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晚期下咽癌的手术治疗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11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下咽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1例晚期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放化疗后复发3例,手术治疗后复发4例,手术+放化疗后复发3例,下咽癌合并食管癌3例,Ⅳ期下咽癌8例。3例行胃代食道修复,4例行游离空肠代食道修复,2例取大隐静脉移植代颈内动脉,1例人造血管代颈内动脉,5例行转移胸大肌皮瓣修复,2例行转移颏下岛状皮瓣修复。21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存质量头颈肿瘤专用量表(EORTC QLQ-H&N35)进行评分,比较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变化。

结果

21例患者术前生存质量评分为(56.86±7.95)分,术后3个月为(50.93±7.91)分,术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P<0.05)。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提高主要是头颈部位疼痛、吞咽功能、饮食情况、服用止痛药及留置鼻饲管5个方面的改善,术前评分分别为(7.58±1.56)分、(8.46±1.63)分、(7.94±0.43)分、(1.76±0.12)分和(1.86±0.28)分,术后3个月评分分别为(5.02±1.23)分、(6.28±1.58)分、(6.34±0.36)分、(1.12±0.08)分和(1.24±0.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局部晚期下咽癌灵活选用皮瓣修复仍可行手术治疗,手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其他文献
小细胞肺癌(SCLC)属于恶性程度高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侵袭性强,可迅速进展,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SCLC对放疗和化疗敏感,多年来,放化疗一直是SCLC的主要一线治疗手段,但治疗后极易耐药,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受到关注。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主要聚焦于单克隆抗体(如贝伐单抗)、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如恩度)、抗血管生成融合蛋白(如阿柏西普)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安罗替尼等)4类。但抗血管生
目的探讨miR-182-5p对食管鳞癌(ESCC)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ESCC组织和细胞中miR-182-5p的表达。将miR-182-5p抑制剂、miR-182-5p模拟物及阴性对照转染食管鳞癌Eca109和TE1细胞,RT-qPCR检测转染后ESCC细胞中miR-182-5p的表达水平,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
目的探讨腋窝前哨淋巴结(SLN)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预测nSLN转移风险。方法选择2002—2017年手术治疗的、SLN 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917例,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建模组(497例)和验证组(420例)。以nSLN是否转移为因变量,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917例患者的nSLN转移率为27.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LD)作为一种新型蒽环类药物,广泛用于软组织肉瘤、卵巢癌、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与传统蒽环类药物相比,PLD可显著降低心脏毒性、脱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临床应用中也同时存在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输注反应等不良反应。本共识主要介绍了PLD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针对其预防与处理等提出建议,以规范和加强PLD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提升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PESC)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0例PES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采用Log 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00例PESC患者的首发症状主要为进行性吞咽困难、体重减轻和腹痛。原发肿瘤部位以胸中段为主,占51.0%。胃镜下以溃疡型最常见,占31.0%。所有患者均存在1个或多个上皮细胞起源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