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良日”引发的一堂文言文阅读课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2433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及背景
  中学生中盛行一个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有人警告说: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不是“死于章句”,就是“废于清议”。这话虽然夸张了一点,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言文教学的弊端——在教“章句”和教“清议”之间游走,收效甚微。如何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既不“死于章句”,又不“废于清议”呢?笔者从苏教版必修三得《鸿门宴》(节选)阅读课人手,努力去实现文言文教学的高效。
  二、教学片段描述
  片段1:
  教学预设: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鸿门宴》节选部分的第2节讲述了4件事,分别是项伯夜访,张良献策,约为婚姻,项伯回营。我要求四个同学为一组,分别扮演叙述者、项伯、张良和刘邦,根据翻译进行对话,流畅地完成事件的讲述。
  这里的预设指向的是“文言”。长期以来,占据文言文教学课堂的“串讲法”将文言文上成了“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古代汉语课”——这种教学有“言”而无“文”。“言”固然要重视,但“文”也决不能被忽视。这个预设希望让学生在对话中完成翻译,不仅能灵活地落实“言”,而且试图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进一步走进文本。
  教学生成:笔者请出一组同学完成对话。在讲述“张良献策”事件时,过程如下:……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他。”张良自信地说:“请让我前往见项伯,说沛公您不敢背叛项王……”
  根据文言文字词逐一翻译的原则,“自信”一词是多出来的,但那位叙述者同学强调:“‘自信’一词能突出谋士对事件进展的了如指掌。”我们能不能加“自信”呢?问题一抛出,马上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加‘从容’要比加‘自信’更好。谋士哪怕成竹在胸,都不会表露在脸上。”原本安静的教室有了越来越多的窃窃私语,有的支持加“自信”一词,有的支持加“从容”一词,学生们都觉得此处加修饰词要比单纯地逐字翻译来得好。
  片段2:
  教学预设:此处是张良与刘邦地对话,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此处是范增和项羽的对话,项羽有危难,范增会不会主动请命?会不会流露出这种或自信或从容地神态?
  教学生成:
  生1:范增是项羽的亚父,从下文可以看出,他对项羽经常用命令的口吻,甚至骂项羽“竖子”,所以反过来说,他一旦有把握时,也会把这种自信淋漓尽致地变现出来。
  生2: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他精通韬略,临变不惊。他为刘邦做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所以哪怕是这样胸有成竹,也不会把自信与从容表露出来。
  生3:范增的才智谋略不逊于张良,但他妄自尊大,他对项羽尤其是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所以他表现出“自信”是合情合理的,而课文这一处翻译,无须加“自信”,这样才符合人物性格。
  三、反思及延伸
  显然,教学生成并没有按预设的发展。与单纯的翻译相比,学生在“张良”与“说”之间加上了“自信”一詞。可以看到,我的课堂里已经有一种新的生命在流动。那么如何让课堂的新生命真正散发出价值呢?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我们决不能把这种求知欲扼杀。所以借着这个“流动的生命”,我们看到了教学片段2。
  教学片段2,它不再是指向“文言”,而是指向文章、文学甚至是文化。张良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他为刘邦定下韬晦之计,那么他自己必定是个韬晦之人。范增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因为他是项羽的“亚父”,所以他在项羽面前妄自尊大不足为奇。只有对张良和范增两位谋士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甚至是课外的拓展,才能在预设2中提出合理的看法。并且《史记》语言精炼生动,绘声绘色,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人物的鲜明个性。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范增和张良的人物形象对比出发,还是就语言文化而言,在“张良”与“说”之间,都以不添加任何修饰词为上举。同理学生要推断出“范增怎么说”的前提是熟悉文章,然后是能分析张良和范增这两个谋士的人物形象,最后是必须了解《史记》的语言文化。
  笔者的第一次的预设也力求注重“文”,但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笔者认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是理想的文言文教学理念,他们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鸿门宴》(节选)的教学必定要让学生通过比较张良和范增两个谋士的性格特点来感知。那么在引导学生鉴赏《史记》人物形象刻画中的对比烘托法时,可以借助《史记》的语言特色这个媒介。这样的文言阅读课更接地气,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
  文言教学中有一种“以言带文”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精讲某个字词,再联系相关背景,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进而带出文章、文学和文化的因素。所以根据课堂的生成,笔者进行了第二次问题预设。第二次预设以文字为着眼点,借文字带动文章、文学和文化的探究,教学生成不但比以往连贯顺畅,而且内容更为丰厚。
