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解”的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它不流于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对学生掌握知识、增强智慧、激活思维、体验情感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这不禁使笔者想起“圣陶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宋怡慧老师所教的《小城连作》一课。宋老师没有刻意标榜所谓新理念,而是紧扣文本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阅读,不着痕迹地对学生学习力的激发,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持续思考与探索。
  一、课堂设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小城连作》(《错误》《客来小城》)写于1954年,作者郑愁予以一位匆匆过客的男性观点为视角,并透过在江南春景的路途上,由城、街道,到窗扉、春帷的空间,显现移动的脚步,带出故事情节,最后透过渐行渐远的马蹄声,牵动女子心绪起伏,形成一场“美丽的错误”。这样的诗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著称,教学鉴赏有一定的难度。宋老师这堂课重在诗意的理解,却处理得轻盈流畅,仿佛置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40分钟的课堂呈现出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首先,在带领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声韵之美之后,宋老师开展了“听课时间”的师生互动,从《错误》的三个层次:序幕、情节开展、叙述结构等方面进行知能和情义的传授。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多角度叙述,并学会从诗的模式、诗的意象角度分析诗歌。
  接着她以曼陀罗思考法设计九宫格提问单,在提问中思考鉴赏诗歌的多元角度。所谓九宫格提问单,是教师顺着作家行文的思路由浅入深,以撷取讯息两题,比较归纳三题,作法与文本省思三题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之后,逐层深入思考。从主要意象的提取到“流水”意象的用意,到句式结构的重复性研究,再到整理比较《错误》与《客来小城》在时间、空间、主客等方面的异同,问题看似寻常,却是举重若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地抓住诗歌的精髓,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课堂的灵魂。
  然后延伸阅读史蒂芬褚威格的《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和加西亚马奎斯的《爱在瘟疫蔓延时》,深度比较不同性别的作家呈现的等待所爱之人的心境与情意的流转,并进行分组讨论与分享。在最后的课堂评量环节,让学生小试牛刀,学着创作诗歌。整个流程十分清晰流畅,不仅课堂节奏、容量都把握得很好,而且有着能力梯度上的步步提升。
  二、对话交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阅读教学中,教师拨云见月的点拨,是形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使学生深入理解、生成智慧的重要途径。
  1.暗示巧引发,引路入佳境
  “境”,指美好的境。怎样“入”?强调一个“引”字,也就是点拨。它不是牵拽,更不是灌输,它着重于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在思维上达到同步。“引”,实际上是架起一座引桥,教师点拨学生,校正路线,循序渐进。宋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在ppt上展示了郑愁予的诗集文字,让学生猜猜作者诗作中出现最多的词汇是什么,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情境。
  2.阶梯式提问,生生间互补
  在师生互动中,宋老师的另一种点拨方式就是以曼陀罗思考法设计的九宫格提问单,它体现了宋老师的课堂智慧,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启发、促成智慧的生成与提升。这个设计有两个明显优点:(1)兴奋点集中,教学设计要求每一个学生“任选感兴趣的一段作者感悟自己能力可及的問题”回答,保证每个学生都话可说;(2)互为补充,有的学生感兴趣,却不知如何表达,甚至理解发生偏差,组内其他同学可以在讨论中予以补充与纠正,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与效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的特点之一。
  3.下水作榜样,金针巧度人
  方法是在实践中生成的,没有实践便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方法。宋老师带领学生理解了文本之后,设计了“写作实践”这个环节,基本形成了“阅读——体验——写作——升华”阅读链。为使学生真切感受“一份相遇别离的无常,是美丽文学之旅”,她要求学生“以一个字为题,用一行诗的形式来表达灵魂的感悟”。最后宋老师出示了自己的作品:“雾,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文采来看,都是优秀的垂范之作。当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语调读了自己的作品后,立即引来了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而后的课堂便充满了活力,学生妙语连珠,教室里掌声不断。
  三、课后余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语文教学到底为何?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似乎永远在追寻着问题的答案。而宋怡慧老师的这堂课却已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意所在,那就是“理解”。
  首先,理解学生,通过对话交流,讨论,眼神、身体的语言,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及课堂状况,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差异。对于多样化的对话,甚至跑题的观点,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给予相应的及时回应,没有批评与忽略,只是如潮水一样把学生向前推,只是有的学生理解的快,有的学生理解的慢,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来表现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要理解文本,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教材相当于一个资源库,包含着丰富的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是隐性、无序且综合地存在于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中的,需要语文教师去寻找、辨识和筛选。课堂教学有效与否,正确解读与处理教材,提取精当、适切的教学目标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必练的基本功。将教材的解读放到整册教材或单元主题中去,其教学目标才能被把握得更准确、更充分。
