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将学生学习到的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造句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造句可以使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词语的意思,锻炼提高学生词句的表达能力,从而为学生写作奠定扎实的词句表达基础。
但同时,造句又是一项思维技巧颇高的心智活动——要想让学生说出完整流畅的话语,且将刚学的词语恰当得体地“嵌”入句子,对生活经验贫乏、语言表达水平较差的小学生来说也绝非易事。从教学的角度看,一线教师在指导学生造句时大多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教学“苦恼”:一是苦于不能让学生恰当得体地使用词语。这牵扯到对词义的透彻理解,特别是对词语适用范围、感情色彩及使用习惯等精准把握的问题。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对词义的精准把握,学生就很容易造出像“妈妈的嘴很辽阔”之类的病句;二是苦于打不开学生造句的“思路”。这将会导致学生表达思路狭窄、句式单一,不能把话说生动,说具体。
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的造句训练贵在引导:理解词义固然重要,但那只是造句的基础,打开造句“思路”才是决定学生能否造出句子、造好句子的关键。经过总结,笔者将引导造句的方式归纳为以下四种:
一、情境展现式
事实证明,很多时候学生造不出句子不是不理解词义,也不是说不出完整的话来,而只是“一时想不起来”在什么样的场合能用得上这个词语,即想不起词语使用的特定情景。此时,教师若能采用图画、表演等方式呈现或是提醒、暗示词语使用的“场合”,相信学生就会十分轻松地造出句子来。在这方面,特级教师于永正有很多好的做法,比如,他在指导学生用“流利”一词造句时,采用如下方式来进行引导:(1)指名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锄禾》,听后请学生用上“流利”把背诵的情况说一说。(2)让学生观察老师用草书写“高山流水”四个字的情形,然后用“流利”一词说一说。(3)看老师用钢笔在贴在黑板上的白纸上写字,根据钢笔下水情况用上“流利”一词说一说。这里由于于老师提供了词语使用的特定情境,学生自然十分轻松出色地完成了造句的任务。当然,这样做还强化了学生生活与语文学习间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和用语文。
二、联系课文式
有些词语是文章的关键词,词义深刻,用法灵活,对这样的词语,学完课文后若能让学生用上这个词说说课文内容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造句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活学活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乃至文章中心主题等。比如,《惊弓之鸟》一文中“惊弓之鸟”的造句训练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教师可以问:“惊弓之鸟”的故事学完了,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用上“惊弓之鸟”这个词语?再如,教学《草船借鉴》一文,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用“神机妙算”造句:“神机妙算”常说一个人善于估计客观情势,有预见力,比如,像文中的诸葛亮。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和人物说一、两句话,用上“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由于学生对课文及课文中的人物十分熟悉,学完课文后又有很多的“想法”,所以完全能“说出”许许多多生动贴切的话来。
三、线索提示式
线索引导是指向学生提供词语使用的范围、上下文语境乃至词语形式、搭配等有关线索,以此“激发”“唤起”学生的联想,引导学生造句的一种方式。引导造句的样式多种多样,有:
(1) 词组式:比如,用“马不停蹄”一词造句,可以出示相关的一组或数组词语。
①陈明马不停蹄
②马不停蹄 罪犯
③北京马不停蹄
(2) 问题式:比如,用“能手”造句,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能手’”,想一想哪些行业或运动项目有“技艺特别纯熟的人”?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织布、种田等行业。
能手→织布、种田、射箭、纺织、采茶……
(3) 嵌入式:比如,为了让学生灵活运用“出色”造句,教师可以出示如下句子,让学生想想“出色”可以加在句子的什么地方。
①侦察员完成了侦察任务。
②马燕是一位舞蹈演员。
③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4) 替换式:教师出示一句或几句话,引导学生用要求造句的词语换下其中的个别词语,比如,用“骨瘦如柴”一词造句,教师可以出示“那些非洲难民真瘦”“一位瘦弱的老人跌倒了,过往的行人扶起了他”等句,引导学生以词换词。
(5) 填空式:比如,用“即便……也……”造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填空。
①即便你____,也要按时赶到南京参加会议。
②陈朋即便每天再累,也____。
四、 前后延伸式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用“古怪”一词造句,教学可以分四步完成:一是理解词义,二是构成“词组”, 三是范句引路,四是连缀句子。
这种引导造句的方式将词义理解、线索提示、范例引路集于一体,是很好的一种造句训练方式。其中“前后搭配”这个环节最为重要,它不仅能构建起要造句子的“基本骨架”,还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造句线索,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一线索进行“联想”,从而非常轻松地“扩”出句子来。
