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三位老将军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事链接
  
  在军事上,伊朗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境内有两支有着同样军队建制的武装系统。一个是伊朗国防军,也称伊朗武装部队,另一个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前者拥有30余万人的军队,而革命卫队目前拥有近13万武装人员,也有自己的陆军、海军和空军,是一支与伊朗国防军平等的武装力量,后者对稳固伊斯兰政权的意义更大。伊朗国防军与革命卫队并存的体制实际上是国家武装力量与宗教武装力量的并存和结合。国家武装力量负责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不受侵犯,而宗教武装力量则要保证伊朗政教合一的伊斯兰革命政权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稳定。
  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既是政治最高领导人,也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虽然他没有任何服兵役的经历,也未实际参与过对伊朗军队的指挥,但却是两支武装力量的共同最高统帅。
  伊朗高级将领的出身能显示出伊朗老一代贵族军官团与新一代革命卫队提拔起来的军官的明显差别和有机结合,前者身经百战,后者则伊斯兰革命意志坚定。最高决策层中有三名老资格将领值得关注。
  国防部长艾哈迈德·瓦希迪将军生于1947年,曾任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1980年,他参加了伊朗革命卫队的前身库兹组织,负责伊朗境外的伊斯兰革命任务。瓦希迪被西方视为“伊朗境外恐怖活动的主要策划者”,曾被阿根廷通缉涉嫌参与1994年7月18日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发生的犹太人社区爆炸案,当时造成85人死亡。瓦希迪否认自己参与了此次事件。他于2011年6月访问玻利维亚,但在阿根廷的抗议下,玻利维亚政府被迫道歉,并劝说瓦希迪立即离境。瓦希迪于2005年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2009年被总统内贾德任命为国防部长,并获得73%的国会支持率。瓦希迪非常“低调”,以至于人们在媒体上经常会听到伊朗总参谋长费鲁兹阿巴迪将军、陆军司令普尔达斯坦上将、空军司令沙萨菲上将和海军司令萨亚里上将发出的声音,而不是瓦希迪。
  革命卫队前总司令叶海亚·萨法维将军则是伊朗伊斯兰革命的产物,现任革命卫队的高级顾问。53岁的萨法维出生在苏联的阿塞拜疆,父母早亡,养父母把他带到了伊朗。由于伊朗不乏阿塞拜疆少数民族,所以萨法维始终没有认为自己是外国人。这位革命卫队的顾问有过骄人的战功,他曾作为一名连级指挥官参加过两伊战争,以骁勇善战著称,后被提拔为第二炮兵旅指挥官,并被哈梅内伊委派指挥境内的缉毒行动,也平息过伊朗少数民族的叛乱。
  虽然萨法维战功显赫,但由于他过分关心政治,对政治见解“激进”的总统内贾德过于支持与同情,因此被西方国家视为“危险分子”,是2006年联合国安理会1737号决议要求被冻结财产的伊朗军政要员之一。其中一个理由,是他涉嫌参与了伊朗的核武器研制和弹道导弹系统研制。虽然伊朗摆出姿态,剥夺了萨法维革命卫队司令的职务,但依然是哈梅内伊倚重的高参,也是内贾德总统最信赖的人之一。
  新任革命卫队司令贾法里将军则是一位既有伊斯兰革命信仰,又有军事理论造诣的传奇式人物。54岁的贾法里曾在德黑兰大学土木工程系上学,在读期间曾参与了反对老国王巴列维的学生运动,因此没能毕业。他是德黑兰大学伊斯兰革命组织的负责人,曾被国王的警察关进过监狱,为此他赢得了伊斯兰革命的政治资本。
  贾法里身材高大,接近1米90,自称是“亚兹”巨人(亚兹是伊朗地名,贾法里的家乡)。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他报名从军,随即成为革命卫队的青年将领,曾是两伊战争南线和西线对伊拉克部队作战的主要指挥官之一。他担任团长时,还不到30岁,随后他短暂担任了德黑兰宪兵司令。有趣的是,1992年,在两伊战争结束后第四年,这位35岁、战功赫赫的革命卫队指挥官重又回到德黑兰大学复读,并获得工程技术学士学位。
  自1992年开始,他便在伊朗革命卫队战争学院任教,并被任命为战略研究中心的领导人。他潜心研究军事理论,成为规划伊朗新的国家防御和军事打击战略的主要策划人。他深谙伊朗军事能力和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军事能力的优势与劣势,特别注重对非常规作战方式和不对称作战的研究,包括在伊朗境内的山地机动作战理论,提出了“伊朗通过对敌人的人力优势和局部技术优势打赢战争”的理论,为伊朗军界所瞩目和尊重。他对哈梅内伊十分忠诚,曾与24名军官联名上书前总统哈塔米,对其治理国家的自由主义倾向予以批评和警告。贾法里也是西方指责的对象。西方一些舆论抨击他“支持叙利亚阿萨德政权镇压民众”。
