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则言不顺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期任为新、柯晓林两位老师的文章是对2008年第5期《重读经典——关于经典阅读的对话》一文的讨论。
  
  《语文建设》2008年第5期中的《重读经典——关于经典阅读的对话》是篇好文章,它通过袁湛江、邓彤、桂维诚等老师的对话,讨论了教师阅读经典的意义和方法的问题。几位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案例信手拈来,文章充满感性。但窃以为,他们在概念的界定、经典阅读的意义和方法指导等方面的论述值得商榷。
  关于什么是经典,袁老师有一段话:“经典,一定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可以跨越民族和文化领域的作品。丰富的内涵以及作家的模糊处理赋予其‘说不尽’的主题……”这里更多地指向经典的特征和能动性,不像是定义。笔者看到另一种定义为“一定的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书籍”,此与袁老师的话大相径庭,但也并非一无是处。《现代汉语词典》较早的版本关于“经典”条有三个义项:一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三是指著作具有权威性的,如“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经典作家”等。到了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又新增一款:事物具有典型性而影响较大的:~影片。其中第二条可不提,第一条侧重古典,但第三以及新增条则是远远超出古典的。
  笔者以为,有三个问题必须梳理清楚:一是经典不必是“古典”。桂老师说:“重读经典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一方面是个体通过文化进行群体认同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文化借助个体得以实现、延续甚至进一步深化其自身的契机”,这话给人的感觉,谈的就是古典。从文中所举例子如《论语》《红楼梦》等来看也确实如此。其实经典完全可以是当代的,但把经典误解成古典的还并非个例,语文新课标中的阅读推荐书目,20世纪前的“古董”占大部分,而像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普鲁斯特的《喧哗与骚动》、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克林格的《麦田守望者》等具有现代气息的作品,尽管可读性、思想性俱佳,但都进不了编者的“法眼”,其潜在的观念便是经典即古典。
  第二,经典不一定是“中国的经典”“本民族的经典”,经典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完全可以是域外的,阅读的意义也远远超出“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现代人都讲和国际接轨,青少年更应有开阔的视野,倘若以这几位的观点来按图索骥,其谬大矣。
  第三,经典不一定是文学的,《重读经典》中几位老师的论述及所举例子,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中小学课本中有许多经典,例如《景泰蓝的制作》等就是非文学作品。课外的更是不胜枚举,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艺术、历史学、地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理论都有经典,《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语言学、语源学方面的绝对经典,但它并非文学作品。《万物简史》是这几年出版的一部科普读物,只要是读过的,无不认为它是经典,相对一些所谓的文学经典来说,它于当代青少年更有意义,而实际上它也一直为中小学生所喜欢。
  关于什么是经典,几位国外学者的观点对我们或有启发意义:一是艾略特,他在《什么是经典作品》一文中说,经典最重要的标志是成熟;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和语言成熟的时候,它也必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二是阿德勒博士,他提出过“名著(经典)的六项指标”,简而言之为:耐读,长盛不衰,探讨人类的普遍性的、长期未解决的问题,永远有现实意义,影响力大(不断有人研究它)等。第三位是伊塔洛·卡尔维诺,他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列了经典作品的14个特征:值得反复阅读、蕴涵宝贵经验、内涵极其丰富、有特殊影响、经得起推敲,等等,这些界定看起来更合适。
  名不正则言不顺,因为对经典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清,所以各位老师在论述阅读经典的意义和方法时多有偏颇。桂维诚老师说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一个人能够与商业社会保持一定距离而不致完全陷入其中的基本保证”。首先商业社会不能被冠以贬义色彩,此处用“低俗文化”或许更妥。其次,商业社会中也有很多经典,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就是例子,200多年了,成千上万的人仍然在“重读”。
  各位老师认为对经典要“多元阅读”,不但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还要“一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实际上这也不能一味渲染,不然容易造成脱离语境的“乱读”(对中小学生更是如此),更重要的是,有许多经典是不必也不能多元阅读的。一般地说,感性的、文学性的作品可以,用俄国语言学家波捷勃尼亚的话说是“诗性语言”应多元阅读,因为易产生“审美效果”,但理性文字则不然,它并非如袁老师说的“作家的模糊处理赋予其‘说不尽’的主题……”中小学有不少课文来自《史记》《汉书》等,这些作品从严格意义上说属史学范畴(历史学界就把《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叫做前四史),不适合多元阅读,而应该多用“征”的方式——多了解和采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他们离作品的时代更近,更有发言权。比如《四书》,因为佶屈聱牙,现代人无论怎样重读,仍然如坠云雾,但如果通过读朱熹的注疏,《四书》的精髓就比较容易了解。
