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其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其思维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转变。当前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学方法之外,更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本文针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提出建议与对策,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数学思维 培养策略
引言
数学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展现,也是学生在接触数学知识之后,需要具备的一种思维和理念。数学思维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理性思维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看待问题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为学生之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帮助。
1.通过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小学数学的延伸,同时也是小学数学知识的丰富和拓展。许多学生认为初中数学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实际上是因为其数学思维模式还没有形成,依旧沿用之前的数学思想进行学习,必然无法找到学习要领。针对此情此景,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起数学思维,首先就需要通过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数学思维。
概念是通过科学的方式,以最精炼的表达方法,对大量理性知识进行的一种归纳。所以通过利用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理论内容。以“有理数和无理数”为例,教师当给出相关定义之后,还需要对其属性进行简单介绍。充分抓住无理数与有理数之间最大的区别,即“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一特点进行概念界定。在讲解了这个概念的基础之上,教师就可以先对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然后对概念的理解过程进行讲解,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证明。只有抓住概念中的重点,才能引导学生以概念为突破口,进而形成一系列逻辑思维,建立起彼此之间的联系。数学概念的引入与应用,使得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用于启发与引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较立体的逻辑思维能力。
2.在解题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课程相比,一个较大的差别就在于初中数学往往需要大量的习题辅助,所以在解题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可以帮助学生从传统的解题模式中跳出来,进而不再受通常制约条件的影响。一般而言,当前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就是一题多解,但实际上,数学教师还应该树立“一题多变”的思维模式。比如这样一道题:已知直线k与圆O相交于C、D两点,在圆O上求一点H,使得其到直线k的距离最近。
这是比较传统的一种题型模式,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对题目进行延伸,其目的一方面是增加题目的难度,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于是可以将题目引申为:求与直线k平行且与圆O相切的直线与圆O的切点。这样很明显就实现了对题目内容的拓展,教师通过这样的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起发散思维意识,进而不断丰富自身的解题多样思维与审题多变方法。
3.通过相关定理、法则推导培养数学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程中,还涉及许多的定理和法则,而这些法则的推导,往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虽然当前许多教材都已经直接将定理或者法则呈现给学生,但是实际上对这些内容进行推导将会非常有意义。比如讲解“零指数幂”的相关性质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练习题,并且解答练习题,获得相关的答案。
这样计算,很容易让学生对零指数幂的性质有所了解,同时在推导与计算的过程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出来。学生掌握课堂探索的主动权,从而在思考过程中更积极,且往往更能细致观察,掌握记忆格外深刻的结果与知识。
4.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而形成数学思维
由于初中数学题与小学阶段的数学题相比,具有更高的难度,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往往需要学生掌握多种方法,且逐步学会从多个方面分析问题。这就要求学生逐步形成多向思考,不断拓宽思维广阔性的能力。比如许多时候,代数中的相关解题方法可以有效应用到几何学习过程中,同时几何解题的一些方法与思路也可以应用到代数学习中。所以遇到问题之后需要想到与之相应的另一种情况。解题的时候即便找到了不错的方法,也要尽可能探究其他方法,且设想这一方法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和哪些问题。只有不断拓宽方法的应用范围,才能使得自己的思维真正实现发散,进而在之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之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
另外,思维分散还体现在数学思维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与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善于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数学思维的培养才能发挥出价值。
结语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许多时候,教师除了要利用概念教学、定理推导及思维发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外,还应该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只有真正实现数学的应用,才能使得更多学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进而将数学思维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祎.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06.
[2]吴健.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尹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29:126.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数学思维 培养策略
引言
数学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展现,也是学生在接触数学知识之后,需要具备的一种思维和理念。数学思维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理性思维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看待问题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为学生之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帮助。
1.通过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小学数学的延伸,同时也是小学数学知识的丰富和拓展。许多学生认为初中数学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实际上是因为其数学思维模式还没有形成,依旧沿用之前的数学思想进行学习,必然无法找到学习要领。针对此情此景,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起数学思维,首先就需要通过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数学思维。
概念是通过科学的方式,以最精炼的表达方法,对大量理性知识进行的一种归纳。所以通过利用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理论内容。以“有理数和无理数”为例,教师当给出相关定义之后,还需要对其属性进行简单介绍。充分抓住无理数与有理数之间最大的区别,即“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一特点进行概念界定。在讲解了这个概念的基础之上,教师就可以先对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然后对概念的理解过程进行讲解,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证明。只有抓住概念中的重点,才能引导学生以概念为突破口,进而形成一系列逻辑思维,建立起彼此之间的联系。数学概念的引入与应用,使得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用于启发与引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较立体的逻辑思维能力。
2.在解题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课程相比,一个较大的差别就在于初中数学往往需要大量的习题辅助,所以在解题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可以帮助学生从传统的解题模式中跳出来,进而不再受通常制约条件的影响。一般而言,当前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就是一题多解,但实际上,数学教师还应该树立“一题多变”的思维模式。比如这样一道题:已知直线k与圆O相交于C、D两点,在圆O上求一点H,使得其到直线k的距离最近。
这是比较传统的一种题型模式,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对题目进行延伸,其目的一方面是增加题目的难度,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于是可以将题目引申为:求与直线k平行且与圆O相切的直线与圆O的切点。这样很明显就实现了对题目内容的拓展,教师通过这样的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起发散思维意识,进而不断丰富自身的解题多样思维与审题多变方法。
3.通过相关定理、法则推导培养数学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程中,还涉及许多的定理和法则,而这些法则的推导,往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虽然当前许多教材都已经直接将定理或者法则呈现给学生,但是实际上对这些内容进行推导将会非常有意义。比如讲解“零指数幂”的相关性质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练习题,并且解答练习题,获得相关的答案。
这样计算,很容易让学生对零指数幂的性质有所了解,同时在推导与计算的过程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出来。学生掌握课堂探索的主动权,从而在思考过程中更积极,且往往更能细致观察,掌握记忆格外深刻的结果与知识。
4.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而形成数学思维
由于初中数学题与小学阶段的数学题相比,具有更高的难度,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往往需要学生掌握多种方法,且逐步学会从多个方面分析问题。这就要求学生逐步形成多向思考,不断拓宽思维广阔性的能力。比如许多时候,代数中的相关解题方法可以有效应用到几何学习过程中,同时几何解题的一些方法与思路也可以应用到代数学习中。所以遇到问题之后需要想到与之相应的另一种情况。解题的时候即便找到了不错的方法,也要尽可能探究其他方法,且设想这一方法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和哪些问题。只有不断拓宽方法的应用范围,才能使得自己的思维真正实现发散,进而在之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之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
另外,思维分散还体现在数学思维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与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善于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数学思维的培养才能发挥出价值。
结语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许多时候,教师除了要利用概念教学、定理推导及思维发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外,还应该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只有真正实现数学的应用,才能使得更多学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进而将数学思维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祎.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06.
[2]吴健.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尹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2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