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孩子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zd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到湖北省的新洲四中走访,这所中学,隐藏在江汉平原的一片农田里。自然,老师和学生都是农民的孩子,他们很少进城,学校的环境更不能跟城里中学相比。
  校长临时召集一部分语文老师,让我跟他们座谈,主题是“农民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是个大的社会问题,现场很热烈,常常上一个人发言还没有结束呢,就被下一个人急不可耐地打断,插话,再发言,好像农村中学的教育问题,就是这些老师自己的问题。临近结束的时候,一个女老师冷不丁地问我:“蒋老师,你知道当年的农村留守儿童吗?他们现在上到高中几年级吗?”我摇摇头。她说:“现在,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已经上高二了!我们班的学生有80%都是,他们的父母都在外地长年打工。”我问女老师:“那,他们跟班上别的孩子心态一样吗?”女老师回答道:“他们每月的花销很大,是普通学生的十来倍。他们的父母平时很少关爱这些孩子,过年回家,光一个劲儿地给他们钱,钱多了,孩子们就不知道珍惜了,只有到处乱花。你不知道,有的上个月甚至花了800块钱呢!他们还相互炫‘富’,比着花钱!”我慌忙问:“生活费太高了吧!那,他们将来的理想是什么?”女老师说:“没有理想。将来,将来,将来……打工呗。”

  会场一下子陷入了静寂。我真的没想到,当年的他们变成了今天的“拜金男生”,他们的思想还在成长中,心智还不健全,而建立在金钱之上的人生价值观是扭曲的,无奈的,令人愤怒的。长此下去的话,他们不但不是这个国家的希望,反而将成为整个社会的负担。因为穷,他们的父母被迫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因为穷,他们的童年少年才会单调寂寞,无人管教;更因为穷,他们才会如此地看重金钱,又糟蹋金钱。显然,那些钱不是他们挣的,他们怎会知道“一分钱一滴血汗”“一顿饭一季粮”的道理?
  我对那个女老师说:“要让他们知道奋斗,只有这样,土地才会守住,一个家才会完整,孩子们才能有希望!”
  农民的孩子,哪一个不是拼死拼活地奋斗出来的呢?
其他文献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天津瑞景中学高三女生  直播开学引争议  2016年9月1日上午11时许,某直播平台上,身穿校服的高三女生王芳(化名)直播了开学时的课问活动情况,画面中,王芳从操场上同学们娱乐、谈笑的场景,一路播到教室内在做功课的同学,视频中的学生均穿着标有“天津市瑞景中学”字样的校服。在一条动态中,她还展示了班级课表,并写道:“除语文、历史、英语课不能直播外,其他时间都可。”并写下
街边依然挂着几个喜庆的红灯笼,多余的光给夜行的人照亮了路。之所以说这光是多余的,大抵是因其在被挂上的那一刻起就不停地燃烧发光。对于鲁镇的人们来说,红色是好的,喜庆是好的,亮堂也是好的,但唯独灯笼想发光就得烧蜡烛这一点却让人气愤。人们虽从灯笼前来,在淡红色的光里去,但心里却一定要恨恨地骂上一番——这种只烧蜡烛却产不出高粱米饭的混账东西。  我走在黯淡的红光里,独自面对着夜里沉降下来的冷空气。我在这片
踏上磨心山之旅,是一次完完全全的忘我之旅、清心之旅。  行走在“仙芝茶庄”和“玉佛宝塔”之间,不似行走,倒像是幻作一个仙子,一个采茶的仙子。  未曾品茶,仅是咀嚼着采茶歌,便醉了八分。  生在山上青又青,  十个姑娘采我心。  火神菩萨要我命,  水漫金山又还魂。  移步换景间,灵秀的凉亭,拙朴的碑林,一次次撞击着心灵。  就是今日,一时间与清末文人刘梦兰相偕而行:“蒲门晓日”虽不见,“石壁残照”
漆树是大巴山里的瑰宝,有的生在自家门前,有的生在岩上,有的长在潮湿密集的灌木林里。漆籽榨出油来可以用来做蜡照明,可以烹炒一些小菜。生活困难时,漆籽磨成面也可以食用。但更珍贵的是割出来的生漆,无论在本地还是邻近的万源达县都是抢手的紧俏货。  祖父是一个有经验的漆匠,一个知道收割漆树更懂得养护漆树的漆匠。  一棵漆树就是一个漆匠的一口衣食。在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的农村,有一片成块成林的漆树就弥足珍贵。好多
1942年5月7日腾冲沦陷前,在这里,上课钟声最后一次响起——“敌人已经只离我们三四十里了,我只恨我们没有自卫的力量,恨我不能保护你们。今天我们上最后一课,你们已读过《法兰西的最后课》,你们还记得最后的口号就是法兰西万岁,我们不得不跟你们分别,我没有办法。如果我有力量,我一定要把你们全部带走。那么你们只有好好的,要记住自己的祖国,不能当顺民,要做中华民族一分子……”  上这最后一课的就是益群中学校
说来惭愧,作为一名黑龙江人,我一直不知,新中国第一个完整的省级红色政权在北安。  倒也不全然如是。说来,年轻的时候我是来过北安的。只是岁月的风蚀,旧旅之痕和种种的记忆已经模糊了。谅是“不求甚解”的缘故,我单知道这里有一家兵工厂,还知道小城中的那家“俱乐部”三个字是由朱德同志题写的。仅此而已矣。不过,虽言草率的年轻人行色匆匆不免浮光掠影,但却恍然记得当时对“北安”这个名字是颇感兴趣的。也曾放怀漫想:
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例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門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  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代表着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富二代、官二代
唐人王摩诘有竹里馆,宋人沈存中有梦溪园,元人王元章有梅花屋,明人归熙甫有项脊轩,清人姚姬传有惜抱轩,近人柳亚子有磨剑室,而我仰慕古人,不避附庸风雅之讥,将自己的一个小书房,取名为“桂桥庐”。  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我的窗外即是一棵巨大的桂木,桂木前面便是石桥、流水与杨柳。  小书房在我家的三楼,纯系木窗,清风徐来,绿枝招摇。东方的晨曦首先笑入我的书房,由淡灰转明亮,最后是金黄。木窗外有一个小阳台,
1  最初对向日葵的认识模糊而遥远,远不及一颗葵花籽来得真实可亲。  年少时,向日葵只生长在课本里,活在遥远的地方,方圆几公里之内是我所拥有的全部世界。相对于戈壁荒滩长大的孩子,生在农村反而幸运,虽贫穷,至少有绿树、庄稼、植物给眼睛涂染丰盈的色彩。而我目光折射出单纯的灰褐色,偶尔闪过红、绿、白,是墙壁粉刷的石灰石,几株水井旁的白杨树,含铁的山丘,是儿童眼里明亮的涂鸦。其中包含的辽远、浑厚和苍茫的词
题目展示  阅读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大师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充斥,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写作点拨  准确理解材料的含意是做到立意深刻的基础。两则材料都带着批判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