次根本性大变革,从工业文明的社会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变。这是我们宝贵的战略机遇,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是时代的使命。在当前,我国面临着越发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今天的雾霾已经为我们敲响警钟,转变社会发展的模式,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等已经迫在眉睫,全民应该行动起来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现有的生活质量的需要,是中国民族复兴和崛起的需要,更是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2]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3]胡名威.雾霾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
[4]刘鸿志.雾霾影响及其近期治理措施分析[J].环境保护,2013,(15).
[5]冯蕾,罗闻.雾霾:暴露"生态文明"建设短板[N].光明日报,2013-01-16.
作者简介:郭鑫(1989-),男,山西朔州人,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在民族地区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