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 应用意识 三步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A-0022-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仅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前提。但是长期以来,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学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关注较多,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致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比较淡薄,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还比较低,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数学应用能力。
一、创设情境,培养数学应用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把生活情境“搬”进课堂,创设学生熟悉的氛围,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数学知识来源于周围熟悉的事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一课时,课件播放一段文具专卖店的视频,最后画面定格到文具专卖店的一角,给予不同的商品一个特写镜头:钢笔的价格是5.20元/支,笔记本的价格是12.85元/本,橡皮的价格是0.50元/块……根据画面让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争相说出要买哪种文具及买多少后,教师随机用表格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很自然的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买这些文具各花多少钱?学生或列乘法算式,或列加法算式,从而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自然会增加他们学习的乐趣,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学以致用,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华罗庚一语道破了数学应用的广阔天地。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可以说数学与生活同在,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中的数学问题),利用现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价值。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测量学校植物园的面积。在测量的时候,学生分组实施,首先对不规则的植物园进行了合理地分割,然后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最后利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进行估算和计算,得出植物园的总面积。再如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青岛版)有这样一道题:“99×1=99,99×2=198,99×3=297……999×1=999,999×2=1998,999×3=2997……你发现了什么?能接着写下去吗?”这显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景。这样有特点的乘法算式,用通常的计算方法去解决比较繁难。通过观察和推理就会得出以下结论:①99×n积的特点为:十位上的数字是9,百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分别对应9×n积的数字;999×n积的特点为:十位和百位上的数字都是9,千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分别对应9×n积的数字。②99×n=100×n-n,999×n=1000×n-n……像这样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实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课外实践,拓宽数学应用的途径
课堂教学虽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主渠道,课外实践活动同样也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自主或者合作进行数学实践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开展课外数学实践活动。比如,不同年级的学生均可统计某一地点一定时间段的车流量。第一学段学生(1~3年级)通过小组合作统计车流量,可以对不同车型(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小汽车等)进行分类,运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呈现出来,通过比较知道哪种车型最多或最少等;第二学段学生(4~6年级)通过独立或合作来统计车流量,对不同车型进行分类,运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呈现出来,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估计下一辆通过的可能是什么类型的车,为什么某一车型会出现的较多或较少,说明了什么,对此有什么意见或建议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艰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遵循“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的原则,把生活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责编 韦建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A-0022-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仅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前提。但是长期以来,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学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关注较多,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致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比较淡薄,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还比较低,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数学应用能力。
一、创设情境,培养数学应用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把生活情境“搬”进课堂,创设学生熟悉的氛围,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数学知识来源于周围熟悉的事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一课时,课件播放一段文具专卖店的视频,最后画面定格到文具专卖店的一角,给予不同的商品一个特写镜头:钢笔的价格是5.20元/支,笔记本的价格是12.85元/本,橡皮的价格是0.50元/块……根据画面让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争相说出要买哪种文具及买多少后,教师随机用表格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很自然的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买这些文具各花多少钱?学生或列乘法算式,或列加法算式,从而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自然会增加他们学习的乐趣,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学以致用,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华罗庚一语道破了数学应用的广阔天地。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可以说数学与生活同在,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中的数学问题),利用现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价值。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测量学校植物园的面积。在测量的时候,学生分组实施,首先对不规则的植物园进行了合理地分割,然后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最后利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进行估算和计算,得出植物园的总面积。再如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青岛版)有这样一道题:“99×1=99,99×2=198,99×3=297……999×1=999,999×2=1998,999×3=2997……你发现了什么?能接着写下去吗?”这显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景。这样有特点的乘法算式,用通常的计算方法去解决比较繁难。通过观察和推理就会得出以下结论:①99×n积的特点为:十位上的数字是9,百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分别对应9×n积的数字;999×n积的特点为:十位和百位上的数字都是9,千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分别对应9×n积的数字。②99×n=100×n-n,999×n=1000×n-n……像这样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实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课外实践,拓宽数学应用的途径
课堂教学虽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主渠道,课外实践活动同样也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自主或者合作进行数学实践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开展课外数学实践活动。比如,不同年级的学生均可统计某一地点一定时间段的车流量。第一学段学生(1~3年级)通过小组合作统计车流量,可以对不同车型(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小汽车等)进行分类,运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呈现出来,通过比较知道哪种车型最多或最少等;第二学段学生(4~6年级)通过独立或合作来统计车流量,对不同车型进行分类,运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呈现出来,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估计下一辆通过的可能是什么类型的车,为什么某一车型会出现的较多或较少,说明了什么,对此有什么意见或建议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艰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遵循“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的原则,把生活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责编 韦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