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青少年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他们中间有人时常表现出一种冷淡、深沉、怠惰、萎靡、不在乎、无所谓等冷漠情绪和消极态度。比如在生活中表现出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老师的苦心教导、父母的苦苦哀求无动于衷,已近乎于一种麻木的状态等等。
其实,青少年出现的这种冷漠心态是一种不良性格特征的体现。所谓冷漠,是指青少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对引起思想挫折的对象无法攻击,又无适当替代现象可借攻击时,则强压愤怒情绪,表现出一种表面的冷淡和失去喜怒哀乐的表情,同时表现出一种对事物无动于衷的态度。可见,冷漠就是青少年学生受挫直接反应的一种情境。他们在受挫后,虽然内心焦虑不安,却不关心也不寻找直面挫折的方法,而是麻木茫然地适应产生痛苦的情境。
冷漠心态意味着青少年性格的不健全,久而久之,发展下去会转化成他的性格特征,对他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害。这些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有漠视和冷淡态度,因而不能深入到学校集体生活中,不能和老师与同学及时沟通,他们似乎看不到真正的生活与真正的人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看不到挚友和知音。
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对什么都激不起热情和兴趣,对什么都冷漠的人,内心生活中就是暮气沉沉,死水一潭。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因为受到父母长辈的过渡溺爱,缺乏积极面对困难的决心。如果在受到一些挫折和打击后,也会像《红楼梦》中的李纨那样,一个“万念俱灰”、“心如死灰”,从而压抑热情和活泼的天性,对周围的一切采取漠然视之、麻木不仁的态度,那无疑是自己压抑自己,是一种可悲的自我摧残和自我埋葬。冷漠态度的最终结果,只能把青少年塑成玩世不恭、消极混世的自怜者。
造成青少年学生冷漠心态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理想和信念的丧失。应该说,大多数青少年跨入学校生活时,是充满热情,有所追求的。但是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各种各样的阴暗面,遇到一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这时候矛盾心理便会出现。有些学生会想,所谓“美好理想信念”原来不过如此,有的学生以为“我算看透了”,这样热情就会逐渐变成冷漠。因此,我们要告诉学生:社会、学校中存在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放弃理想和信念的理由,恰恰相反,正因为存在各种消极面才会需要大家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满腔热情地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努力。
克服青少年的冷漠心态,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古人云:“人应有自知之明”。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缺点。具有冷漠态度的青少年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常用别人的长处来比自己的短处,当然相形见绌了。因此,要教育学生不能因自己某方面的能力存在缺陷就怀疑自己的全面能力,不但要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也要看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这才是正确的与人比较。有一些事情别人能做到,自己经过努力也能够做到。
其次,要学会适当地表露自己的才能。这些冷漠心理的学生往往就比较自卑,不是说勤能补拙吗?知道了自己在某方面有缺陷,就不能背思想包袱,要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人的缺陷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只是我们不愿意改正而已。只要我们下定决心,讲究方法,因势利导,我们就可以把自己调整好。也就是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十足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很不显眼,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因为任何成功都会增强人的自信,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在小的成功之中。换而言之,要通过小的成功之中表现自己以确立自信心。
在教育工作中,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工作最大障碍就是他们对教师、对集体的疑惧和拒绝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出现,虽然也有他们的自身原因,但更多的的是这类学生对教师、对其他同学、对集体的疑惧和拒绝的心理,尤其是“落后生”的称呼,教师的批评、讥讽,同学的指责等,这一切只有、能强化冷漠学生的拒绝心理,增加教育工作的难度。所以,教师除了自己要有科学的教育态度外,还要引导其他学生确立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几乎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存在着一种“心理禁区”,具有冷漠心态的青少年学生,这种“心理禁区”更为明显。谁有意无意提及到它,都会引起强烈反应,从而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困难,甚至导致失败。“心理禁区”大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有生理的缺陷,如某些先天的残疾,以及由生理缺陷引起的与常人不同的生活习惯等。这本来已经给他们增加了心理负担,别人一提及,其自卑心理便会受到强烈的刺激和伤害。