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困难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i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因此,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很多教师都感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何让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入地理解,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浅显认识。
  一、学生多思,巩固概念
  概念形成是一种发展过程,也就是在对事物感知和分析、比较、抽象的基础上,概括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概念以后,教师要提出恰当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既使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也会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思想,这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概念的良好办法。如二年级小学生刚刚学过乘法概念,学完表内乘法(乘数最大是9)后,在复习乘法意义时,我问:乘数是10呢?20呢?36呢?100呢?虽然问题超出了当时的教学范围,但却起到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语言表述,强化概念
  新课程标准运用了“理解”、“了解”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对数学概念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后,让其用语言表述出对此概念的理解尤为重要,这样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情况。
  比如,在教学了“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后,我出示了一组题目,让学生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25×3=75,14×6=84,20×5=100, 48÷8=6,30÷7=4……2 ,8÷5=1.6,6÷0.2=30, 3×0.6=1.8。)学生对倍数和因数概念没有深刻认识就不可能判断出哪些数互为倍数关系。让学生发现“整除”与“除尽”的关系,有了“整除”这个概念基础,学生掌握起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也得心应手了。接着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数具有因数与倍数关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了“整除”、“自然数”等关键词语,实际上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深化。虽然没有对“整除”等概念进行文字上的总结,但这一知识已经被学生感知并理解,运用起来很容易。
  三、归纳整理,内化概念
  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对一类对象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也是舍弃事物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但概念与概念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许多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一个概念掌握之后,可以有助于其它有关要领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概念体系。
  例如,分数和小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表面上看,分数与小数也是不同形式的数,但只要通过实例向学生说明,小数实际上是一种以10、100、1000……为分母的分数,学生自然就会在头脑中把分数与小数联系起来纳入到同一个概念体系当中,学生在学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及相关计算时,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再如学“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单元时,抽象概念很多,如自然数,整数,偶数,奇数,质数,合数,因数,倍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学生往往感到混淆不清。此时,我让学生自己整理学过的概念知识,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概括这些概念。通过归纳,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同时他们的整理能力也有很大提高。这样做,就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概念学得扎扎实实,应用概念才会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四、实际运用,深化概念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计算、作图等,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这是要求学生把已经初步获得的概念简单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学生初步获得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后,就可以让学生分别举一些真分数和假分数的例子;知道了圆柱的特征后,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学了乘法的运算定律后,就可以让学生简便计算一些题目;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通分、约分,并说明通分、约分的依据。
  再如,教学完三角形按角分类后,可以出示:一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有两个角是锐角,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引导学生讨论以巩固三角形的分类,进而深化对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外延的进一步认识;在学习圆的面积后,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圆面积公式,谁能想办法算一算,学校操场上银杏树树干的横截面面积?”……
  当然,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并且,也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拿到生活实际中去运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 这样,概念教学才能变得容易起来,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概括也会更为明朗。
其他文献
四月,草长莺飞。在平昌大地一片生机盎然中,四川平昌县教体局开展了评选“人民满意教师,人民满意校长,人民满意学校”“三满意评选活动,记者深入基层,了解民意,通过走,访,看,让“三满意”教育开展真正落到了实处,即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落实,也是对百年大计,教育先行的积极回应,更是决不辜负山区人民对教育厚爱的砥砺前行。  他们或境界高远,师德高尚;或学识高深,言行高雅;或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或励精
期刊
集体教学活动是作为和“一日生活活动”和“活动区活动”相配合,共同构成幼儿园生活的一类活动,它包括教师预设和生成的教育活动,单独的一节课和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系列活动,全班一起进行的和分小组同时进行的教育活动。区角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而进行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活动。教学活动强调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教师指导
期刊
重庆新桥医院幼儿园是一所有60年办园历史的部队幼儿园。近年来,幼儿园以园本培训为主要形式,对全园教师相继开展理论学习、技能技巧和素质拓展训练等培训,取得一些成效。尤其是通过独立承担解放军总后勤部“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体质发展状况及其保教对策”研究,提升了教师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但是,毋庸讳言,随着教师群体流动性的加剧,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群体中的一份躁动与不安,一份对园本培训的倦怠。为
期刊
一、教学观念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前那种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教师的思维替代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
期刊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班级管理的好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的成长,并有效地展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质和才能,总之,良好的班级管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下面就个人的班主任工作谈一下体会:  一、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有章可循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要管理好就必须制定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奖励制度、纪律卫生检查制度、违反班规的
期刊
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结构和组织。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与形式是叠态的影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改变。但形式又作用于内容,影响内容,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它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反之,就起严重的阻碍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两型社会”教育,将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一、综合实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小说阅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理解作者表现的生活,传达的思想,达成文本育人的价值。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有了融会于心的感受,对文本有了自我而深刻的理解,甚至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化的言语存在,才能使美好而精妙的教学设想变成现实,才能使课堂教学灵感不断,精彩闪现,从而达
期刊
2010年,长垣一中的“双层四环”教学法如同一缕春风,吹进了课堂,长垣一中的早教研更是蔡校长带领大家开创的一大亮点。每天早上上班之后的七点五十到八点二十分是我们的早教研时间,来到学校之后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聚集在一起,热烈而又充满激情的早教研就开始了。  下面我以我们历史组为例,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早教研。  我们的早教研每天有主讲人、记录人。记录人要把主讲人讲的主要内容,评价及讨论修改意见记录
期刊
做教师不累,那是在说假话,读了《做幸福的老师》教育小品,如果不觉得这种累是一种幸福,那也是在说假话。因为这种身累却体健,心累却腹满,脑累却意清的累值得回味,是一种特别的累,幸福的累,这种累的幸福只有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的。  一、“挖一口属于自己的水井”,开掘一眼幸福之泉  生活中有老师说,我每天起早摸黑,备课、批改、考查、辅导、教育、走访、检查、研讨、学习、培训等等,天天如此,时时
期刊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不是培养几个会做题的高分学生,而应给学生一双会发现生活独特之美的眼睛,这是语文教师最崇高的使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前提与途径。作为语文教师,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在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认识的渴望,让学生能动地完成学习的过程。所以,只有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