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步步是绝境

来源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c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津》是“问津变”系列小说的C位。
  无论是前面的《婴之未孩》《汉玉蝉》还是此后的《桃花源》《永锡难老》,我用近乎“直播”的方式,将这组人物在公元2018年冬到2019年春的进退失据、惶惑艰难的人生剖开铺展给人看。
  十几万字放在一起,不过是一問:我们还能去往何处?
  “还”,意味着对此前的否定,意味着意义体系的失范,艾冬与甘田的问题,不是他们具体的人生际遇,他们遇到的是今天人类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们织出来的“旧网”都破了,有的人更紧地去抓那些哪怕已经朽烂的“纲目”,有的人则掉进了虚无惶惑之中……
  甘田和艾冬都是从那“意义之网”上脱落的个体,晃晃悠悠地飘着。这种孤悬于外、无处归依的处境,是绝境——任何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前一步还走得稳稳的,下一步就踩进去了——所谓的“人生步步是绝境”,约略说的就是这个。
  身处“隐性绝境”的甘田遇上了身处“显性绝境”的艾冬,他们之间没有气力生成爱情——抑或,他们也无法轻信那个名为“爱情”的人类故事。但我喜欢他们之间展现出来的善意与美好,阴差阳错地因着对方产生改变,好在是朝着清新、洁净去变,虽然艰难,但他们却一步接一步走过来了,丝毫偏斜,一步就踩到污泥浊水里去了……
  艾冬与甘田之间的艰难,无关功利,也无关风月——他们在携手寻路。
  追问生之意义,宛如寻找桃花源,无意间找到的是渔人,而后来的问津者,则会“不复得路”。但既然起心寻找,已经是问津者了。我只能恬不知耻地用熊十力写给刘静窗信里的话鼓励自己,也鼓励我的人物,“虽上圣有广长舌,无法向未问津人开口也。”
  我的人物总在执拗地发问,因为我相信,问,是所有可能性的开始。
  也许,答案就藏在问题的背面,因为身在桃花源中的人说:“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其他文献
现实中国  中国春运,农民工内心深处的痛(报告文学)郭震海  作家人气榜  错位(中篇小说)………………………………袁亚鸣  泡沫造就的悲惨人生(评论)………………牛玉秋  好看小说  父亲的时代(中篇小说)……………………阿 宁  十日谈(短篇小说)…………………………远 山  手机人(短篇小说)……………………………贝西西  好好说话(短篇小说)…………………………赵剑云  绿色之恋(外一篇)
那天是和影视公司的人一起吃饭,他们正在做根据《化城》改编的电视剧。席间,坐在我旁边的制片人低声问我,“计老师,酱紫的生活原型是谁?”    我一愣,随即就笑了,说没有原型的,纯属虚构。  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女同学发微信,强迫我追认她就是酱紫本尊。我铁面无私地回复——不要自作多情了,大姐!  她回我瘪嘴摇头的表情,我赌咒发誓,写小说时脑子里没有一瞬间想到过她,同时好奇地问:女主的哪部分黑历史跟你相
经常看到有人说,今天的小说产量太高了,因此同质化写作的现象很严重,小说家不能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剖析,只是絮絮叨叨地叙述,说一些婆婆妈妈的故事,云云。  那么,小说家的任务到底是什么?小说是不是应该承担起思考人类生存和世界前途的重任?并且在这种思考中,找到病因,发现希望,建立信心?  其實,我一直觉得,小说,乃至所有的艺术,客观上都在努力要看清世象后面的世道人心。世界之大,大不过人的内心;世
马丽华穿着灰色外套,精神矍铄,卷发随意用发箍盘在头上。秋末冬初,北京怀柔新新小镇住处,她正忙着修订书稿。在西藏工作过27年的马丽华,曾在诗集《我的太阳》中,写过这样的句子:“听说在小小的地球之上,有一片大大的高原,是谁招呼了一声:人往高处走!这一群人,就这么来了。”  她进藏时的1976年,正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第四年——恰逢西藏科学大发现、大丰收的一年。彼时刚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
去年底,在《小说选刊》召开的一次会上,我遇到了刘震云。我向他约稿,他慨然应允。出乎我意料的是,一个星期后,他便把誊写得一丝不苟的四万多字的《单位》稿送到了《北京文学》编辑手中,据说,那几天他正患着感冒。   我是一口气把《单位》看完的。一种只有当编辑才能体会到的喜悦之情使我处于难以自持的激动之中。也许因为我对《塔铺》和《新兵连》太欣赏了,因而对它们的被超越思想准备不足,所以看到《单位》才会如此
2015年10月17日,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与斯里兰卡—中国友好协会(简称“斯中友协”)联合主办、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协办的2015年“理解与合作”对话活动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行。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斯里兰卡全国青年学生演讲比赛和中斯民间组织友好座谈会。  斯里兰卡—中国友好协会成立于1950年,系斯里兰卡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对华友好组织,一直积极致力于发展斯中友好关系,是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在斯重要合作伙伴之一
这个中篇小说里描述的那类古桥在我们省很多,主要分布于闽北、闽东。我曾在省直单位工作十数年,这期间曾经探访过其中一些名桥,留下很深印象。但是在我出生、成长的闽南地区,这类桥似乎并不太多,有的话也不太出名。在我故乡一带,最为人们所知,常被提及的往昔建筑是土楼,有圆有方,其中有的相当壮观。十数年前福建土楼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亦为本省一大旅游热点。  当年我还在家乡基层部门工作时,家乡境内那些土
如果说,我有那么一段时光,真正扑进生命与世界,我认定是儿时,那些岁月,我生活在故乡,以赤子之心,全面打开自我,接纳这个世界,也让自己渗透进周围的世界。对于儿时,对于故乡的回忆,是我所有回忆中最有情意,最汁液饱满的。在这些回忆里,月是极重要的角色,月光和故乡的山水人物一起构成背景,月光下安静的村寨,月夜在田野里的奔跑,中秋那些虔诚绚丽的拜月活动,奶奶口中关于月的故事,无数次走进梦里的嫦娥与吴刚。月是
一、中国“两会”胜利召开,中国梦开始起航  3月3—17日,中国“两会”在北京正式召开。此次“两会”具有两个特殊意义,一是完成了国家领导人的换届选举;二是进行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大会选举习近平为国家主席,中国又一次完成了政权交接的平稳过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政权的稳定性和政策的延续性。2013年“两会”还进行了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大部制改革,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的第七次大规模机构改革。改
《师德风采录——首都师大人情真意切话师德》是《北京高等教育丛书》之一,它将首都师范大学建校50多年来各个阶段的师德先进人物,对师德的理解、感悟、追求、实践和取得的效果展示出来,从中能使人们深刻体会到学校师德传统的魅力和其中所传承的高尚师德精神。  翻开这本书,笔者看到了一张张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陌生是因为有的老教师已经故去,或未曾谋面;熟悉是因为他们的音容笑貌早已经深入我们心中。细细品味这本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