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活动背景
歌手陈羽凡吸毒被捕,登上了热搜,娱乐圈广受大家好评的“羽泉组合”恐怕要跟大家说再见了。然而,毒品已经不再限于成年人的世界,犯罪分子把罪恶之手伸向了未成年人。一种新型毒品LSD正在市面上悄悄流行,贩卖者甚至有00后!这让家长们和老师们十分担心。
新型毒品LSD,全名麦角酰二乙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致幻剂,只需100微克就能让人致幻上瘾。它的毒性是摇头丸的3倍,是世界上最强的迷幻药,人服用后会引发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的现象,并出现急性精神分裂和强烈幻觉。这种新型毒品常常被伪装成青少年喜欢的“贴纸”“糖果”等,颜色艳丽,图案可爱,非常吸引未成年人的眼球。一些孩子误以为这只是零食,或因為贪吃,或因为图新鲜,或跟风购买。一旦学生误食毒品,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因此,特开展班会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辨识毒品,清楚地了解新型毒品的种类及其严重危害,能明辨是非,懂得拒绝。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保障孩子们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在小学课堂上开展安全教育,如同在孩子们的生命中播下平安的种子。正如《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说:“既要符合学生现行的需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又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经验和视野。”“伪装‘零食’——再见”的主题班会活动正符合这一纲要所说。
二、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新型毒品的种类,认识食用毒品所带来的危害。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分辨毒品与普通零食。掌握安全常识,健康快乐成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交流讨论、观看视频、开展志愿活动,以及排查校园周边的小吃店和零售店等方法,认识毒品的危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懂得爱护自己的生命,健康、安全、快乐地生活。
三、活动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维,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贪吃、好奇的心理强,活动能力较低年级学生更高,部分学生上下学不再由家长接送,这使得他们有机会单独接触周边的陌生人与陌生环境,成为易感人群。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认识水平不高,他们更容易受到诱惑,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受到伤害。所以,加强对毒品尤其是新型毒品的危害性认识教育十分重要。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情特点,本次教育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毒品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能辨别毒品,远离来路不明的零食。
但很多学生因为年纪小,在遇到问题时判断不准,或不懂得拒绝,做出错误的选择。所以,懂得明辨是非,学会拒绝,能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六、教学方法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探索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公共安全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主要采用视频展示、合作探究、表演小品等手段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我发现、自主探究,使学生知道选择可靠食品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毒品辨别方法。
七、前期准备
1.准备一段新闻视频,介绍记者对近期毒品调查的情况。
2.准备一段视频,从科学的角度讲解毒品的危害。
3.设计一份调查表,用于了解学生接触各种各样小零食的情况。
4.设计一个情景表演,让学生直观地学习拒绝的方式、方法。
5.以PPT的形式,准备一些新型毒品的图片和禁毒知识竞答题。
6.准备一段关于禁毒教育的宣传视频。
八、实施过程
(一)导入活动,了解新型毒品
1.播放新闻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播放新闻视频,跟随视频中记者的脚步,了解近期警察查获一批新型毒品,售卖者既然有00后!由此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零食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贴近生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力量源泉。
2.播放视频,了解新型毒品
视频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新型毒品的特性、种类及其对人体产生的毒害等,让学生对新型毒品有更清晰的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型毒品对人体造成的巨大伤害,为教育学生拒绝新型毒品打下基础。
(二)主题教育,明白危害
1.提问思考
观看视频之后,趁热打铁,提问:视频中,新型毒品会造成哪些伤害?引导学生思考,了解新型毒品的危险性。如:若吸食成瘾,甚至可能产生自虐和自杀倾向。
2.小组讨论
待学生明白新型毒品的严重危害后,引导学生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毒品穿上了伪装的外衣?
学生列举:“奶茶包”(以粉末状为主,与正常的咖啡、奶茶相似)、“可乐”(主要成分为氨吸酮,吸食微量就会产生幻觉)、“跳跳糖”(遇水即溶,即冲即饮,与各种饮品混合后口味不发生变化)、“巧克力”(用大麻熬成的油参制成)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教育,让孩子清楚地明白,除了新型毒品,生活中还有一些被伪装成零食的毒品,日后懂得分辨来路不明的“零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调查了解,排查隐患
1.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接触零食的情况
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勾选自己接触过的来路不明的零食。教师迅速查看问卷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提问:你是在什么情况下接触了这些来路不明的零食?
