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说素质教育的提出已经十多年了,但在此很有必要重温一下它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因为在这么多年的大讨论之中仍然还存在着背景不清、笼统谈论,思维偏差、认识片面,心态失衡、行为摇摆的表现,总之是缺少理性思考与合理批判和高处着眼与低处入手;加之随着素质教育地全面推进,国家教育部又提出了“创新教育”这一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命题,这就更有必要对创新教育的含义与特质、内容与价值有所了解,并通过学习、实践,掌握其实施策略。
所谓素质,有一种说法比较贴切:素质即是“人们忘光了经过探究性学习所获取的知识而剩下的那些东西”,如思维的方法、办事的程序、处世的态度、动手的能力等。那么,教会人们怎样思考问题、怎样学习工作、怎样生活创造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全民性)、全面发展(协调性)、主动发展(生动性)”的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基础性教育。它的根本立足点是“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基本内涵是“两个全面”(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工作重点是一个“创新精神”和一种“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是将创造学原理应用于教育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问题的素质奠基教育。其包括教育思想与行为、教学内容与方法、督导激励与评价等教育体系的全面革新。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与突破口,是为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而提出的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教育。它不仅是教育内容的增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而且是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既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建设培养接班人,又为全民族的开拓创新造就后备军——培养创新型人才);它不仅在操作层面上有所新发展(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由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三小”到发明创造、科学研究、科幻绘画、科技活动“四项”;由宏观教育改革到微观各科教学创新),而且提出要重点突出改革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它与素质教育是一种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素质教育是骨架、是躯体;创新教育是灵魂、是核心。
那么,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这场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将如何去创编、去导演呢?
对于我们学校来说,一是做到“三课同步,整体构思”。即教学课、活动课、隐形课同时展开,系统安排,以形成人人讲创新、个个学创造的新的教育氛围,并以此创新教育的学校小环境去影响家庭、社区创造革新的大环境。二是创设“隐形课堂,营造环境”。也就是充分利用校园里的标志雕塑、娱乐设施、植物修葺等创意造型和永久性的标语标牌、周期性的宣传橱窗,以及各种展览、板报等等,有意营造一种创新的环境,以诱发师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每个教师来说,一是坚持“课堂中心,夯实基础”。就是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把创新要求作为各科教学的目标之一,通过教师创造性的设计和创造性地施教,使全体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的基础上,能够建立起创新的意识、形成创新的志趣、培养创新的精神。二是搞好“活动训练,课外延伸”。即利用活动课时间和课外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的技能等专题创造教育,使课内所学到的文化科学知识在活动课里得到灵活应用,使学生将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在活动课中加以合理交汇、产生新的信息,并使之向课外延伸。
从上所知,指导广大青少年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全国青少年常规性、示范性的科教活动组织好。据悉,全国中小学校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并取得卓有成效的典型不少,如上海(向明中学)、湖北(各地学校)、湖南(长沙九中、株洲二中)、广东(深圳华茂实验学校)等到处都有。
我们希望通过国家《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逐步解决好创新教育之中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评价制度、环境设施、师资培训、工作机制等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尽早看到祖国教育的新春天。
所谓素质,有一种说法比较贴切:素质即是“人们忘光了经过探究性学习所获取的知识而剩下的那些东西”,如思维的方法、办事的程序、处世的态度、动手的能力等。那么,教会人们怎样思考问题、怎样学习工作、怎样生活创造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全民性)、全面发展(协调性)、主动发展(生动性)”的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基础性教育。它的根本立足点是“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基本内涵是“两个全面”(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工作重点是一个“创新精神”和一种“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是将创造学原理应用于教育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问题的素质奠基教育。其包括教育思想与行为、教学内容与方法、督导激励与评价等教育体系的全面革新。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与突破口,是为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而提出的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教育。它不仅是教育内容的增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而且是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既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建设培养接班人,又为全民族的开拓创新造就后备军——培养创新型人才);它不仅在操作层面上有所新发展(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由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三小”到发明创造、科学研究、科幻绘画、科技活动“四项”;由宏观教育改革到微观各科教学创新),而且提出要重点突出改革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它与素质教育是一种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素质教育是骨架、是躯体;创新教育是灵魂、是核心。
那么,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这场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将如何去创编、去导演呢?
对于我们学校来说,一是做到“三课同步,整体构思”。即教学课、活动课、隐形课同时展开,系统安排,以形成人人讲创新、个个学创造的新的教育氛围,并以此创新教育的学校小环境去影响家庭、社区创造革新的大环境。二是创设“隐形课堂,营造环境”。也就是充分利用校园里的标志雕塑、娱乐设施、植物修葺等创意造型和永久性的标语标牌、周期性的宣传橱窗,以及各种展览、板报等等,有意营造一种创新的环境,以诱发师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每个教师来说,一是坚持“课堂中心,夯实基础”。就是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把创新要求作为各科教学的目标之一,通过教师创造性的设计和创造性地施教,使全体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的基础上,能够建立起创新的意识、形成创新的志趣、培养创新的精神。二是搞好“活动训练,课外延伸”。即利用活动课时间和课外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的技能等专题创造教育,使课内所学到的文化科学知识在活动课里得到灵活应用,使学生将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在活动课中加以合理交汇、产生新的信息,并使之向课外延伸。
从上所知,指导广大青少年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全国青少年常规性、示范性的科教活动组织好。据悉,全国中小学校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并取得卓有成效的典型不少,如上海(向明中学)、湖北(各地学校)、湖南(长沙九中、株洲二中)、广东(深圳华茂实验学校)等到处都有。
我们希望通过国家《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逐步解决好创新教育之中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评价制度、环境设施、师资培训、工作机制等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尽早看到祖国教育的新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