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问题教学”是由某本原性数学问题所引发的探究、建模,直至达成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应对未知挑战的能力。 一、从随意的提问到本原性问题凝练——真问题 本原性数学问题的凝练,要考虑数学作为一种活动,其内在的联系、思想方法等本质特征;更要考虑对学生而言,什么是某个数学问题最为本质的要素。本原性数学问题的凝练重在关注问题的“质”,即在数学教学中把某个数学问题的“根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教学”是由某本原性数学问题所引发的探究、建模,直至达成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应对未知挑战的能力。
一、从随意的提问到本原性问题凝练——真问题
本原性数学问题的凝练,要考虑数学作为一种活动,其内在的联系、思想方法等本质特征;更要考虑对学生而言,什么是某个数学问题最为本质的要素。本原性数学问题的凝练重在关注问题的“质”,即在数学教学中把某个数学问题的“根源”或“基本构成”作为思考的第一问题。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开课后的第一个5分钟是激活学生大脑的最佳时段,问题引发能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一节课的本原性问题凝练,可以从知识体系、思想方法与核心概念入手。下面以“分数的基本性质”的问题引发为例进行说明。
师:你能说出下面各题中横线上应该填哪些数字吗?说说你这样填的理由。
1÷2=(1×4)÷(2×
其他文献
编者按:本刊开展的“语文新课程下一步该如何走”的讨论,得到关心新课程改革的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温儒敏、方智范、王尚文、李海林、曾祥芹、甘其勋等专家学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此同时,我们还收到大量的来稿,对新课程下一步的进展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其中谈问题的多,谈解决问题办法的少。本期编发的一组文章虽也涉及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但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我们希望顺着这
2009年全国卷I高考作文题延续了三年来新材料作文(或日命意作文)的命题思路,一则保持了作文形式的稳定性,二则在稳定中有所变化。与2008年相比,变化有二:第一个变化是材料性质的变化,即由2008年关于地震的现实类材料变化为寓言类材料,这种变化对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2006年第一次出现命意作文时给的材料就是关于“老鹰、乌鸦抓羊”的寓言故事;再有,平时的模拟考试“寓言类材料”所见甚多,所以,就题目
家校合作领域的理论建设对于家校合作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方向性意义。家庭与学校应该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合作?家校合作的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家校合作的内容应该如何确定?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陈建翔教授。 :近来,各地的家校合作开展得风生水起。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家校合作?什么是家校合作发展的方向?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是否应该通过重新认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的本质特征得到答案? :我先来说说学校教育与家庭
最近,“国家破产”这个短语频频见诸报章。国內多家报纸纷纷报道全球金融危机已把多个国家拖入“国家破产”的边缘。这次金融海啸席卷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已经濒临“国家破产”的绝境。请看相关报道: (1)冰岛金融业在这次全球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加之这一狭小岛国的金融业近些年发展过快、过大,导致冰岛面临“国家破产”危险。(《广州日报》2008年10月14日) (2)最为离奇的是有一些国家一
●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博尔赫斯 ●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步入经典,首先自己要阅读经典,要与学生努力形成“共生”效应。其次,教师还要重读,反复读,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读懂,才能在教师的重读与学生的初读之间找到切入点,从而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提升精神境界。 本期我们编发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袁湛江、邓彤、桂维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已入选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叠音词语的使用是此文的一大特色,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形式多样。文章通过对叠音词语的灵活运用,营造出凄楚的意境,抒写出思乡之愁、现代文明之忧及青春逝去之怅惘……可谓叠音交响,情思绵长。本文试对文中叠音词语的使用情况加以考察,一方面揭示汉语叠音词形式丰富的特点,另一方面展示余光中先生散文的语言魅力。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之一是
“小姚、张芳两人正在屋里说话,突然李菲破门而入。”问:门到底破了没有? 上述文字摘自网络上一则标题为“让外国人目瞪口呆的汉语考试题”的短文。看后觉得挺有意思,外国人是否目瞪口呆暂且不管。门到底破了没有——咱们中国人能说得清吗?查阅《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商务印书馆第5版),它对“破门”的解释为:“动通过砸或撞等把门打开。”却没有具体说门是否破了。于是随机拿到自己所教班级去测试,105名学生(
教科书中的插图是指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对他们理解和把握相关内容起着重要作用。中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期,插图在其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关于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研究主要针对小学低年级,没有特别关注小学中年级。基于此,笔者试图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
2007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命题遵循考试大纲的原则,在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设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翻译和断句,分别测试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多种能力。 一、命题选材与设题分析 18套试题文言文阅读选材丰富,内容多样。各卷在选材上都遵循了一条潜规则,就是避熟就生。选择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而数学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否落实,思维能力能否得到提升,关键在于课堂教学。 基于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益智课堂与思考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