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打开小学生造句的思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te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将学生学习到的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造句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造句可以使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词语的意思,锻炼提高学生词句的表达能力,从而为学生写作奠定扎实的词句表达基础。
  但同时,造句又是一项思维技巧颇高的心智活动——要想让学生说出完整流畅的话语,且将刚学的词语恰当得体地“嵌”入句子,对生活经验贫乏、语言表达水平较差的小学生来说也绝非易事。从教学的角度看,一线教师在指导学生造句时大多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教学“苦恼”:一是苦于不能让学生恰当得体地使用词语。这牵扯到对词义的透彻理解,特别是对词语适用范围、感情色彩及使用习惯等精准把握的问题。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对词义的精准把握,学生就很容易造出像“妈妈的嘴很辽阔”之类的病句;二是苦于打不开学生造句的“思路”。这将会导致学生表达思路狭窄、句式单一,不能把话说生动,说具体。
  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的造句训练贵在引导:理解词义固然重要,但那只是造句的基础,打开造句“思路”才是决定学生能否造出句子、造好句子的关键。经过总结,笔者将引导造句的方式归纳为以下四种:
  一、情境展现式
  事实证明,很多时候学生造不出句子不是不理解词义,也不是说不出完整的话来,而只是“一时想不起来”在什么样的场合能用得上这个词语,即想不起词语使用的特定情景。此时,教师若能采用图画、表演等方式呈现或是提醒、暗示词语使用的“场合”,相信学生就会十分轻松地造出句子来。在这方面,特级教师于永正有很多好的做法,比如,他在指导学生用“流利”一词造句时,采用如下方式来进行引导:(1)指名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锄禾》,听后请学生用上“流利”把背诵的情况说一说。(2)让学生观察老师用草书写“高山流水”四个字的情形,然后用“流利”一词说一说。(3)看老师用钢笔在贴在黑板上的白纸上写字,根据钢笔下水情况用上“流利”一词说一说。这里由于于老师提供了词语使用的特定情境,学生自然十分轻松出色地完成了造句的任务。当然,这样做还强化了学生生活与语文学习间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和用语文。
  二、联系课文式
  有些词语是文章的关键词,词义深刻,用法灵活,对这样的词语,学完课文后若能让学生用上这个词说说课文内容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造句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活学活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乃至文章中心主题等。比如,《惊弓之鸟》一文中“惊弓之鸟”的造句训练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教师可以问:“惊弓之鸟”的故事学完了,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用上“惊弓之鸟”这个词语?再如,教学《草船借鉴》一文,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用“神机妙算”造句:“神机妙算”常说一个人善于估计客观情势,有预见力,比如,像文中的诸葛亮。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和人物说一、两句话,用上“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由于学生对课文及课文中的人物十分熟悉,学完课文后又有很多的“想法”,所以完全能“说出”许许多多生动贴切的话来。
  三、线索提示式
  线索引导是指向学生提供词语使用的范围、上下文语境乃至词语形式、搭配等有关线索,以此“激发”“唤起”学生的联想,引导学生造句的一种方式。引导造句的样式多种多样,有:
  (1) 词组式:比如,用“马不停蹄”一词造句,可以出示相关的一组或数组词语。
  ①陈明马不停蹄
  ②马不停蹄 罪犯
  ③北京马不停蹄
  (2) 问题式:比如,用“能手”造句,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能手’”,想一想哪些行业或运动项目有“技艺特别纯熟的人”?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织布、种田等行业。
  能手→织布、种田、射箭、纺织、采茶……
  (3) 嵌入式:比如,为了让学生灵活运用“出色”造句,教师可以出示如下句子,让学生想想“出色”可以加在句子的什么地方。
  ①侦察员完成了侦察任务。
  ②马燕是一位舞蹈演员。
  ③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4) 替换式:教师出示一句或几句话,引导学生用要求造句的词语换下其中的个别词语,比如,用“骨瘦如柴”一词造句,教师可以出示“那些非洲难民真瘦”“一位瘦弱的老人跌倒了,过往的行人扶起了他”等句,引导学生以词换词。
  (5) 填空式:比如,用“即便……也……”造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填空。
  ①即便你____,也要按时赶到南京参加会议。
  ②陈朋即便每天再累,也____。
  四、 前后延伸式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用“古怪”一词造句,教学可以分四步完成:一是理解词义,二是构成“词组”, 三是范句引路,四是连缀句子。
  这种引导造句的方式将词义理解、线索提示、范例引路集于一体,是很好的一种造句训练方式。其中“前后搭配”这个环节最为重要,它不仅能构建起要造句子的“基本骨架”,还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造句线索,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一线索进行“联想”,从而非常轻松地“扩”出句子来。