再就是心理状态,如受挫折,像一些小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因于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原来有毛病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敏感点就是怕别人瞧不起。还有家庭方面的因素,比如父母工作不体面,地位卑微,家庭住房简陋、寒酸等。都可能成为冷漠学生的敏感点。他们觉得这些因素使自己抬不起头来,比别人矮一截。当我们触及这些问题时,这些学生反应各不相同:有的是一触即发,有的是脸色陡变,有的则“阴云笼罩”,更有甚者会一时想不开,走上绝路。所以,我们要认真了解把握这些冷漠学生的“心理禁区”,并尽力不触及他们的禁区,而要多关心理解他们,要给他们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比如对冷漠学生的生理缺陷,某些学生习惯的怪癖,我们要给予学生同情和谅解,而不能有丝毫的嘲笑和轻视。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引导,如“家长工作不体面”,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实际上是无法选择的,学生大可不必为此背包袱。要教育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学会转移,丢开个人顾虑,少考虑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而更多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我们在思想教育中要努力展现冷漠学生的长处,让他们重温自己的业绩,平时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减少挫折,使他们在同学心目中和自我心目中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
青少年学生产生各种冷漠心态,都是他们受到心理挫折,在心理冲突不能正确解决的状况下造成的,这时,老师的任务就是以医生的责任感认真对待。首先,从稳定情绪入手,消除心理冲突。当他们处于心理冲突时,一定要讲究教育艺术,必须细致、谨慎、耐心,不要非理智的责怪他们,可采用迂回法、冷冻法,将学生的情绪逐渐平稳下来,使其内心冲突缓和下来,再做疏导工作,切忌急于求成。其次,从沟通思想入手,“心病还须‘心药’医”。我们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深入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所顾所虑、所喜所忧,想方设法使学生内心的怨闷得到诉说、疙瘩得到化解,使他们达到心理平衡,从而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我们还应该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他们造成良好的心理气氛,并辅导各种有意的活动,增强各自的心理活力,培养较强的自制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这样有利于冲淡各种苦闷,转移其情绪,排除各种干扰,达到矫正青少年学生冷漠的心理目的。
让我们用爱来关心这些冷漠的学生,用温暖激活他们冷漠的心灵。你会发现当你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时,你也会得到爱的回报和洗礼。
其实,青少年出现的这种冷漠心态是一种不良性格特征的体现。所谓冷漠,是指青少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对引起思想挫折的对象无法攻击,又无适当替代现象可借攻击时,则强压愤怒情绪,表现出一种表面的冷淡和失去喜怒哀乐的表情,同时表现出一种对事物无动于衷的态度。可见,冷漠就是青少年学生受挫直接反应的一种情境。他们在受挫后,虽然内心焦虑不安,却不关心也不寻找直面挫折的方法,而是麻木茫然地适应产生痛苦的情境。
冷漠心态意味着青少年性格的不健全,久而久之,发展下去会转化成他的性格特征,对他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害。这些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有漠视和冷淡态度,因而不能深入到学校集体生活中,不能和老师与同学及时沟通,他们似乎看不到真正的生活与真正的人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看不到挚友和知音。
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对什么都激不起热情和兴趣,对什么都冷漠的人,内心生活中就是暮气沉沉,死水一潭。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因为受到父母长辈的过渡溺爱,缺乏积极面对困难的决心。如果在受到一些挫折和打击后,也会像《红楼梦》中的李纨那样,一个“万念俱灰”、“心如死灰”,从而压抑热情和活泼的天性,对周围的一切采取漠然视之、麻木不仁的态度,那无疑是自己压抑自己,是一种可悲的自我摧残和自我埋葬。冷漠态度的最终结果,只能把青少年塑成玩世不恭、消极混世的自怜者。
造成青少年学生冷漠心态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理想和信念的丧失。应该说,大多数青少年跨入学校生活时,是充满热情,有所追求的。但是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各种各样的阴暗面,遇到一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这时候矛盾心理便会出现。有些学生会想,所谓“美好理想信念”原来不过如此,有的学生以为“我算看透了”,这样热情就会逐渐变成冷漠。因此,我们要告诉学生:社会、学校中存在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放弃理想和信念的理由,恰恰相反,正因为存在各种消极面才会需要大家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满腔热情地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努力。