辨一辨: 除了毒品,还有很多不利于小朋友身体健康的零食?你知道哪些零食长期食用会给人体带来伤害?(PPT展示图片)利用观察法让学生仔细看一看、辨一辨:图片上哪些零食是安全的?哪些是有害的?你会选择哪些零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辨析判断,提高综合分析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头脑去想,用语言去表达。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同时也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明辨是非,学会拒绝
1.情景表演,学会拒绝
安排三位同学带来一个情景表演。
表演内容为:小明和小飞在放学路上遇见一个陌生的叔叔,叔叔拿着一块五颜六色的糖果。叔叔主动把“贴纸”递给他们,说是免费赠送的礼品,让他们试一试。小明推辞,小飞犹豫了一下就接过来了。叔叔对小明说:“你真是个胆小鬼!”小明说:“我不是胆小鬼,但这个食品来路不明,谁知道有没有问题?我不会拿自己来做试验的。”小飞说:“我们从来没吃过这种糖果,要不试一下吧?”小明说:“你忘记老师说过的话了吗?我不会吃陌生人的东西,我劝你也不要吃,免得受到伤害。”
设计意图:《纲要》中指出,公共安全教育可以针对单一主题或多个主题来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实际体验、影片欣赏、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公共安全教育的效果。
2.知识竞答,明辨是非
PPT出示知识竞答题,让学生用对比的方式选择。
如:图1——可乐:选项A:看到路边有免费可乐发放,赶紧要一瓶。选项B:目不斜视,不受诱惑,大步走开。
设计意图:知识竞答的方式符合小学生爱竞争的性格特点,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竞赛题设置为对比选择的方式,既简单又直观,在学生对比选择的过程中,正面强化了正确的选择和做法,学生更能清楚地辨别哪种做法正确,哪种做法错误。
3.回归生活,升华情感
播放禁毒教育片,采用提問法,让孩子们说说:看到这个误吸了毒品的孩子,你们有什么感受?是什么夺去了他的健康?是什么导致他无法上学?是什么夺去了他家庭的幸福和欢乐?
在学生沉浸在悲伤情感的氛围中时,因势利导,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误吸毒品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痛苦,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育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进一步懂得远离毒品、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五)制作宣传标语,成立志愿小组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和制作与主题有关的宣传口号和宣传标语。
2.学生以自愿为原则,组织成立志愿小组。
(六)总结
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决定一个个家庭幸福的命脉。希望你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杜绝伤害,健康快乐地成长。
(七)板书设计
向新型毒品说不
不盲从
歌手陈羽凡吸毒被捕,登上了热搜,娱乐圈广受大家好评的“羽泉组合”恐怕要跟大家说再见了。然而,毒品已经不再限于成年人的世界,犯罪分子把罪恶之手伸向了未成年人。一种新型毒品LSD正在市面上悄悄流行,贩卖者甚至有00后!这让家长们和老师们十分担心。
新型毒品LSD,全名麦角酰二乙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致幻剂,只需100微克就能让人致幻上瘾。它的毒性是摇头丸的3倍,是世界上最强的迷幻药,人服用后会引发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的现象,并出现急性精神分裂和强烈幻觉。这种新型毒品常常被伪装成青少年喜欢的“贴纸”“糖果”等,颜色艳丽,图案可爱,非常吸引未成年人的眼球。一些孩子误以为这只是零食,或因為贪吃,或因为图新鲜,或跟风购买。一旦学生误食毒品,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因此,特开展班会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辨识毒品,清楚地了解新型毒品的种类及其严重危害,能明辨是非,懂得拒绝。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保障孩子们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在小学课堂上开展安全教育,如同在孩子们的生命中播下平安的种子。正如《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说:“既要符合学生现行的需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又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经验和视野。”“伪装‘零食’——再见”的主题班会活动正符合这一纲要所说。
二、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新型毒品的种类,认识食用毒品所带来的危害。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分辨毒品与普通零食。掌握安全常识,健康快乐成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交流讨论、观看视频、开展志愿活动,以及排查校园周边的小吃店和零售店等方法,认识毒品的危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懂得爱护自己的生命,健康、安全、快乐地生活。
三、活动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维,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贪吃、好奇的心理强,活动能力较低年级学生更高,部分学生上下学不再由家长接送,这使得他们有机会单独接触周边的陌生人与陌生环境,成为易感人群。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认识水平不高,他们更容易受到诱惑,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受到伤害。所以,加强对毒品尤其是新型毒品的危害性认识教育十分重要。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情特点,本次教育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毒品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能辨别毒品,远离来路不明的零食。
