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用语应精确解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数学教学中易产生歧义的术语,教师不应混用或者置之不理,而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辩论,最大限度地避免词汇歧义给学生带来的思维混乱和理解障碍。
  [关键词]小时;时刻;时;时间;时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26-01
  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教材上提出的要求是,整点时刻读几时,不读几点,例如3点读作3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受生活习惯的影响,仍然将其读作“3点”。另外,在表述时间段时,学生也习惯说“小时”而不是“时”,而同一个“时”字,却能表示两种不同的含义,如8时,既可以表示8点钟,又可以表示8个小时。为了让学生在计算和理解题意时不至于出现混乱,教师有必要对与时间概念有关的关键词做精确解读。
  一、时、小时和钟点的历史
  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懂得記录时间。在汉代以前,“时”有“季”的意思,这种含义保留至今,比如“四时养生”中的“四时”就表示四季。
  随着时代变迁,“时”的用法逐渐缩小至每天的时刻。我国古人将一昼夜平均分成十二段,每段为一个时辰,共十二个时辰,而当时的西方人将一昼夜平均分为二十四个区间,刚好每个区间是半个时辰,故称为“小”时。
  时辰在古代主要有两种记录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第二种方式是利用天体运动的位置和生产活动提示时间,比如平旦、日出、隅中、日中、日跌和日入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方位来命名的,食时、晡时则是人类做饭和开饭的时间。用“点”指代时间,可能与古代用敲打器具的方式来报时有关。
  综上所述,指代时刻时,“点”和“时”两种说法并用,“小时”表示的是时间段,而“时”则兼具“点”和“小时”的意义,既可以表示时刻,又可以表示时间段。如“6时”中的“时”可以说是时刻,也可以说是时间点;火车行驶了“6时”后到达贵州,这个“6时”就是时间间隔,表示经过6个小时。
  二、教科书中的“时”与“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很多对“时”与“小时”混淆不清的情况。比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9页练习二中的第1题和第10页的练习二中的第6题,题目中用的是“每小时”,而不是“每时”,而在第62页“时间的计算”章节中,表述时间段时又变为“时”,而非“小时”。
  这样的混用无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麻烦,比如在“1时是60分”这一教学环节中,如果学生回答“1小时是60分”,教师是否认可呢?
  编著教材应该遵守三条通则:内容的经典、逻辑的严密、文字的精确。其中逻辑层次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螺旋上升”就是一种稳步推进的逻辑思路。但无论逻辑层次怎么变化,频次较高的专业术语在教材的不同位置出现时,其含义应是有明确界定的,基于汉语词汇的多义性,允许存在双重意义,但是不允许有歧义。因此,建议在表达时间段含义时,沿用“小时”这一通俗的说法为好。
  三、数学课程中的字词歧义
  教材中字词的歧义无疑会破坏数学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数学文献中出现的歧义现象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是“一字多义”的现象,也就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汇(甚至同一个词汇)中释义不同。上文提到的“时”,既可以表达时刻,又可以表达时间段。如“2时”这个词汇就有双重含义,可以是“2点”这个时刻,也可以是“120分钟”的时间量。又如“直”字在“直线”和“直角”中的意思不同。直线中的“直”是“不弯曲”的意思,而直角中的“直”是“不倾斜”。如果把直线中的“直”的意思导进“直角”中,就变成“平角”了,因为只有平角没有弯折。
  第二种歧义现象是“特殊含义”,指的是为某些学科性极强的概念量身定制的词语,即所谓的专有名词。比如“小数”,它并不是字面上的量值很小的数,而是与整数相对的一个专有名词。再比如梯形中的“上底”与“下底”,上底是指长度较长的底,下底是指长度较短的底,与方位无关。
  第三种是“对应不明”的歧义现象。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当教师问:“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称为长,那么较短的一组对边又该称为什么呢?”时,有学生马上说“短”。研究发现,如果把问题变为“如果我们把长度较短的一组对边称为宽,较长的一组对边又该怎么命名?”的话,这时就会出现“窄”这样令人忍俊不禁的答案。很明显,在几何图形中,长和宽的对应关系并不符合字面意义,学生潜意识里认为“长”和“短”是反义词,“宽”与“窄”对立。
  数学学科中的专业术语(专有名词)只有其意义指向性十分明确时才能体现学科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才能保证语义在传递过程中的精确度和完整性。因此,如何规范它们的使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概念的种类很多,有些概念的生成是为了满足某种现实的需要,无视这种现实需要而直接灌输概念,无论教学设计怎么精彩,都难免让学生产生误解。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面积的含义”的教学为例,说明只有产生引入概念的迫切需要,学生才能吃透概念的内涵。  [关键词]面积;概念;困惑;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1-0075-
[摘 要]以“圆的周长”教学为例,阐述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如何把课前自主预习和课中自主探索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预习和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内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数学;圆的周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8-0062-02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
[摘 要]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底蕴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同样数学底蕴的形成也需要学生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情境和文化、自学和对话、活动和过程、解题和思悟入手,帮助学生在兴趣、能力、经验、思想等方面都得到“积淀”。  [关键词] “积淀”式教学;兴趣;能力;经验;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
[摘要]比在生活中很常见,它表示两个量相比较的一种关系,包括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只有沟通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本质含义。本课教学将从生活中常见的同类量比引入,进而引出不同类量的比,在观察对比异同点的同时,沟通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的关系,聚焦本质,使学生深刻理解比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比的认识;联系生活;沟通联系;聚焦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
[摘 要]反思是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关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需要给予足够重视。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概念后反思、活动探究后反思以及掌握算法后反思,可使学生获得科学认知,发展计算技能,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反思教学;回头看;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51-01  反思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形成或者掌握相关思维和
[摘 要]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呈现学生思维过程,突破教学难点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非常适合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用。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中,使用电子白板的量角器功能完成测量求和的操作,可避免出现误差;巧用克隆、拖拽等功能完成剪、拼的操作,可让单一的演示变“活”;调用电子白板的遮罩功能可增强练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做练习。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三角形内角和;验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摘要]在小学数学“量与计量”领域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操作活动,逐步构建单位观念和计量方法,然而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认知并理解大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是教学的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体验、感悟“积小成大”的过程,寻找参照物建立鲜明表象,依托合理的估计比较、推理想象丰富表象认知,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大计量单位;表象认知;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摘 要]精準把握数学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以“周长的认识”教学为例,关注概念本质,力图使学生在以探究为主线的真实课堂中收获真知,锻炼思维,提升素养。  [关键词]概念;本质;真实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1-0066-02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精准把握数学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
[摘 要]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在“课始、课中、课尾”三个关键时段,围绕“意义、算理、算法”三个核心要素,促生疑,巧推动,唤醒学习需求,实现从接受既定任务到自觉思维行动的转变;推动深度理解,实现从单纯关注结果到深度探寻算理的转变;建立知识联结,实现从只见树木到渐现森林的转变。   [关键词]问题;深度学习;计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要]课程标准的载体是教材,教材的开拓者是教师。在2011年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新、旧教材的研究背景、内容增减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期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2011版课程标准;一年级教材;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39-02  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素质教育与深化课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