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潜能是巨大的,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是多途径的。本文提出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培养 能力
数学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学生经过探索学习获得知识或经验。它只有在学习或生活中通过应用,加以验证,才能牢固地融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中,成为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的学习探究,在学习中不断深入、创新。近几年来,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进行教学。下面是我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识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插图的人物、颜色感兴趣,难以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让小学生自己观看一段时间,接着一步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主题,使之按一定的顺序去学习。
例:在教学“1—5的认识”时,一幅生动的图画将学生带到美丽的动物园,学生马上被图画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吸引住了,十分专注地观看起来。这时我并不急于把准备好的教学问题提出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欣赏,随意说说图上看到些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我再提出问题:“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多少?你们仔细找一找。”这样便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出的问题上,自觉地按教师的要求观察。教师适当地指导观察的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学生非常认真,很快便能完成问题,从数量“1”到数量“5”所表示的物体,如“一头大象”、“一位老师”、“一个太阳”,经引导又说出“一幅画”、“一个动物园”等多种答案。此时,我再逐步提高观察的要求,使他们的观察逐步由表及里、由粗到细,从局部到整体,从而引导他们学会了观察方法。
二、计算能力的培养
一年级学生刚踏入知识的殿堂,计算速度慢、不准确,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创设情景,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思维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我据此规律,在教学时特别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
例如:“8加几”的教学。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的算理。“8加6”出示共有10格的盒子,其中已经装了8个皮球,盒子外面有6个皮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从而让他们知道为了能很快算出共有几个皮球,只要将盒子外面的6个皮球,拿2个放进盒子的空格内,凑成10个,盒子外面剩余的皮球为4个,即把6分为2和4,提出8个加2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上剩余的4个即是14个,接着列出算式:8 6=14。同理,教學“8 7”、“8 8”,先出示实物让学生动手画,凑成10,然后相加,“8 4”、“8 5”、“8 3”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一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着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相加的计算过程,理解凑十的算理。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学习数学的动力,有了动力,就能“善思”,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数学才能。
(二)视听结合,快速口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具有省时、量大、灵活、快速的特点。口算训练,可以促进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提高,培养思维的敏锐性。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听算是通过耳听、脑计,最后说出得数。口算训练借助口算卡片、口算图片、口算游戏等多变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比赛的形式培养口算的速度,让学生把20以内的加减法熟练地掌握,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能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如教学“8加几”之前,先口算8 2 5、8 2 4等,这些题目作用在于诱发学生思维,寓算理于练习之中,为用“凑十法”算“8 几”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 几减8”的时候,先设计8 ( )=12,做成减法相加法的思考方法。学生初步知道总数中的一部分不变,另一部分随总数的变大(或变小)而相应地变大(或变小),体现会、熟、活三个层次,从而能巩固学到的新的知识。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也保留着直观的动作思维形式。动手操作训练,既符合小学生爱动的特点,又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全面地发展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素质和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通过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活动等让学生在操作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拓展了思维。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节课时,让学生拿出实物,如红领巾、三角板、钟面上的指针、折角来认识角,再用纸张折出大小不同的角,用两条线拉成大小不同的角,然后抽出角的图形,观察角的特征,弄清它们都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样既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数学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时代和国民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现代教育的观念认为创新是现代人的根本特征,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就具备创新基础。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两点: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创新环境。
上课时,教师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看法,尽量为学生创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充满自信,这样便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还应努力挖掘创新活动的内容,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数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如在教学“口算26 18”时,让学生自我探索,看看能想出多少方法?学生很主动地进行了小组讨论,得出了两种新方法:1.拆10法,20 10 6 8=44;2.凑10法,26 4 14=30 14,这两种方法更新颖,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二)设置练习,表现创新。
课堂练习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延伸,使学生掌握数学技能的好办法。好的课堂练习,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时,首先在黑板上写下“1、10、100”三个数字,然后提出“怎么能让3个数相等呢”,学生通过思考,有的说可以在“1、10、100”后面分别添上米、分米、厘米,可以相等;有的说添上分米、厘米、毫米时也可以相等;还有的说可以添上元、角、分亦能够相等,这样使学生都积极参加到讨论中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总之,小学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更新观念是关键,学生是中心,既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又要注重其创新能力培养。而既重视学会,更重视会学,才是良好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鞠锡田.数学教学应教给学生正确的数学观[J].数学通讯,2005,(03).
[2]王万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3]杨建军.提高职高数学教学实用性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06).
[4]张孝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J].华章(教学探索),2007,(11).