  以上三人是伊朗军事决策层的核心成员。他们和哈梅内伊、内贾德一起,决定着伊朗未来的军事走向。
其他文献
既不蓄鸽,又不懂鸽哨,却无法拒绝《北京鸽哨》的诱惑。这是第一次听说、又第一次见到的一本书。倒并非是我寡闻鲜见,据本书编著者说,虽然鸽哨始见记载远在北宋之际,但真正精于此道,又能有心有力阐其微奥,笔之使成书的,也就是同被收入此编的《鸽哨话旧》之作者王熙咸,和编著者本人了。又据说如今多是人亡哨湮,即实物(可入妙品的名家之制)也属凤毛麟角,难得一见。如此,是否还有同类著述问世,也在未卜之中呢。  书的前
几年前,一位批评家写过一篇很出色的分析萧红创作的论文,在篇首她曾经大发感慨,认为萧红长时间吸引着读者深情的关注,“似乎主要不是由于她的文字魅力,而是由于她富于魅力的性情和更富魁力的个人经历——尤其是情感经历。”(赵园《论小说十家》)这段话道出了一种真实的阅读期待。特别是对如今的年轻读者而言,作品中反映的历史真实远不如浸润在作品中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其他个人因素更引发兴趣。    既然人们对她的兴趣多
《电子银行》是一本比较系统地介绍美国银行金融界应用电子计算机的情况和经验的书。此书通过对银行信用卡(Credit Card)、自动柜员机(Automatic Teller Machine)、家庭银行(Home Banking)等新兴金融业务的介绍,简洁而清晰地向关心经济与金融的读者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货币形态已演进到以电子化为特征的新阶段。  在电子化为特征的货币形态下人们——政府、企业、个人——
读到叶秀山先生的《没有时尚的时代?——论“后现代”思潮》(载《读书》一九九四年第二期)。他把“后现代”理解为“没有‘时尚’的时代”,“没有‘时尚’的世界”,颇有新意。对“post”这个词的破释(它“不仅有时间上的前后,而且有意义上的正反。”)亦很有趣儿。这里谈谈我的想法。  后现代哲学破坏了理性,原来占统治地位的一元理性被多元化,原来人们共同崇尚的社会性时尚也被多元化或被分割。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理性
2013年1月11日,法国战机飞临马里上空,这个长期动荡不宁、处于分裂状态的西非国家,一夜之间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1月16日,法国陆军抵达马里的迪亚巴雷镇附近,首次对两天前占据该镇的马里反政府武装发起进攻。19日,法国防长德勒里昂宣布,法国派往马里的地面部队人数已有1800人,最终兵力可能超出2500人。  这个前法属国家硝烟四起,法国又一次扮演了积极的“宪兵”角色。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两年前的利
近日读到中年诗人孙银标的诗集《豪华的忧虑》,不禁深为其直面人生、拥抱生活的气度和寓理于情、清淡恬然的风格所吸引。  或许由于作者长期在基层从事宣传工作,奔波于城乡结合部之故,职业习惯常常驱使他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的悲喜剧进行剖析和思考,反射于他素来爱好、即使从政也不愿放弃的诗歌创作中,也便无处不染上这种思维的印痕了。那就是——强烈的忧患意识,生活主人翁的责任心。  书名《豪华的忧虑》,显然是以诗
早逝的才子梁遇春,只有机会写出两本散文,其中之一便是《春醪集》。他在那里把人生看成“偷饮了春醪”醉中做出的好梦,颇为感叹地说:“再过几十年,当酒醒帘幕低垂,擦着惺忪睡眼时节,我的心境又会变成怎么样子,我想只有上帝知道罢。我现在是不想知道的。我面前还有大半杯未喝进去的春醪。”其时他寓居在上海真如,那是远离灯红酒绿的偏僻一隅,若说沉醉,也只有醉于文字。这种处境之可怜,才子是知道的:“只是说几句梦话”令
鲁迅曾说过:“在年轻时候,读了伟大的文学者的作品,虽然敬服那作者,然而总不能爱的,一共有两个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一个是陀斯妥耶夫斯基,还有一个,就是但丁。说是读《神曲·炼狱篇》时,见“有些鬼魂还在把很重的石头,推上峻峭的岩壁去。这是极吃力的工作,但一松手,可就立刻压烂了自己。不知怎地,自己也好像很是疲乏了。于是我就在这地方停住,没有能够走到天国去。”每当我捧起《神曲》,就想起鲁迅这番话
2011年末,当微博上各路神圣开始关注雾霾这个话题且聊得不亦乐乎之时,我老家所在的北方小城每天早上依然有无数人在寒冷的冬天坚持晨练。2012年初,当央视终于公开报道“未来北方地区雾霾严重”之时,我正在北方小城收拾行囊,准备南下回到那春暖花开的第二故乡。  至于雾霾这个问题,我一点儿也不在意,反正我就要回到南方去了,那个滨海城市天蓝蓝海灰灰,雾霾什么的,爱谁谁。  如果临行前的那个晚上我没有被家人生
喜马拉雅山脉顿成汪洋,里约热内卢基督像轰然倒塌,旧金山金门大桥顷刻断裂,人类在火山、地震和洪水中挣扎求生……这是2009年美国灾难片《2012》所描绘的世界末日景象。影片上映后,世界将在2012年走到尽头的说法甚嚣尘上。而各地发生的一系列极端天气和地质灾害,也加剧了不少人心中的“末日恐慌”: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