  为理解而教是当代教育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思潮。这一思潮,必然会带来不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意味着包括教学价值取向、教学设计理念以及教学结果评价在内的整体转型。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要理解知识、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理解知识对生活的意义。注重知识意义的个体化生成,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实现个体精神的发展,这正是“理解性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时代发展的诉求。
  作者通联:浙江象山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一、寻找突破,激活思维  《窗》作为小说教学的一个课例,在教参和许多教案中,很多老师以小说三要素作为落脚点,把教学重点落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来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最后明确以《窗》为题目的含义,这样就把《窗》的教学任务完成了。  孙绍振先生说过:“对于文章的分析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段落大意,故事情节,而是在全文中找出比较关键的语句,发现矛盾的端倪。”要善于在小说的文本中发现“矛盾的端
当前许多农村中学还盛行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按图索骥,学生依样画葫芦,每篇课文都是单调的机械的重复,老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无味。我们不妨把这种教学叫做“目无全牛”式的教学,其副作用已是有目共睹。  任何过程都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不管采用何种过程,都要受教学目的的制约,做到有序而灵活。本人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从以下這两个方面有序而灵活地把握教学过程。  一是宏观上,指的是一学期,一学年或
课堂教学系统就好比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工程,这个系统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由平衡到失衡再到新平衡的过程。当教学中失去平衡发展状态,课堂教学系统要素就会遭到破坏,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课堂教学系统的失衡,就会违背了课堂发展理念,使课堂的天平倾斜,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与效率低下。  一、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平衡性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直观表现就是课堂非平衡状态。例如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
阅读中,我们常常会被叙事打动,但感动之余,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文中的名句,它宛如夜空的明星,明亮而醒目。在学生广泛的阅读过程中,会慢慢积累起一定数量的名句。在议论文写作中,通过引用名句体现自己思考,展现阅读成果,赢得文采,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么,名句一般可以用在议论的哪个步骤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呢?  一、文章开头引用名句,引出观点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原题呈现: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  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既未能体现出二者的统一,甚至还出现对二者的误读。这些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本文即从课堂教学中教师惯常采取的“拓展”“朗读”等方式上展开论述。  有的老师注重知识内容的拓展,这无可非议,但对“拓展”的内容缺乏界定,表现出一种课题教学中的随意性。看似知识延伸有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科技作品,自了表以来,曾被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收入其中。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沿袭着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样的科技作品当成一般说明文来阅读和教学的习惯。在阅读和教学过程中,总是将它肢解成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这几个板块。翻阅与之相关的教辅用书、教学设计等资料,本文的教学目标大多设定为“了解花红的原因,理解本文阐明的事理;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品味文章生
长久以来,我国语文教学都脱离实际,抓不住现实,使得学生回到过去,却不是现在,这样的现象就会对语文学习的实效性产生直接的影响。有人这样说过:“没有对广阔社会生活的关心,就无法学习好语文。”这不仅仅是一种概念,同時也是对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一种反思。  一、学生学习生活化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中学教育的趋势就是将技巧、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能够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互融合,学校就不能与生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體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对现在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如何在这个时候给他们一点有益的指导,应该是每一个高中教师应
一、问题及背景  中学生中盛行一个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有人警告说: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不是“死于章句”,就是“废于清议”。这话虽然夸张了一点,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言文教学的弊端——在教“章句”和教“清议”之间游走,收效甚微。如何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既不“死于章句”,又不“废于清议”呢?笔者从苏教版必修三得《鸿门宴》(节选)阅读课人手,努力去实现文言文教学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