  笔者以上观点与袁湛江等老师的不尽相同,但他们提倡的多读经典本人则举双手赞成。在实用主义旗帜高高飘扬的今天,经典作品有如一道精神屏障,使我们与庸俗文化、快餐文艺保持适当的距离。阅读经典,有利于我们守住作为个体的精神世界之独特性与丰富性,有利于青少年增长心智,更深刻地了解人类生生不息的真理。
其他文献
最近,“国家破产”这个短语频频见诸报章。国內多家报纸纷纷报道全球金融危机已把多个国家拖入“国家破产”的边缘。这次金融海啸席卷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已经濒临“国家破产”的绝境。请看相关报道:  (1)冰岛金融业在这次全球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加之这一狭小岛国的金融业近些年发展过快、过大,导致冰岛面临“国家破产”危险。(《广州日报》2008年10月14日)  (2)最为离奇的是有一些国家一
●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博尔赫斯  ●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步入经典,首先自己要阅读经典,要与学生努力形成“共生”效应。其次,教师还要重读,反复读,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读懂,才能在教师的重读与学生的初读之间找到切入点,从而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提升精神境界。  本期我们编发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袁湛江、邓彤、桂维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已入选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叠音词语的使用是此文的一大特色,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形式多样。文章通过对叠音词语的灵活运用,营造出凄楚的意境,抒写出思乡之愁、现代文明之忧及青春逝去之怅惘……可谓叠音交响,情思绵长。本文试对文中叠音词语的使用情况加以考察,一方面揭示汉语叠音词形式丰富的特点,另一方面展示余光中先生散文的语言魅力。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之一是
“小姚、张芳两人正在屋里说话,突然李菲破门而入。”问:门到底破了没有?  上述文字摘自网络上一则标题为“让外国人目瞪口呆的汉语考试题”的短文。看后觉得挺有意思,外国人是否目瞪口呆暂且不管。门到底破了没有——咱们中国人能说得清吗?查阅《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商务印书馆第5版),它对“破门”的解释为:“动通过砸或撞等把门打开。”却没有具体说门是否破了。于是随机拿到自己所教班级去测试,105名学生(
教科书中的插图是指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对他们理解和把握相关内容起着重要作用。中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期,插图在其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关于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研究主要针对小学低年级,没有特别关注小学中年级。基于此,笔者试图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
2007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命题遵循考试大纲的原则,在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设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翻译和断句,分别测试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多种能力。    一、命题选材与设题分析    18套试题文言文阅读选材丰富,内容多样。各卷在选材上都遵循了一条潜规则,就是避熟就生。选择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而数学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否落实,思维能力能否得到提升,关键在于课堂教学。  基于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益智课堂与思考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
“问题教学”是由某本原性数学问题所引发的探究、建模,直至达成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应对未知挑战的能力。  一、从随意的提问到本原性问题凝练——真问题  本原性数学问题的凝练,要考虑数学作为一种活动,其内在的联系、思想方法等本质特征;更要考虑对学生而言,什么是某个数学问题最为本质的要素。本原性数学问题的凝练重在关注问题的“质”,即在数学教学中把某个数学问题的“根源”
最近读到一本好书——《教师培训:理性与实践的核心关注》,它是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教授用自己的心血写就的专著。我花了一周时间连续读完,觉得非常过瘾。掩卷而思,我深为汤教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所感动。我认为该书既可当理论书籍阅读,也可当工具图书使用,还可当写作范本学习借鉴。  一、专业提升之书  该书介绍了“教师培训”这一新兴专业的理论与实务,具有专业的前瞻性和理论的原创性。  1.
一、文本探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贯彻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一个问题。文化熏陶课就是要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胡同文化》的教学设计基本上围绕人文熏陶的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在设计中时时处处贯彻人文教育,注重人文思想的熏陶,整堂课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反复诵读,切身体验,很快融入文本,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    二、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