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思考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sun0702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倦怠,又可称为职业倦怠,最为广大学者所广泛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所做的静态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1]
  在教师群体中,工作倦怠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工作热情的下降、工作效率的持续降低、对学生耐心与细心的减少。这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状态,也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从普通中学教师的角度看,我认为产生教师职业倦怠有以下的原因。
  
  一、学生在现实的表现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产生的挫折感
  
  现在的学生都是80后,对周边的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他们所认同的自我发展并不只有读书这一条路。而他们父母的理想观念大多仍然是“读书至上”。因此不管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读书的愿望,有没有这种能力,他们仍然把子女送进学校的大门。在和学生聊天中常听致这样的话,“我不想读书,爸妈一定要我读”。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更有甚者,对校纪校规视若无睹,违法违纪,而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缺乏有效措施。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新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办法取消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新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和新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办法都增加一条规定,即“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学校不得取消其学籍。被人民法院宣告免刑、缓刑、假释、判处非监禁刑罚的学生,学校应继续让其留校学习,并采取有效的帮教措施,协助司法机关做好教育、挽救工作。解除刑事强制措施、收容教养、劳动教养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允许其及时复学”。这些新措施的出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和人文关怀。但反过来它也被一些不良学生利用,他们有恃无恐,为所欲为。正是这极小部分学生的存在,使得教育效果锐减。每天要面对这些学生的教师,没有有效的办法去改变他们的行为。日复一日,教师的挫折感日益增加。
  
  二、学校过于细化的指标无法体现教育工作的实际付出
  
  弗雷得里克·泰勒是历史上提出 “科学管理”理念的第一人。随着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教育投入增加。为提高管理效益,泰勒的科学管理成为一些学校检验管理的主要标准。学校和工厂一样制订详细规定。下面是“黄村镇中心小学教师一日生活评价标准”中的一项:“出勤(10分):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中间不随意离开学校(10分)。迟到一次减3分,早退一次减1分,中间出去一次减l分。未经学校允许离开学校或无故迟到早退,10分全部扣除,并写出书面检查。”
  一方面很多学校都在说自己的管理是以人为本,但另一方面学校试图建立一系列硬性规章制度将教师的一言一行束缚在条条框框中。用简单化的几条指标和抽象的分数,去衡量复杂且模糊的教育问题。这么做只能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受到极大的伤害。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的教师,生活压抑,疲于奔命。长此以往,教师只会产生厌教情绪,妨碍教育工作的开展。
  此外泰勒的科学管理实质上是建立在大卫·李嘉图的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他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受着经济利益驱动的,只要有利可图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于是有学校管理者也将这种片面的人性假设应用到学校管理中,制订一系列详尽的奖惩措施,如:中高考要有多少的升学率;每学期要写多少篇论文;完成这些指标后有什么奖励,如果不完成会扣发多少奖金。且不说这些指标是如何得出来的,光是这种用物质刺激代替精神激励的方法就值得商榷。教师不是金钱的奴隶,物质刺激固然不能少,但教育工作都和金钱挂钩,那教育就太可悲了!
  
  三、自身的发展要求无法实现的不满足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很多教师都已经不满足于学生时代的所学内容,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但学校对教师的这种要求却相当忽视。很多学校对教师的在职进修要求常常以工作为由拒绝。很多学校明文规定如果教师报考硕士,无论是否考上,下一年度自动解聘。如此种种严重扼杀教师的自我发展。连这样积极向上的举动都得不到支持,教师的工作热情从何谈起。
  对学校而言,现在学生的分数是第一位的,任何工作都是以分数为中心开展。上课,晚自修,补课,每周上十五六节课的教师不在少数。于是咽喉炎,颈椎、腰椎病也接踵而来。很多教师带病工作,这对教师的健康是极大的伤害。但压在教师身上的依旧是超负荷的工作量。
  2003年9月8日的《钱江晚报》上有这样一则新闻:
  称一称,教师压力有多重
  ——76%的教师有职业压力
  杭州市教育工会对全市30余所中小学校的2000多名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76%的教师明显感到有职业压力,1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比其他从业人员高出3个百分点。教师最大的心理问题是工作量太大;杭州某区的中小学教师,每周平均要工作51小时。其中孩子年龄较小的中青年教师最辛苦也最抱怨教师工作量太大。班主任的心理压力比一般教师高,各阶段的老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其中初中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最高,为15%;高中教师其次,为13.4%;小学教师最轻,为9%。
  压在教师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但教师工作的热情却越来越低,有些甚至出现了职业倦怠,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教师本人改变思维方式,转换思考角度
  “人无完人”,学校教育不是工厂的自动化流水线,不是任何原材料一进去就能出来符合要求的成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也许读书不好,但有其他的过人之处。学生不良的行为通过一定手段是可以改变的。对一些确实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是否能由更专业化分工的学校去教育而不是由普通学校来教育。
  (二)学校采用量化管理和人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进修学习
  教师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责任心”工作,你花半小时备课和2小时备课,从备课笔记上是很难看出来的。写备课笔记固然不可少,但如果只强调这一点,对教学质量不会有很大提高。任何一个称职的教师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因此学校没有必要过分强调教学常规的检查,如果连这也做不到,那他就不配“教师”这个称号!
  教师为了提升自己的素质要求进修,不能仅仅从学校个体的角度去考虑,应该有全局意识。教师有积极的进取心,那也是学校的巨大收获。随着教师对自身素质要求的提高,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科研也随之会有更多的要求。学校如果能够积极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素养,那将会出现一大批精通业务、强于科研的优秀教师。学校如果强加阻止,那只会扼杀教师的积极性,挫伤教师的职业热情,甚至引起教师的反感。学校应该积极鼓励教师进修,这对学校以后的发展也会更加有利。
  
  参考文献:
  [1] 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 [J] 心理科学,2003年(3).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在教学中,许多教师也都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注重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个性化阅读并不是一味简单地肯定学生的见解。笔者以为,要真正张扬个性,放飞心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必须掌握一定的“规则”。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阅
对 GA123A泵的高温波纹管式机械密封的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证实热油泵的密封故障是由于波纹管内侧水垢和积碳引起.针对现场实际,从安全、环保的角度对机械密封的结构和辅助系
新课程的普及和推广,十分需要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为一线教师群体,固然需要高层次专家的新理论洗礼,以求从根本上更新其教育教学理念;然而,从这种理念的更新到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的完全转换,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磨合周期,在这个磨合周期中需要身边专业榜样的人格感召和具体的切磋、到位的点拨。从这层意义上说,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并难免继续产生种种不适、困惑乃至迷惘的一线教师群体,亟需既作为教师合作伙伴又作
本文主要是针对精轧前四辊轧机(E2)设备存在的立辊传动轴损坏,滑架不动作,电机损坏等各种故障,采取相应的技术性改造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变电站建设无论是从速度上还是从规模上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土建工程设计作为变电站建设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变电站建设的整体质量。新时期新背景下
当前的语文教学,面对滚滚向前的现代化思潮,面对现代化新知识、新信息、新潮流、新思维的挑战。教师理所当然地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以为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方法多样,因度制宜,这是教学中的一种“智巧”艺术。下面笔者结合课堂导入和提问两环节略说一二。    一、巧设导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风格,就要采取不同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