克服青少年的冷漠心态,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古人云:“人应有自知之明”。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缺点。具有冷漠态度的青少年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常用别人的长处来比自己的短处,当然相形见绌了。因此,要教育学生不能因自己某方面的能力存在缺陷就怀疑自己的全面能力,不但要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也要看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这才是正确的与人比较。有一些事情别人能做到,自己经过努力也能够做到。
其次,要学会适当地表露自己的才能。这些冷漠心理的学生往往就比较自卑,不是说勤能补拙吗?知道了自己在某方面有缺陷,就不能背思想包袱,要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人的缺陷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只是我们不愿意改正而已。只要我们下定决心,讲究方法,因势利导,我们就可以把自己调整好。也就是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十足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很不显眼,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因为任何成功都会增强人的自信,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在小的成功之中。换而言之,要通过小的成功之中表现自己以确立自信心。
在教育工作中,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工作最大障碍就是他们对教师、对集体的疑惧和拒绝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出现,虽然也有他们的自身原因,但更多的的是这类学生对教师、对其他同学、对集体的疑惧和拒绝的心理,尤其是“落后生”的称呼,教师的批评、讥讽,同学的指责等,这一切只有、能强化冷漠学生的拒绝心理,增加教育工作的难度。所以,教师除了自己要有科学的教育态度外,还要引导其他学生确立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几乎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存在着一种“心理禁区”,具有冷漠心态的青少年学生,这种“心理禁区”更为明显。谁有意无意提及到它,都会引起强烈反应,从而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困难,甚至导致失败。“心理禁区”大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有生理的缺陷,如某些先天的残疾,以及由生理缺陷引起的与常人不同的生活习惯等。这本来已经给他们增加了心理负担,别人一提及,其自卑心理便会受到强烈的刺激和伤害。再就是心理状态,如受挫折,像一些小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因于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原来有毛病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敏感点就是怕别人瞧不起。还有家庭方面的因素,比如父母工作不体面,地位卑微,家庭住房简陋、寒酸等。都可能成为冷漠学生的敏感点。他们觉得这些因素使自己抬不起头来,比别人矮一截。当我们触及这些问题时,这些学生反应各不相同:有的是一触即发,有的是脸色陡变,有的则“阴云笼罩”,更有甚者会一时想不开,走上绝路。所以,我们要认真了解把握这些冷漠学生的“心理禁区”,并尽力不触及他们的禁区,而要多关心理解他们,要给他们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比如对冷漠学生的生理缺陷,某些学生习惯的怪癖,我们要给予学生同情和谅解,而不能有丝毫的嘲笑和轻视。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引导,如“家长工作不体面”,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实际上是无法选择的,学生大可不必为此背包袱。要教育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学会转移,丢开个人顾虑,少考虑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而更多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我们在思想教育中要努力展现冷漠学生的长处,让他们重温自己的业绩,平时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减少挫折,使他们在同学心目中和自我心目中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
青少年学生产生各种冷漠心态,都是他们受到心理挫折,在心理冲突不能正确解决的状况下造成的,这时,老师的任务就是以医生的责任感认真对待。首先,从稳定情绪入手,消除心理冲突。当他们处于心理冲突时,一定要讲究教育艺术,必须细致、谨慎、耐心,不要非理智的责怪他们,可采用迂回法、冷冻法,将学生的情绪逐渐平稳下来,使其内心冲突缓和下来,再做疏导工作,切忌急于求成。其次,从沟通思想入手,“心病还须‘心药’医”。我们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深入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所顾所虑、所喜所忧,想方设法使学生内心的怨闷得到诉说、疙瘩得到化解,使他们达到心理平衡,从而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我们还应该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他们造成良好的心理气氛,并辅导各种有意的活动,增强各自的心理活力,培养较强的自制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这样有利于冲淡各种苦闷,转移其情绪,排除各种干扰,达到矫正青少年学生冷漠的心理目的。
让我们用爱来关心这些冷漠的学生,用温暖激活他们冷漠的心灵。你会发现当你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时,你也会得到爱的回报和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