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在本文中从三大方面列举了5个教学实例,意在论述学生自主画图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 学生 自主画图 应用
图是生物教学的第二语言。图不仅可以丰富语言文字所不能表现的信息量,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利于学生构建生物知识框架,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生物教学中“图”的来源渠道众多,教材插图、挂图、多媒体图、教师板图等,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详实的素材。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一方面,现成的图多是针对重点的主干知识展开,对于那些非重点的,仍然可能影响学生顺利构造生物知识框架的难点部分可能会有所忽视。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对生物学知识有不同的认识,当语言无法很好表达其观点时,图形可能会是个好帮手。但是,并非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能找到相应的图形来匹配。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是否有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画图的意识,充分发挥图作为第二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为生物教学服务?笔者从三大方面列举了5个教学实例(均为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意在论述学生自主画图在生物学教学中的意义,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更多收获!
1.利用自主画图,理清生物结构特点
培养学生形成一些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利用基本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于学生把握生物学的“灵魂”很重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任何功能都应该由一定的结构来承担,而一定的结构必然赋予了它一定的功能。因此,掌握一定的结构是理解某个功能的基础。但生物学教材中有些“结构”可能是不够形象的,于初中学生而言,就略显复杂了,如何把抽象的“结构”彻底具体化,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将抽象的“结构”画于纸上,该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了。
例一:七下第八章“小肠的结构特点”部分是一个典型的“掌握结构,有助于理解功能”的例子。有关小肠结构的认识,教师可借助PPT等依次向学生展示小肠内表面的皱襞、绒毛、微绒毛、绒毛内毛细血管等结构,边展示边介绍它们是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笔者认为,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其结构,效果不够理想,似乎总是缺了点什么。于是,教师在出示完以上各结构图后,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皱襞、绒毛、微绒毛、绒毛内毛细血管等用简笔图画出来,画完图,“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的功能也就不言而喻了。图一是学生画作之一:
例二:七下第十二章有关“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部分,教材仅用了三行半的文字却描述了神经元在整个神经系统中的分布概况,在没有合适图片可配备的情况下,不得不说这样的描述太过简略。受青少年思維发展局限性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成为了众多学生学习的难点。该难点没有突破,不利学生整体的认知。根据教材相关的文字描述,抓住周围神经系统,突起集中;中枢神经系统,胞体集中等字眼,引导学生们自主构建图片,从而将其分布直观地表现出来。图二是学生画作之一:
2.利用自主画图,自主建构核心概念
在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中,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郑春和曾指出,“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资料,从中归纳出概念的关键属性,从而习得相关概念。”
例:七下第十一章“尿液的形成过程”部分,教师打破常规的教学顺序,不再先结构后功能,而是采用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自主建构生物学知识。具体如下:师生共同分析进出肾脏的血液成分的异同,生成问题:尿液的形成与血液流经肾脏有关吗?肾脏有怎样的结构,有利于这个关系的产生呢?同学们能否展开积极的想象,尝试着大胆猜测肾脏的结构特点,并将它画出来?(有必要的话,带领学生回忆三种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的特点)图三、图四出自不同学生之手,类似、简单,且离肾单位的结构真貌有距离。但图展示出来后,学生很快又问了:为什么同为小分子的葡萄糖没能在尿液中出现?有没有可能在肾脏中还有其他结构,它们的存在起到了意料之外的作用呢?教师在此时可继续让学生展开想象画图,也可直接展示肾单位结构图,进而将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过程进行串联。该教学环节中,自主生成的图是学生顺利建构核心概念的关键点。
3.利用自主画图,进行归纳总结
学习如果没有总结,就像“猴子搬玉米包,搬一包,掉一包”,到后来只有刚学过的知识记得住了。因此,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理清生物知识脉络,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归纳总结的方式有很多,适当地借助图形,可避免语言文字的或过于简单又或过于繁缛的平铺直叙,使总结变得生动直观,更具有概括性和意义性。
例一:七上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分成五个部分展开,每个部分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在本章所有内容结束后,引导学生以 “呼吸作用”为圆心,通过图形“一棵树”将植物的五种生活方式串联于一体,化抽象为直观,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下是学生画作之一。
例二:七下第10章第二节“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分成四个知识块展开,随着新内容的不断铺开,学生可能受前摄抑制或是后摄抑制的影响,掌握不全。因此有必要在课的最后进行一个总结,将氧气、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过程进行串联。笔者认为,该环节借助图形可一目了然,言简意赅。图六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生成的图。
以上所列举的例子,仅为笔者课堂教学中较有代表性的实例,不够全面,甚至有些图形不具有科学性,经不起推敲和揣摩。但笔者认为,出自学生之手的内容,至少代表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往知识的更高峰迈进,“跳一跳,摘桃子”,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些许尝试,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丽蓉.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J].生物学教学,2013(9).
[2] 杨洪金.利用自主绘图,开展生物高效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2011(7).
[3] 赵惠芳.画出生物课堂的精彩[J].
http://www.pep.com.cn/czsw/jshzhx/jxyj/jxpj/201008/t20100830_823786.htm
[4] 侯安燕.围绕重要概念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尝试——“实验法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课的教学[J].生物学通报,2015(1).
