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KDM6A突变或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二代测序对57例胃癌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以及Cbioportal、Kaplan Meier-Plotter和the Human Protein Atlas等生物信息数据库资料,分析KDM6A突变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胃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57例胃癌样本中,KDM6A突变14例,突变率为24.6%。突变组与
【机 构】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合肥 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合肥 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合肥 2300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KDM6A突变或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通过二代测序对57例胃癌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以及Cbioportal、Kaplan Meier-Plotter和the Human Protein Atlas等生物信息数据库资料,分析KDM6A突变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胃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关系。
结果57例胃癌样本中,KDM6A突变14例,突变率为24.6%。突变组与未突变组比较,Borrmann分型、T分期、TNM分期和肿瘤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突变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53.5个月)短于未突变组(72.0个月,P=0.007)。Ka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的875例胃癌患者中,KDM6A低表达者655例,高表达者220例,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3.5个月)短于高表达患者(30.8个月,P=0.002)。在男性、Ⅲ期、肠型、弥漫型、单纯手术治疗和含氟尿嘧啶方案化疗的患者中,KDM6A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有关(均P<0.05)。Cbioportal数据库的1 172例胃癌患者中,KDM6A突变者70例,未突变者1 100例,突变患者的总生存时间(28.9个月)短于未突变患者(35.9个月,P<0.001)。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的355例胃癌患者中,KDM6A高表达97例,KDM6A低表达258例,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3.7个月)短于高表达患者(19.8个月,P=0.022)。
结论KDM6A突变、低表达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更短,且与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有可能成为胃癌诊断及治疗的潜在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腋窝前哨淋巴结(SLN)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预测nSLN转移风险。方法选择2002—2017年手术治疗的、SLN 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917例,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建模组(497例)和验证组(420例)。以nSLN是否转移为因变量,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917例患者的nSLN转移率为27.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LD)作为一种新型蒽环类药物,广泛用于软组织肉瘤、卵巢癌、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与传统蒽环类药物相比,PLD可显著降低心脏毒性、脱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临床应用中也同时存在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输注反应等不良反应。本共识主要介绍了PLD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针对其预防与处理等提出建议,以规范和加强PLD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提升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PESC)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0例PES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采用Log 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00例PESC患者的首发症状主要为进行性吞咽困难、体重减轻和腹痛。原发肿瘤部位以胸中段为主,占51.0%。胃镜下以溃疡型最常见,占31.0%。所有患者均存在1个或多个上皮细胞起源标志物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下咽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1例晚期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放化疗后复发3例,手术治疗后复发4例,手术+放化疗后复发3例,下咽癌合并食管癌3例,Ⅳ期下咽癌8例。3例行胃代食道修复,4例行游离空肠代食道修复,2例取大隐静脉移植代颈内动脉,1例人造血管代颈内动脉,5例
目的探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放化疗的疗效,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2—2016年10所医疗中心608例Ⅳ期食管鳞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和随访资料,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ⅣA期食管鳞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29.5%和24.3%,ⅣB期患者分别为58.8%、29.0%和23.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治疗方案、计划肿瘤体
目的探讨肺癌相关基因甲基化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60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为病例组对象,65例同期住院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甲基化PCR特异性方法对两组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APC基因启动子1A(APC1A)及上皮黏性蛋白基因(ECAD)等肺癌相关基因的甲基化检测,分析肺癌相关基因甲基化与肺癌的关系,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LD)在骨肉瘤化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2016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治疗的经典型骨肉瘤患者276例,其中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顺铂和多柔比星(ADM)联合化疗的213例患者为ADM组,其他63例患者的化疗方案中除PLD替代ADM外,化疗药物、剂量强度和化疗周期均相同,为PLD组。新辅助化疗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
目的探讨秦皮甲素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分别以28、56、112、225、450和900 μmol/L的秦皮甲素处理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24、48和72 h,同时设空白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分别以225、450和900 μmol/L的秦皮甲素处理MDA-MB-231细胞48 h,同时设空白对照组,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
目的了解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情况,探讨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 173例已经发生死亡并且死亡原因已知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相关死亡信息,分析死于心血管病淋巴瘤患者的特点。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 173例淋巴瘤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病75例(6.4%),其中冠心病27例,脑卒中25例,高血压7例,心源性猝死5例,肺栓塞4
目的探讨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治疗早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接受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近期随访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不良反应及乳房美容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101例患者中,4例出现复发或转移,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为94.9%,3年累积复发率为5.1%。单因素分析显示,月经状态和术后全乳放疗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