但很多学生因为年纪小,在遇到问题时判断不准,或不懂得拒绝,做出错误的选择。所以,懂得明辨是非,学会拒绝,能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六、教学方法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探索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公共安全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主要采用视频展示、合作探究、表演小品等手段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我发现、自主探究,使学生知道选择可靠食品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毒品辨别方法。
七、前期准备
1.准备一段新闻视频,介绍记者对近期毒品调查的情况。
2.准备一段视频,从科学的角度讲解毒品的危害。
3.设计一份调查表,用于了解学生接触各种各样小零食的情况。
4.设计一个情景表演,让学生直观地学习拒绝的方式、方法。
5.以PPT的形式,准备一些新型毒品的图片和禁毒知识竞答题。
6.准备一段关于禁毒教育的宣传视频。
八、实施过程
(一)导入活动,了解新型毒品
1.播放新闻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播放新闻视频,跟随视频中记者的脚步,了解近期警察查获一批新型毒品,售卖者既然有00后!由此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零食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贴近生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力量源泉。
2.播放视频,了解新型毒品
视频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新型毒品的特性、种类及其对人体产生的毒害等,让学生对新型毒品有更清晰的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型毒品对人体造成的巨大伤害,为教育学生拒绝新型毒品打下基础。
(二)主题教育,明白危害
1.提问思考
观看视频之后,趁热打铁,提问:视频中,新型毒品会造成哪些伤害?引导学生思考,了解新型毒品的危险性。如:若吸食成瘾,甚至可能产生自虐和自杀倾向。
2.小组讨论
待学生明白新型毒品的严重危害后,引导学生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毒品穿上了伪装的外衣?
学生列举:“奶茶包”(以粉末状为主,与正常的咖啡、奶茶相似)、“可乐”(主要成分为氨吸酮,吸食微量就会产生幻觉)、“跳跳糖”(遇水即溶,即冲即饮,与各种饮品混合后口味不发生变化)、“巧克力”(用大麻熬成的油参制成)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教育,让孩子清楚地明白,除了新型毒品,生活中还有一些被伪装成零食的毒品,日后懂得分辨来路不明的“零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调查了解,排查隐患
1.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接触零食的情况
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勾选自己接触过的来路不明的零食。教师迅速查看问卷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提问:你是在什么情况下接触了这些来路不明的零食?
辨一辨: 除了毒品,还有很多不利于小朋友身体健康的零食?你知道哪些零食长期食用会给人体带来伤害?(PPT展示图片)利用观察法让学生仔细看一看、辨一辨:图片上哪些零食是安全的?哪些是有害的?你会选择哪些零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辨析判断,提高综合分析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头脑去想,用语言去表达。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同时也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明辨是非,学会拒绝
1.情景表演,学会拒绝
安排三位同学带来一个情景表演。
表演内容为:小明和小飞在放学路上遇见一个陌生的叔叔,叔叔拿着一块五颜六色的糖果。叔叔主动把“贴纸”递给他们,说是免费赠送的礼品,让他们试一试。小明推辞,小飞犹豫了一下就接过来了。叔叔对小明说:“你真是个胆小鬼!”小明说:“我不是胆小鬼,但这个食品来路不明,谁知道有没有问题?我不会拿自己来做试验的。”小飞说:“我们从来没吃过这种糖果,要不试一下吧?”小明说:“你忘记老师说过的话了吗?我不会吃陌生人的东西,我劝你也不要吃,免得受到伤害。”
设计意图:《纲要》中指出,公共安全教育可以针对单一主题或多个主题来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实际体验、影片欣赏、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公共安全教育的效果。
2.知识竞答,明辨是非
PPT出示知识竞答题,让学生用对比的方式选择。
如:图1——可乐:选项A:看到路边有免费可乐发放,赶紧要一瓶。选项B:目不斜视,不受诱惑,大步走开。
设计意图:知识竞答的方式符合小学生爱竞争的性格特点,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竞赛题设置为对比选择的方式,既简单又直观,在学生对比选择的过程中,正面强化了正确的选择和做法,学生更能清楚地辨别哪种做法正确,哪种做法错误。
3.回归生活,升华情感
播放禁毒教育片,采用提問法,让孩子们说说:看到这个误吸了毒品的孩子,你们有什么感受?是什么夺去了他的健康?是什么导致他无法上学?是什么夺去了他家庭的幸福和欢乐?
在学生沉浸在悲伤情感的氛围中时,因势利导,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误吸毒品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痛苦,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育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进一步懂得远离毒品、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五)制作宣传标语,成立志愿小组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和制作与主题有关的宣传口号和宣传标语。
2.学生以自愿为原则,组织成立志愿小组。
(六)总结
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决定一个个家庭幸福的命脉。希望你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杜绝伤害,健康快乐地成长。
(七)板书设计
向新型毒品说不
不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