[5]易丽,何树彬.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体验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2).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培养 能力
数学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学生经过探索学习获得知识或经验。它只有在学习或生活中通过应用,加以验证,才能牢固地融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中,成为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的学习探究,在学习中不断深入、创新。近几年来,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进行教学。下面是我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识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插图的人物、颜色感兴趣,难以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让小学生自己观看一段时间,接着一步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主题,使之按一定的顺序去学习。
例:在教学“1—5的认识”时,一幅生动的图画将学生带到美丽的动物园,学生马上被图画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吸引住了,十分专注地观看起来。这时我并不急于把准备好的教学问题提出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欣赏,随意说说图上看到些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我再提出问题:“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多少?你们仔细找一找。”这样便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出的问题上,自觉地按教师的要求观察。教师适当地指导观察的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学生非常认真,很快便能完成问题,从数量“1”到数量“5”所表示的物体,如“一头大象”、“一位老师”、“一个太阳”,经引导又说出“一幅画”、“一个动物园”等多种答案。此时,我再逐步提高观察的要求,使他们的观察逐步由表及里、由粗到细,从局部到整体,从而引导他们学会了观察方法。
二、计算能力的培养
一年级学生刚踏入知识的殿堂,计算速度慢、不准确,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创设情景,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思维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我据此规律,在教学时特别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
例如:“8加几”的教学。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的算理。“8加6”出示共有10格的盒子,其中已经装了8个皮球,盒子外面有6个皮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从而让他们知道为了能很快算出共有几个皮球,只要将盒子外面的6个皮球,拿2个放进盒子的空格内,凑成10个,盒子外面剩余的皮球为4个,即把6分为2和4,提出8个加2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上剩余的4个即是14个,接着列出算式:8 6=14。同理,教學“8 7”、“8 8”,先出示实物让学生动手画,凑成10,然后相加,“8 4”、“8 5”、“8 3”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一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着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相加的计算过程,理解凑十的算理。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学习数学的动力,有了动力,就能“善思”,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数学才能。
(二)视听结合,快速口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具有省时、量大、灵活、快速的特点。口算训练,可以促进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提高,培养思维的敏锐性。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听算是通过耳听、脑计,最后说出得数。口算训练借助口算卡片、口算图片、口算游戏等多变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比赛的形式培养口算的速度,让学生把20以内的加减法熟练地掌握,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能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如教学“8加几”之前,先口算8 2 5、8 2 4等,这些题目作用在于诱发学生思维,寓算理于练习之中,为用“凑十法”算“8 几”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 几减8”的时候,先设计8 ( )=12,做成减法相加法的思考方法。学生初步知道总数中的一部分不变,另一部分随总数的变大(或变小)而相应地变大(或变小),体现会、熟、活三个层次,从而能巩固学到的新的知识。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也保留着直观的动作思维形式。动手操作训练,既符合小学生爱动的特点,又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全面地发展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素质和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通过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活动等让学生在操作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拓展了思维。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节课时,让学生拿出实物,如红领巾、三角板、钟面上的指针、折角来认识角,再用纸张折出大小不同的角,用两条线拉成大小不同的角,然后抽出角的图形,观察角的特征,弄清它们都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样既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数学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时代和国民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现代教育的观念认为创新是现代人的根本特征,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就具备创新基础。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两点: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创新环境。
上课时,教师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看法,尽量为学生创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充满自信,这样便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还应努力挖掘创新活动的内容,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数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如在教学“口算26 18”时,让学生自我探索,看看能想出多少方法?学生很主动地进行了小组讨论,得出了两种新方法:1.拆10法,20 10 6 8=44;2.凑10法,26 4 14=30 14,这两种方法更新颖,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二)设置练习,表现创新。
课堂练习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延伸,使学生掌握数学技能的好办法。好的课堂练习,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时,首先在黑板上写下“1、10、100”三个数字,然后提出“怎么能让3个数相等呢”,学生通过思考,有的说可以在“1、10、100”后面分别添上米、分米、厘米,可以相等;有的说添上分米、厘米、毫米时也可以相等;还有的说可以添上元、角、分亦能够相等,这样使学生都积极参加到讨论中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总之,小学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更新观念是关键,学生是中心,既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又要注重其创新能力培养。而既重视学会,更重视会学,才是良好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鞠锡田.数学教学应教给学生正确的数学观[J].数学通讯,2005,(03).
[2]王万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3]杨建军.提高职高数学教学实用性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06).
[4]张孝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J].华章(教学探索),2007,(11).
[5]易丽,何树彬.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体验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