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探讨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退耕还林是国家农林大政方针,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对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西吉县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取得的重大效益进行分析,研究按规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措施。
  关键词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0-0169-01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站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面向21世纪生态建设发展方向,着眼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为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这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惠及了西吉县4.9万农户,25.2万农民,总投入将达11亿元。
  西吉县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截至2013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6.89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4.55万hm2,宜林荒山造林2.34万hm2,工程建设重点安排在25°以上坡耕地。该项目实施以来,西吉县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工程,严格项目运作管理。根据国家下达的计划,分年度、先易后难逐步实施,工程建设一区取得阶段性成效。直接受益群众达34万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小气候明显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1 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1.1 退耕还林显著改善工程实施区生态面貌
  退耕还林工程在西吉县实施后,由于工程措施合理,坚持走“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路子,实行林草间作、林菜间作、林药间作等栽植模式。坚持立体复合种植、生态优先原则,整地模式采用“16542”“16543”水平沟整地,将旱作径流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中,有效控制了实施区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前的5.1%提高到10.8%,工程实施区生态效益明显得到改善。
  1.2 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5年来,国家共投入退耕补助、粮食补助逾11亿元,退耕区人均享受退耕补助款4 365元,人均每年增加退耕收入291元,稳定解决了退耕区农民的基本口粮和生活问题。同时,退耕区群众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富余劳动力积极投入到养殖、经商、劳务输出、农林产品加工等行列,带动全县经济的蓬勃发展[2]。
  1.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在经济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盲目开荒种田,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沙进人退,形成生态环境恶化与农村贫困的恶性循环。实施退耕还林,改变农民传统的广种薄收的耕种习惯,使地得其用,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实施退耕还林,不仅扩大了森林面积,而且从根本上实现了水土保持,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现有土地的生产力,粮食单产增加,实现增产增收。多年的实践证明,凡是实行退耕还林的农民,不仅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还有余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较大幅度增加了收入[3]。
  2 及时政策兑现,强化管理,巩固工程建设成果
  2.1 及时兑现退耕补助粮款
  在粮款兑现上,林业部门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根据每年验收结果,将退耕面积和兑付粮款分解落实到村、组、农户,进行张榜公布,广泛接受群众监督。验收过程中,按照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试行)》要求,建立了严明的奖罚制度,西吉县还专门成立抽查小组,对验收人员的验收结果进行抽查评估,确保了验收结果的客观准确性。粮款兑现中,监察、财政、审计、质量监督、林业等部门随时对粮款发放工作进行检查监督,保证了退耕粮款及时准确兑现,切实实现“退得下,保得住,不反弹”的退耕还林既定目标。
  2.2 加强管护,强化措施,巩固工程建设成果
  造林工程历来都倡导“三分种七分管”,这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巩固和发展尤为重要。西吉县把工程管护作为退耕还林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推行政府领导负责制,建立健全管护组织,层层落实责任,完善管护制度,依据《森林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先后出台《西吉县森林资源管护办法》《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细则》《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管护办法》等政策措施,强化工程管理。为更有效地巩固工程建设成果,西吉县把2013年確定为质量管理年,对历年退耕、荒山造林进行全面补植补造。由县领导带队,巡回各乡镇,深入造林现场检查督导,使工程质量有明显的提高[4]。
  3 多方位开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后续产业
  3.1 林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本着适地适树、生态效益优先,同时兼顾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原则,在林种配置上,西吉县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类型,按照“山顶山毛桃、沙棘带帽,山坡山杏、山桃、柠条缠腰”的布局,所有退耕还林地块均栽植有经济价值的山毛桃、山杏。2000—2006年栽植的山毛桃、山杏等树种已进入盛果期,年产量达45 t/hm2,年产值可达3.6万元/hm2,为林产品加工奠定基础。
  3.2 林草间作、林菜间作等初具效益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5年来,林间带草折合净面积达到1.2万hm2,大部分面积已进入正常产草期,预计年产鲜草32.4万t,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的迅猛发展。2013年底,全县大家畜存栏15万头,羊只存栏20万只。工程建设中,又从甘肃庆阳引进黄花菜,从山东平邑引进金银花等经济价值较高的药菜,先后在吉强镇、将台乡、偏城乡等千亩以上县级科技示范点栽植、繁育。计划逐年扩大栽植面积,前期栽植的黄花菜已经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为农民脱贫致富、繁荣地方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培育规划方案已经出台,林业部门正在积极投身培育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开发建设上,退耕还林工程的长效机制也在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李云,窦建德.用“十六大”精神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深入实施[C]//宁夏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林学会,2005.
  [2] 孔忠东,徐程扬,杜纪山.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研究综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6):165-168.
  [3] 郑之伟.如何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J].中国农村科技,2005(11):45.
  [4] 李春志.安阳市退耕还林工程区林下经济模式推广[J].湖北林业科技,2011(3):73-74.
其他文献
分析了油菜高产稳产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寿县油菜生产的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 退耕还林是为遏制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四川作为全国生态区位重要省份和林业建设大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率先开展退耕还林,平昌县是四川的主要林区,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立足平昌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果、采取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开展探讨,以为当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参考。 
摘要从种植地选择、母竹准备、造林技术、竹林管理、采笋留竹技术、竹笋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绿竹(马蹄笋)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绿竹在瑞安市的推广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竹;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浙江瑞安  中图分类号S6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046-01    绿竹(Bambusa atroviens Wen.)属禾本科竹亚科慈竹属丛生竹种,是优良
紫砂壶艺的“风格设计”尹祥明(江苏宜兴紫砂二厂研究所)中国陶艺中的紫砂壶在造型变化及样式方面堪称第一。其造型式样可谓千姿百态,数不胜数。在历经漫长的壶艺历史发展中,每个
本文研究了湿法制备彩釉墙地砖坯料的工艺过程,讨论了影响彩釉墙地砖坯料性能的因素,提出了实际生产中控制坯料性能的方法。
文章介绍了网带炉的结构,特性和用途,阐述了普通电热网带炉用于高温喷涂时的结构设计和功率布置。着重说明工作区截面尺的确定以喷枪位置和角度的选择。
目前,国内隧道窑在日用瓷烧成上普遍采用的燃料是煤炭和重油,由于重油价格高,烧煤则造成环境污染,对陶瓷工业带来了许多困难。本文提出采用一段式混合煤气用于日用瓷的烧成,并取得
摘要介绍宜优673在建西镇作再生稻栽培的种植表现,总结其主要栽培技术,以促进该品种的推广种植。  关键词宜优673;再生稻;高产栽培;建西镇  中图分类号S511.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6-0090-01    建西镇位于顺昌县东南部,地处117°57′E、26°48′N,海拨370 m,耕地面积984.4 hm2,其中适宜种植再生稻面积500.5 hm2,占耕
绩效管理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管理早已成为企业中培训竞争优势资源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措施,但我国在绩效考核上呈现出绩效至上、
巨晶锆石由于稳定性强,能够很好地保存其形成时的标型和化学特征而成为最重要的矿物地球化学探针之一。本文在通过对冀东马兰峪腰岭子花岗闪长岩中锆石矿物进行阴极射线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