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和语文手拉手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i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开学,我都喜欢将学生所有的教材拿过来研读一下,希望在课堂上能将其他学科的内容与音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借助其他学科(尤其是语文)的力量,缩短孩子的现实生活与音乐世界之间的距离,做到新课程所倡导的综合;另一方面,能够使孩子从不同的艺术角度感悟相同题材的教学内容。这样的结合给孩子带来的体验会更深刻,震撼会更强烈。在五年级的语文书上,有一篇与音乐密切相关的课文《二泉映月》。看到这篇文章。作为音乐教师的我很开心,筹划着要给孩子们补上一堂音乐欣赏课。
  通过了解。我知道很多音乐教师上过这节课,但是由于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与孩子相隔太远,孩子很难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更不用说走进音乐家的心灵和他一起叹息倾诉了。因此,在音乐课上孩子的语言显得单薄空洞,用来表述自己感受的永远是那几个简单的词。很多语文老师对这篇课文情有独钟,在语文课上多次播放乐曲,用音乐渲染,令听者感动不已。但在课后,和学生交流。他们觉得音乐很美却听不懂。
  在孩子的期待中,我开始着手准备。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优质的音像资料会让欣赏者如痴如醉,全身心沉浸其中。我开始了找寻教学资料的过程,从网络上、从朋友处、从书店里搜集了不同版本的《二泉映月》,甚至还有阿炳的原版录音(阿炳是我国唯一留下录音作品的民间艺人)。各种版本的音乐给我带来的听觉体验是不一样的。每听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听的时候。我在认真思考:第一,这是一首器乐独奏曲,演奏时间较长,属于高中教材。让五年级的孩子来听,偏深偏难,我如何在一堂课时间里让学生愿意听。听“懂”它?第二。既然要让音乐和语文手拉手。那么音乐和语文该如何配合?语文先上还是音乐先上?抑或两者同时登场?很长时间,我和语文老师都在协商、权衡,发现每种方案都有利弊。最后。我们从“语言的尽头是音乐”这句话中决定语文先音乐后,但要做到课文和音乐有机结合,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感受。
  
  一、从语文中走进音乐世界,初步感受音乐内容
  
  按照一般教学规律。欣赏这样的作品开始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的心贴近那个年代,为后面更好地体验作品作铺垫。但是,语文老师已经花了两课时的时间和孩子充满激情地品读了课文,看得出,孩子和老师都很激动,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情的共鸣和心的激荡,他们对音乐的期待更迫切,铺垫显得多余了。
  于是,我直接进入主题:
  同学们,刚才在语文课上学了一篇课文《二泉映月》。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从文学的角度了解了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那么,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每个孩子都有话说,感受也不一样,他们除了用书中的文字表述自己的感受之外。也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孩子们说得很好,但我知道这些感受大多还是来自课文,确切地说,是作家的感受而不是他们自己的。
  我安排了两次不同的欣赏:先播放了一段阿炳自己拉的原版录音,它和其他几首乐曲成为阿炳仅存于世的绝响。音乐是用钢丝录音机录制的,因为身体的缘故,阿炳多年不演奏乐器了,手头也没有乐器,是同去采风的音乐家从乐器店买来琵琶、二胡,阿炳练习了3天后才录下来的。可能是音乐中夹杂着钢丝弦转动的“嘶嘶”声给了孩子历史久远的感觉,他们在不很清晰的音乐中努力勾勒阿炳的形象:脸上的那副墨镜、头上的那顶礼帽、身上破旧的长衫、背上的琵琶和腰间的二胡。他们也在想象阿炳演奏乐曲时的情景:阿炳坐在二泉边用二胡低诉自己的凄苦,石板路上踯躅而行的孤独身影。阿炳沿街卖艺受尽欺凌……这些都成了无锡城里永远的风景。
  我又请学生欣赏了电影《二泉映月》的片断,电影真实再现了阿炳在二泉边创作演奏的情景:他独坐泉边,无神的眼眸里透着淡淡的忧伤与渴望。没有人在意他,没有人了解他,只有身边的二胡伴着他。清冷月辉下,阿炳轻提琴弓。凝神屏气一曲发自肺腑、震撼心灵的旋律,随着手指的颤动倾泻而出。
  师:仔细观察电影中的阿炳是如何演奏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阿炳的眼睛里充满了悲伤。
  生:他的眼睛很迷茫。
  生:很无奈。
  生:悲愤。
  生:他的手在不停地颤抖。
  生:他的手在颤抖,说明他的心也在颤抖。
  
