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扶有度学概念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123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在进行概念学习时,需要教师做到“扶”。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 “扶”有导向,就能引领思维,“扶”得巧妙,才能深化思维,“扶”在难点,重在转换思维。
  [关键词]圆的认识;引领思维;深化思维;转换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75-02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93~94页的内容。“圆” 是小学阶段出现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也是唯一一个曲线图形,是学生在学习了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认识圆的特点,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能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图形。( 课件首先出示圆形物体图案,继而抽象出“圆形”)观察一下,它与之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1:以前学的图形的每条边都是直的,都有角。
  生2:圆的边围成一周,是弯曲的,没有角。
  师:圆是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吗?(学生展示)
  师:同学们能利用身边的圆形物体描画出不同大小的圆,真棒!
  师:大家能画出和老师手中一样大的圆吗?需要使用什么工具呢?画之前要先确定什么?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寻圆的奥秘。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师(出示图1):仔细观察,自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师:尝试用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学生代表汇报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和步骤)
  师:你在画圆时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自学圆各部分名称(即例2),并尝试在自己画出的圆中标出)
  师: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怎样用字母表示?(学生在黑板上边说、边画、边标;如图2)
  师:图中(如图3)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说明判断理由。
  师: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可以借助圆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
  ①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②在同一个圆里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的呢?
  ③在同一个圆里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④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
  【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数学学习中,概念学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学习概念时,学生对于概念理解得是否准确、深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比如认识圆依赖于之前学习的多种平面图形的知识。圆与之前学习的平面图形的区别是它一个封闭的曲线图形。有些教师执教时为了“效果显著”, 忽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注重简单模仿,反复训练。而有些教师又侧重“探究”,忽略概念的强化。笔者认为概念的学习如同婴儿学走路,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1.“扶”有导向,引领思维
  学生学习概念,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主动获取和建构的过程。如果找准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铺垫恰当,就能促进新概念的建立。本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出示圆形物体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与之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学生将 “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的概念迅速与新图形“圆”进行对比。这样,有了看得见的方向作为思维的参照,比较容易建构圆的初步概念,即“圆是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在学生初步认识圆时,教师继续提出“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吗”,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瓶盖、胶带等圆柱形物体画出了大小不同的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再次感悟到圆是封闭的曲线图形。教师继续引领,踩着学生的思维线,及时追问:“大家能画出和老师手中一样大的圆吗?需要使用什么工具呢?画之前要先确定什么?”三个问题的连续提出,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促使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探究。
  2.“扶”要巧妙,深化思维
  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有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引领能够做到在润物细无声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即在教学中做到“巧妙帮扶”。 上述教学利用圆规画圆时,看似简单,但是对于部分“潜力生”来说,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鉴于此,笔者安排了一系列教学步骤:让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尝试用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汇报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和步骤;适时追问:“你在画圆时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样顺其自然地把出现的问题抛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帮扶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并在画出的圆中标出,组内交流“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怎样用字母表示?”在学生汇报了什么是半径、直径、圆心等各部分名称之后,教师及时出示图形,追问:“图中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说明判断理由。”这样环环相扣,学生在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从而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3.“扶”在难点,转换思维
  “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不论何种概念知识,学生的认识都不可能一次到位,尤其在难点之处,需要教师及时介入,适时调控,“帮扶”在学生思维障碍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突破难点。学习半径、直径的特征和关系时,对于“同一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和直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因此教学时笔者“扶”在这个难点之处,把它分解为4个有层次性的小问题:(1)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條直径?(2)在同一个圆里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的呢?(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同时提出要求: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可以借助圆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
  在该环节的教学中,教师用一连串的问题“扶”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学生探究过程的开放。学生用画、折、比的方法得出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和直径都相等,用测量和推理的方法获取直径和半径有2倍的关系。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多角度的思考,亲身经历、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巩固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思维。
  概念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概念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扶”是指点,是体现教师施教的主导作用;“放”是锻炼,是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扶”“放”有度,把握相应的时机,才能使之相应生辉,使“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童 夏)
其他文献
[摘 要]精準把握数学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以“周长的认识”教学为例,关注概念本质,力图使学生在以探究为主线的真实课堂中收获真知,锻炼思维,提升素养。  [关键词]概念;本质;真实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1-0066-02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精准把握数学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
[摘 要]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在“课始、课中、课尾”三个关键时段,围绕“意义、算理、算法”三个核心要素,促生疑,巧推动,唤醒学习需求,实现从接受既定任务到自觉思维行动的转变;推动深度理解,实现从单纯关注结果到深度探寻算理的转变;建立知识联结,实现从只见树木到渐现森林的转变。   [关键词]问题;深度学习;计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要]课程标准的载体是教材,教材的开拓者是教师。在2011年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新、旧教材的研究背景、内容增减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期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2011版课程标准;一年级教材;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39-02  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素质教育与深化课程改
[摘 要]对于数学教学中易产生歧义的术语,教师不应混用或者置之不理,而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辩论,最大限度地避免词汇歧义给学生带来的思维混乱和理解障碍。  [关键词]小时;时刻;时;时间;时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26-01  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教材上提出的要求是,整点时刻读几时,不读几点,例如3点读作3时。
[摘 要]以小学六年级“圆的周长”新授课为例,以教学生态理论为指导,对教学的五个基础环节,从全局的、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坚持以生态的视角来审视课堂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在不断地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最优的教学状态。  [关键词]教学生态;圆的周长;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27-02  新课程改革之后,以生为本的
[摘 要]教学中的细节问题看起来虽然微不足道,但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功能和价值。教学中的细节,来源于课堂中和谐的氛围和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教师绝不可忽视细节,而应牢牢抓住,使其作用发挥到无限大。  [关键词]细节; 个性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26-02  能吸引人的小说往往情节跌宕起伏、人物遭
[摘 要]小学数学教育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学生的数学基本功扎实,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严重不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统筹兼顾学生的实际和新形势的要求,倡导“大道至简”和“取舍有道”,促使学生在坚实的根基上获得数学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板块;全局;取舍;拿来;自创;境界;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
[摘 要]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例2)”一课时,可以典型错题为载体,通过进一步的剖析错因、分析访谈,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沟通计算方法间的联系,有效消除学生在试商时出现的错误。  [关键词]笔算除法 典型错题 应用 教学改进  [中
实践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制胜法宝,让学生掌握实践探究的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探究的指导,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使他们感受到在实践探究中“做”数学的重要性。下面,以“千克和克”一课教学为例提些个人拙见,旨在引发大家新的谈论与思考。  一、实践感知,建构重量观念  “千克和克”的认识是枯燥单调的,表象
[摘 要]如何改变枯燥单一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快乐且高效地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思考的课题。在数学教学中,用儿歌法记忆数的分与合,利用“智慧树”整理知识点,利用绘本故事书引导学生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快乐又高效。  [关键词]好玩;儿歌记忆;思维导图;绘本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