  造句教学中,时常有教师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想去编,学生痛苦,教师也很无奈。笔者以为,学生造句中出现的思维闭塞、成分不全、语言干瘪等毛病多与教师引导不当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造句引导方式和技巧对提高造句训练的成效十分关键,不可等闲视之。
  (责编黄桂坚)
其他文献
一、故事教学法的定义    故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来完成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师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故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方面的优势    1、驱除畏惧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低年级的学生只要求学习“单词”和简单的“句型”,可步入中高年级后,学生从“微型语篇”向“短小语篇”转型,遇到的
[设计理念]  小学研究性作文是针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校教育总目标,结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提出的作文新概念。在完成研究性作文的过程中,小学生自主选题、探究、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凸显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放飞心灵、自由表达,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作文王国”的“自由天使”。  [导写过程]  (一)激趣明意,选定题目  作文题目的选定,是完成研究性作文的基础。一个好的题目是刺激
听音作文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作文训练方法。它通过声音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声音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那么,如何在听音作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本人认为有如下方法:    一、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启发联想,编织生活图景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见过、经历过很多事,听到一个声音,很容易让他们想起相关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例如:播放咳嗽声、茶杯摔碎声,声音非常清晰、逼真,教师运用提问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认识。水的浮力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但能感知到的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探究其内在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内充分感知,大胆实践、自主探究,积极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充分感知,建立概念    建立“水的浮力”概念
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哲人之害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博夫的胸怀,宽容地对待学生、工作、生活、社会、世界。    情境1:    淘气贪玩的成阳又没有完成作业,看着他着急地翻找本子的情境,我既生气又觉得好笑。这个小伎俩他
一、如蜂采蜜,每天多一点收获    教师的成长如同蜜蜂采蜜一样,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博览群书,像蜜蜂采蜜一样辛勤劳作,酿造甜美的教学“蜂蜜”,才能创造出幸福快乐的教学生活。正所谓从教不息,学习不止。  1.勤于读书,善于思考。  刚刚踏上讲台的教师,由于理论功底浅,教学水平有限,必须善于读书思考,汲取各种营养。读书,不仅要认认真真反复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在掌握科学概念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理解和形成科学概念,树立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最近执教了一堂公开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
近来,学生出问题的报道频频见诸各类媒体:有因评不上班干部后,成绩一落千丈并拒绝上学的陕西宝鸡的女中学生;有洪泽县东二街居民孙学峰家的小龙,因打游戏被爸爸训斥了几句,结果小龙趁父母不在家时上吊自杀,结束了年仅12岁的生命;有因考试作弊被老师批评几句就跳楼自杀的……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学生究竟怎么了?导致这些事件的原因究竟何在?    一、原因论述    1.错误的家教方式与不当的学校教育  溺爱娇惯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品质,为他们的后继学习积淀经验和方法。    一、在比较中反思,优化策略    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往往只满足于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这是学生思维缺乏
语文是一门涉及方面多,综合性强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生活处处有语文,而学生的“理解、积累”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的,学生的“运用的技能”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他们的“理解”和“运用的技能”才能获得和形成,才能逐渐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