  二、在音乐中感悟文学语言的精妙,升华对作品的理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只有通过多次的聆听、感受、对比才能了解音乐的语言,感悟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在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后,我安排了演唱活动。
  师:请同学们跟琴用“鸣”来哼唱。(唱完后问)你觉得这段音乐表达了阿炳的什么情绪呢?
  生:起伏的旋律就像阿炳的心情一样。
  生:悲愤交加的情绪。
  生:忧伤的情绪。
  师:这段旋律虽然只有短短的3句,但是,每句都很长。用课文中的词来说,就是——
  生:委婉连绵。
  生:他的手指在琴上不停滑动着……
  生: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生:缓缓流淌。
  在音乐课上,虽说音乐的元素有专门的术语来表达,虽说音乐课就应该以音乐来感动人,但是,我们仍然感到师生文学语言的“匮乏”让音乐课显得苍白,学生找不到恰当的话语来表述自己的感受。教师也少有精当优美的语言将孩子的“心”牢牢抓在音乐里。在学习课文后再听《二泉映月》,学生渐渐地从音乐的角度理解了文中的词义,并且恰当地运用出来了,这是一种立体感受。一种综合感悟。
  优美的课文是作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创作的。不是孩子对音乐的感悟。有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归根到底还要通过对音乐语言的“解读”,加上自己的想象。
  师:现在跟着黄老师唱谱,请你特别注意前一句的句尾和后一句的句头所用的音符有什么特点。
  生:相同的。
  师:这是民间音乐中常用的手法,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鱼咬尾”。但是阿炳演奏的“鱼咬尾”和别人不一样。再听一听,用手势将变化表现出来。
  生:音区发生了变化。
  师:这种变化表达了什么?
  生:阿炳的心情在变化。
  生:内心不平静。
  师:请欣赏青年二胡演奏家宋飞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二泉映月》的录像,仔细听听音乐的变化。看看她是如何用二胡来表现的。
  生:她的左手在琴杆上上下滑动。手向上滑动。音乐就变低了;向下滑动,音就变高了。
  师:音乐在高低音区不停变化。
  生:她的右手在不停地抖动,我的心也跟着在颤抖。
  师:你的感受太棒了。这是二胡中的颤弓,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师:我们班也有个二胡演奏家,请她用连弓拉一拉。再用颤弓拉一拉,让大家近距离学一学。
  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慢慢理解了很多的音乐语言,如“鱼咬尾”、音区变化、连弓、颤弓、变奏等,他们细细体会着,不拘泥于课文,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渐渐地,他们理解了阿炳深沉的叹息,理解了阿炳伤心的哭泣,理解了阿炳激愤的倾诉,也理解了阿炳倔强的呐喊。在完整欣赏乐曲之后,当最后一个弦音在空灵和不忍中飘走的时候,孩子们深深地叹了口气。当他们带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时,很多听课的老师说,他们的后背在冒凉气。
  