关键词:初中生物 学生 自主画图 应用
图是生物教学的第二语言。图不仅可以丰富语言文字所不能表现的信息量,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利于学生构建生物知识框架,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生物教学中“图”的来源渠道众多,教材插图、挂图、多媒体图、教师板图等,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详实的素材。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一方面,现成的图多是针对重点的主干知识展开,对于那些非重点的,仍然可能影响学生顺利构造生物知识框架的难点部分可能会有所忽视。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对生物学知识有不同的认识,当语言无法很好表达其观点时,图形可能会是个好帮手。但是,并非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能找到相应的图形来匹配。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是否有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画图的意识,充分发挥图作为第二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为生物教学服务?笔者从三大方面列举了5个教学实例(均为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意在论述学生自主画图在生物学教学中的意义,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更多收获!
1.利用自主画图,理清生物结构特点
培养学生形成一些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利用基本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于学生把握生物学的“灵魂”很重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任何功能都应该由一定的结构来承担,而一定的结构必然赋予了它一定的功能。因此,掌握一定的结构是理解某个功能的基础。但生物学教材中有些“结构”可能是不够形象的,于初中学生而言,就略显复杂了,如何把抽象的“结构”彻底具体化,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将抽象的“结构”画于纸上,该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了。
例一:七下第八章“小肠的结构特点”部分是一个典型的“掌握结构,有助于理解功能”的例子。有关小肠结构的认识,教师可借助PPT等依次向学生展示小肠内表面的皱襞、绒毛、微绒毛、绒毛内毛细血管等结构,边展示边介绍它们是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笔者认为,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其结构,效果不够理想,似乎总是缺了点什么。于是,教师在出示完以上各结构图后,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皱襞、绒毛、微绒毛、绒毛内毛细血管等用简笔图画出来,画完图,“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的功能也就不言而喻了。图一是学生画作之一:
例二:七下第十二章有关“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部分,教材仅用了三行半的文字却描述了神经元在整个神经系统中的分布概况,在没有合适图片可配备的情况下,不得不说这样的描述太过简略。受青少年思維发展局限性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成为了众多学生学习的难点。该难点没有突破,不利学生整体的认知。根据教材相关的文字描述,抓住周围神经系统,突起集中;中枢神经系统,胞体集中等字眼,引导学生们自主构建图片,从而将其分布直观地表现出来。图二是学生画作之一:
2.利用自主画图,自主建构核心概念
在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中,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郑春和曾指出,“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资料,从中归纳出概念的关键属性,从而习得相关概念。”
例:七下第十一章“尿液的形成过程”部分,教师打破常规的教学顺序,不再先结构后功能,而是采用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自主建构生物学知识。具体如下:师生共同分析进出肾脏的血液成分的异同,生成问题:尿液的形成与血液流经肾脏有关吗?肾脏有怎样的结构,有利于这个关系的产生呢?同学们能否展开积极的想象,尝试着大胆猜测肾脏的结构特点,并将它画出来?(有必要的话,带领学生回忆三种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的特点)图三、图四出自不同学生之手,类似、简单,且离肾单位的结构真貌有距离。但图展示出来后,学生很快又问了:为什么同为小分子的葡萄糖没能在尿液中出现?有没有可能在肾脏中还有其他结构,它们的存在起到了意料之外的作用呢?教师在此时可继续让学生展开想象画图,也可直接展示肾单位结构图,进而将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过程进行串联。该教学环节中,自主生成的图是学生顺利建构核心概念的关键点。
3.利用自主画图,进行归纳总结
学习如果没有总结,就像“猴子搬玉米包,搬一包,掉一包”,到后来只有刚学过的知识记得住了。因此,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理清生物知识脉络,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归纳总结的方式有很多,适当地借助图形,可避免语言文字的或过于简单又或过于繁缛的平铺直叙,使总结变得生动直观,更具有概括性和意义性。
例一:七上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分成五个部分展开,每个部分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在本章所有内容结束后,引导学生以 “呼吸作用”为圆心,通过图形“一棵树”将植物的五种生活方式串联于一体,化抽象为直观,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下是学生画作之一。
例二:七下第10章第二节“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分成四个知识块展开,随着新内容的不断铺开,学生可能受前摄抑制或是后摄抑制的影响,掌握不全。因此有必要在课的最后进行一个总结,将氧气、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过程进行串联。笔者认为,该环节借助图形可一目了然,言简意赅。图六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生成的图。
以上所列举的例子,仅为笔者课堂教学中较有代表性的实例,不够全面,甚至有些图形不具有科学性,经不起推敲和揣摩。但笔者认为,出自学生之手的内容,至少代表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往知识的更高峰迈进,“跳一跳,摘桃子”,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些许尝试,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丽蓉.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J].生物学教学,2013(9).
[2] 杨洪金.利用自主绘图,开展生物高效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2011(7).
[3] 赵惠芳.画出生物课堂的精彩[J].
http://www.pep.com.cn/czsw/jshzhx/jxyj/jxpj/201008/t20100830_823786.htm
[4] 侯安燕.围绕重要概念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尝试——“实验法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课的教学[J].生物学通报,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