造句教学中,时常有教师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想去编,学生痛苦,教师也很无奈。笔者以为,学生造句中出现的思维闭塞、成分不全、语言干瘪等毛病多与教师引导不当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造句引导方式和技巧对提高造句训练的成效十分关键,不可等闲视之。
(责编黄桂坚)
但同时,造句又是一项思维技巧颇高的心智活动——要想让学生说出完整流畅的话语,且将刚学的词语恰当得体地“嵌”入句子,对生活经验贫乏、语言表达水平较差的小学生来说也绝非易事。从教学的角度看,一线教师在指导学生造句时大多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教学“苦恼”:一是苦于不能让学生恰当得体地使用词语。这牵扯到对词义的透彻理解,特别是对词语适用范围、感情色彩及使用习惯等精准把握的问题。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对词义的精准把握,学生就很容易造出像“妈妈的嘴很辽阔”之类的病句;二是苦于打不开学生造句的“思路”。这将会导致学生表达思路狭窄、句式单一,不能把话说生动,说具体。
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的造句训练贵在引导:理解词义固然重要,但那只是造句的基础,打开造句“思路”才是决定学生能否造出句子、造好句子的关键。经过总结,笔者将引导造句的方式归纳为以下四种:
一、情境展现式
事实证明,很多时候学生造不出句子不是不理解词义,也不是说不出完整的话来,而只是“一时想不起来”在什么样的场合能用得上这个词语,即想不起词语使用的特定情景。此时,教师若能采用图画、表演等方式呈现或是提醒、暗示词语使用的“场合”,相信学生就会十分轻松地造出句子来。在这方面,特级教师于永正有很多好的做法,比如,他在指导学生用“流利”一词造句时,采用如下方式来进行引导:(1)指名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锄禾》,听后请学生用上“流利”把背诵的情况说一说。(2)让学生观察老师用草书写“高山流水”四个字的情形,然后用“流利”一词说一说。(3)看老师用钢笔在贴在黑板上的白纸上写字,根据钢笔下水情况用上“流利”一词说一说。这里由于于老师提供了词语使用的特定情境,学生自然十分轻松出色地完成了造句的任务。当然,这样做还强化了学生生活与语文学习间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和用语文。
二、联系课文式
有些词语是文章的关键词,词义深刻,用法灵活,对这样的词语,学完课文后若能让学生用上这个词说说课文内容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造句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活学活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乃至文章中心主题等。比如,《惊弓之鸟》一文中“惊弓之鸟”的造句训练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教师可以问:“惊弓之鸟”的故事学完了,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用上“惊弓之鸟”这个词语?再如,教学《草船借鉴》一文,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用“神机妙算”造句:“神机妙算”常说一个人善于估计客观情势,有预见力,比如,像文中的诸葛亮。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和人物说一、两句话,用上“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由于学生对课文及课文中的人物十分熟悉,学完课文后又有很多的“想法”,所以完全能“说出”许许多多生动贴切的话来。
三、线索提示式
线索引导是指向学生提供词语使用的范围、上下文语境乃至词语形式、搭配等有关线索,以此“激发”“唤起”学生的联想,引导学生造句的一种方式。引导造句的样式多种多样,有:
(1) 词组式:比如,用“马不停蹄”一词造句,可以出示相关的一组或数组词语。
①陈明马不停蹄
②马不停蹄 罪犯
③北京马不停蹄
(2) 问题式:比如,用“能手”造句,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能手’”,想一想哪些行业或运动项目有“技艺特别纯熟的人”?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织布、种田等行业。
能手→织布、种田、射箭、纺织、采茶……
(3) 嵌入式:比如,为了让学生灵活运用“出色”造句,教师可以出示如下句子,让学生想想“出色”可以加在句子的什么地方。
①侦察员完成了侦察任务。
②马燕是一位舞蹈演员。
③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4) 替换式:教师出示一句或几句话,引导学生用要求造句的词语换下其中的个别词语,比如,用“骨瘦如柴”一词造句,教师可以出示“那些非洲难民真瘦”“一位瘦弱的老人跌倒了,过往的行人扶起了他”等句,引导学生以词换词。
(5) 填空式:比如,用“即便……也……”造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填空。
①即便你____,也要按时赶到南京参加会议。
②陈朋即便每天再累,也____。
四、 前后延伸式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用“古怪”一词造句,教学可以分四步完成:一是理解词义,二是构成“词组”, 三是范句引路,四是连缀句子。
这种引导造句的方式将词义理解、线索提示、范例引路集于一体,是很好的一种造句训练方式。其中“前后搭配”这个环节最为重要,它不仅能构建起要造句子的“基本骨架”,还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造句线索,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一线索进行“联想”,从而非常轻松地“扩”出句子来。
造句教学中,时常有教师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想去编,学生痛苦,教师也很无奈。笔者以为,学生造句中出现的思维闭塞、成分不全、语言干瘪等毛病多与教师引导不当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造句引导方式和技巧对提高造句训练的成效十分关键,不可等闲视之。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