  三、音乐和语文手拉手,让《二泉映月》成为孩子心中永恒的弦歌
  
  《二泉映月》听完了,能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来吗?留下多少呢?在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孩子演唱词作家王健根据《二泉映月》的旋律创作的歌词。
  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
  淡淡的月光,
  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摇摇出巷口,
  弯转又上小桥头……
  歌词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了歌词的填唱,孩子感受到的音乐形象更加鲜活和生动。当老师用如泣如诉的歌声演唱时,孩子被深深感染,进而迫不及待地加入——他们通过细细品读歌词,感悟阿炳的形象,“人影瘦”、“步履摇摇”让孩子更加真切地“看见”一个孤单、孱弱、饥寒交迫的阿炳。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短短几句歌词,让孩子越过了千山万水,越过了了漫漫时光,更加真切地体会到阿炳万千的思绪、永恒的情感。
  用声乐的形式将一首器乐作品演唱出来,对于孩子来讲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如果不让孩子亲身参与演唱。他们的感受就不会那么强烈。在这里,教师让学生欣赏自己如泣如诉的演唱。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用“U”加入伴唱。然后,再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变化创造性地改变伴唱内容,如柔和处哼“M”,在激动处变成“啊”,中间还可适当留白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变化,学生记住了乐曲的主题,更深刻地理解了乐曲的内涵。一把流泪的二胡。一支悲凉的曲调,它泪湿了孩子的眼睛,撼动了孩子的心灵。
  最后老师将阿炳和贝多芬作比较。创造性地运用了爱因斯坦的名言,升华了感受——爱因斯坦说,死亡意味着什么?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我们可以说,死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再也听不到阿炳的音乐了。
  当教师的结束语说完,很多孩子的眼睛湿润了。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苏派”教学以其独特的地域风格在全国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始终走在前列。自觉地发现、提升“苏派”内涵,并将其运用于课堂,就是发现自己,课堂教学将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本文整合部分苏派代表性人物的教学主张,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将走向言语运用、文化创生、自主建构、整合与发展。  【关键词】苏派教学 课堂转型 教学策略 发展愿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着“人”和“课程”,教育改革的脚步
【内容摘要】数学思维是科学认知的基本方式。科学教学离不开数学,科学探究更需要数学思维的植入和参与。因此,本文即以数学解释、数学筛选、数学测量和数学迁移等四个方面为切入点,走进数学视界,尝试数学思维在科学教学中的创生性实践,以丰富科学认知的内涵和素养。  【关键词】数学思维 科学教学 创生性实践    如何挖掘科学背后的数学,如何将数学思维创造性地应用于科学教学,这是当前科学教学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命
【关键词】翻转课堂;读写结合;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1-0056-02  时下,我国不少学校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纷纷开展了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具体模式虽略有不同,但都凸显了两个“翻转”:翻转了教学的时空,学生课前在家自由支配时间,观看阅读指导性微视频,提前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文本内容;翻转了课内的“教”和“学”,以“学
教育风格就是指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稳定且明显的行为倾向。莱文(Kurt Tsadek Lewin)曾经把教育风格划分为权威的、民主的和放任的3种。阿德勒更是把教育风格划分为11种1。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以及其他对教育风格的研究中,大多推崇民主的教育风格,而相对贬低权威的教育风格。   对于民主的教育风格的这种崇奉,肇始于18世纪卢梭自由人的现代教育理想:教育既不是培养任性的暴君,也不是
一、润心,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取向  品社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强调“自主性”“体验性”“开放性”的特点,对学生的教育更注重“过程性”、“生成性”。这样,教育的内容、形式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内心的道德需求,教育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1.研究性学习活动,蕴育内心的道德需求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之一是基于问题来展开,且是学生自己生活实践中的问题,敢于对小学品德课教材内容提出疑虑,敢于对道德
十岁,是成长的一个转折点,是人生的里程碑。十岁,意味着长大,意味着一份责任。十岁集体生日会,是对学生入学三年来成长历程的一次回顾,也是对未来三年的展望和憧憬。我们学校(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三年级通过“做阳光少年,为成长喝彩”生日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长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感受父母长辈养育的恩情,在生日文化的引领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一、“护蛋行动”明责任  每个学生带一只
“从小我就向往当一名邻里乡间人人敬重的老师。”  “我当老师,是因为我喜欢当老师,当老师是一辈子的事。当一个好老师是人生最大的满足。”……  向往,喜欢,因而拥有了梦想。就如一句歌词所写:“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无论是身为教师,还是作为校长,薛法根都以一颗平凡、真挚的心,守望自己的教育梦想,守望着内心深处的教育情怀,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创造了属
步入江苏省句容市实验小学,无论是校园内优美的自然景色还是内涵深远的人文景观,都让人感受到内里透射出的一种浓郁的、底蕴丰厚的校园文化魅力。   背倚茅山福地,俯临秦淮之源,坐拥奇峰异壑,胸怀善水文山,造就了句容这座江南小城人民温和可近的性情。“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从《老子》的篇章中,从传统文化里,从山水的灵秀中,句容实小人寻找到了教育生命的精神支点。  领受着佛道两教文化
在人一生的上学成长阶段,班主任的作用至关重要。  记得看过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个在音乐上失意的老师和一群在人生路上迷茫的学生从“冬天”走向“春天”的故事。其中有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镜头。影片开头,随着马修老师的视角,我们走近这所学校,高大的院墙、冰冷的铁锁,阴冷而压抑的氛围……马修第一次进教室,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个不安分的狮子,有的在咆哮,有的在打闹,有的则慵懒地睡觉,一不留神,
教育流派首先必须有自己独树一帜而且比较完整或系统的教育主张,其次,在这种教育主张的引领或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聚集着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或有组织或心有灵犀、遥相呼应地诠释相似的教育理念。彰显相近的教育风格,形成相容的教育共同体。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教育流派总有它的核心人物,也即用“伟大心灵”(施特劳斯语,见《什么是自由教育》)书写教育传奇的教育家。李吉林就是这样的教育家,情境教育是她用毕生心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