  经过这样一堂文言文阅读课的教学设计,笔者深深感受到:教师预设得再完美,讲述得再精妙,也只是一个人的精彩。预设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就应该多给学生留些“空间”“留白”。“空间”“留白”应该是怎样的呢?“空间”和“留白”应该是关注教学内容和关注学生的“学”。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那么教学预设就是这扇窗,教学生成就是窗外的风景。风景有千千万万,但最终的追求一定是师生在认知、情感、体验等方面平等开放的互动交流。所以当生成和预设相悖时,我们教师要敏锐地发现课堂生成性资源是否有深入学习的价值,而非视而不见,或让教学陷入无谓争辩、纠缠不清的局面。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中学。
其他文献
对于记叙文的阅读教学设计,曹勇军老师提出了“以读法确认教法”的观点。我对此的理解是,一位语文教师从读文本开始,到最后拿着教案到课堂上去实施,这个过程当中,语文老师的读法是极其重要的。陶行之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老师自己去“行”,先读懂了本文,才能教学生“知”怎么读文本,最后学生自己读懂文本,那就“行之成”了。曹老师提出的“以读法确认教法”,就是这个意思。我觉得不仅仅是记叙文的教学
一、寻找突破,激活思维  《窗》作为小说教学的一个课例,在教参和许多教案中,很多老师以小说三要素作为落脚点,把教学重点落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来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最后明确以《窗》为题目的含义,这样就把《窗》的教学任务完成了。  孙绍振先生说过:“对于文章的分析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段落大意,故事情节,而是在全文中找出比较关键的语句,发现矛盾的端倪。”要善于在小说的文本中发现“矛盾的端
当前许多农村中学还盛行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按图索骥,学生依样画葫芦,每篇课文都是单调的机械的重复,老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无味。我们不妨把这种教学叫做“目无全牛”式的教学,其副作用已是有目共睹。  任何过程都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不管采用何种过程,都要受教学目的的制约,做到有序而灵活。本人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从以下這两个方面有序而灵活地把握教学过程。  一是宏观上,指的是一学期,一学年或
课堂教学系统就好比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工程,这个系统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由平衡到失衡再到新平衡的过程。当教学中失去平衡发展状态,课堂教学系统要素就会遭到破坏,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课堂教学系统的失衡,就会违背了课堂发展理念,使课堂的天平倾斜,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与效率低下。  一、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平衡性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直观表现就是课堂非平衡状态。例如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
阅读中,我们常常会被叙事打动,但感动之余,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文中的名句,它宛如夜空的明星,明亮而醒目。在学生广泛的阅读过程中,会慢慢积累起一定数量的名句。在议论文写作中,通过引用名句体现自己思考,展现阅读成果,赢得文采,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么,名句一般可以用在议论的哪个步骤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呢?  一、文章开头引用名句,引出观点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原题呈现: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  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既未能体现出二者的统一,甚至还出现对二者的误读。这些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本文即从课堂教学中教师惯常采取的“拓展”“朗读”等方式上展开论述。  有的老师注重知识内容的拓展,这无可非议,但对“拓展”的内容缺乏界定,表现出一种课题教学中的随意性。看似知识延伸有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科技作品,自了表以来,曾被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收入其中。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沿袭着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样的科技作品当成一般说明文来阅读和教学的习惯。在阅读和教学过程中,总是将它肢解成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这几个板块。翻阅与之相关的教辅用书、教学设计等资料,本文的教学目标大多设定为“了解花红的原因,理解本文阐明的事理;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品味文章生
长久以来,我国语文教学都脱离实际,抓不住现实,使得学生回到过去,却不是现在,这样的现象就会对语文学习的实效性产生直接的影响。有人这样说过:“没有对广阔社会生活的关心,就无法学习好语文。”这不仅仅是一种概念,同時也是对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一种反思。  一、学生学习生活化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中学教育的趋势就是将技巧、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能够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互融合,学校就不能与生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體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对现在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如何在这个时候给他们一点有益的指导,应该是每一个高中教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