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围绕小学语文部编教材语文要素展开论述,以“落实语文要素,提升语文能力”为题,从“构建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教学策略”三个方面阐述落实语文要素,提升语文能力的理念、策略。文章贴近教材,关注教师和课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且针对性强。部编教材突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要紧跟教材改革的步伐,與时俱进,做到科学地使用教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语文老师落实好“语文要素”,教给学生知识和方法,才能让语文教学的“根”扎得更深。
部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个主题单元都安排了“语文要素”,一二年级虽然没有像三年级那样清晰地指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但课后题也有语文要素的指向。这些语文要素涵盖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教学策略、目标制定以及重难点的设置。相对于以前的教材来说,指向性更明确,操作性更强,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精准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策略。随着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的全面铺开,教学中要落实语文要素,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以下所举案例均为部编教材课文,以本年级下册为主。)
一、构建学生的认知,提升语文能力
认知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反映,是对事物产生概念、判断或想象。部编教材语文要素渗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关注认知能力的建构,在建构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想象: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共安排了《去年的树》《那一定会更好》《在牛肚里旅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本单元语文要素第一点直接指向“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如何落实这一要素呢?
一是借助课后题。《去年的树》课后第2题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光看了一会儿,心想……”
◇“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光看了一会儿,心想……”
两处省略号省略了鸟儿的心理活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静下心来想象鸟儿对大树的留恋和不舍,进而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
1.师:鸟儿寻找自己的朋友一路艰辛,问了树根、大门、小女孩,最后看到了大树变成的灯火。鸟儿是怎样做的?请大家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并想象一下,此时此刻鸟儿在想什么?
2.师出示句子:①“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光看了一会儿,心想……”
②“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光看了一会儿,心想……”
3.师:两句话都用了“盯着”这个表示看的词语,鸟儿在想什么呢?
4.生交流汇报,重点体会鸟儿对大树的依恋之情,师相机评价。
以上片段以课后题为抓手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借助已有的理解,通过想象说话,体会鸟儿对大树的真挚情感,提升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二是借助课文插图。《在牛肚里旅行》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是青头站在牛背上指导红头怎样从牛肚子里逃出来的情形;第二幅插图是红头成功脱险后和青头拥抱在一起的情景。教师要让学生看懂插图,去想象情景,培养语感。不妨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
第一幅图:
1.师:红头被卷到牛肚子里多么着急呀!看看课文第一幅插图,青头站在牛背上干什么?
2.师:谁能想象出青头指导红头脱险时的情景?它会用怎样的语气来指导?
第二幅图:
师:红头终于脱险了,他是多么高兴呀!想象一下红头会说什么话对青头表示感谢呢?
这样的问题既是情景,也是想象,更是思维向语言的转化。
与之类似的单元语文要素还有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其中《燕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一课,教师可以借助课后第1题和文中语言落实语文要素——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
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燕子飞行动作的词。
2.师根据学生汇报,重点突破“斜”字的妙用。
3.师:一个“斜”字,你能想象燕子怎样的飞行画面?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4.师:把刚才的画面送到文中读一读,感受它的姿势优美,速度之快。
“斜飞”是本小节的重点词,学生通过关键词语去想象画面,既落实了语文要素,又体会到课标关于关键词在文中表达情意的作用。
概括:课程标准要求从三年级逐步培养和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把握”到“概括”是语言的过渡和转化,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部编教材不少单元就安排了这样的语文要素。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第一点要求: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相对于概括整篇课文的内容来说,概括一段话的大意难度较小,体现了学生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和编者的意图,也是为以后概括整篇课文的内容作方法和能力的铺垫。《花钟》一文中“小泡泡”这样提示:这两个自然段中,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我们可以这样引导:
1.师: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小节,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花?这些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师:嗯!说得真好,这些花真是太美了!假如让你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这些花的美,你能找出来吗?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4.师:第一小节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大家读读这句话。
5.师:读读第二小节,谁能再从这一小节里找出一句话概括一下第二小节的内容?
6.师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名汇报。
7.师出示句子: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8.师小结:能从课文中找出关键的一句话是概括段落大意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直接找出文中概括段落大意的句子,对三年级学生可能有困难。教学中不妨“拐个弯”,降低问题难度,最终曲径通幽,落实语文要素,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辨的能力,事半功倍。 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这样安排: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怎样落实这一“要素”呢?《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是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但就《我们奇妙的世界》来说,课后第一题要求“说说课文分别从哪几方面写出了天空和大地的奇妙的”。这一问题也是课文的重点。
1.师:读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内容是描写天空的,哪些内容是描写大地的?
2.生自主学习课文,然后交流汇报。
3.师根据学生回答并相机板书:天空(第2小节——第8小节) 大地(第9小节——第17小节)
4.师:同学们阅读得真仔细!大家再回到课文中去勾一勾或者画一画,第2小节——第8小节从哪些方面描写天空的?第9小节——第17小节又从哪些方面描写大地的?
5.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答案进行梳理,总结,板书。
太阳
部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个主题单元都安排了“语文要素”,一二年级虽然没有像三年级那样清晰地指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但课后题也有语文要素的指向。这些语文要素涵盖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教学策略、目标制定以及重难点的设置。相对于以前的教材来说,指向性更明确,操作性更强,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精准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策略。随着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的全面铺开,教学中要落实语文要素,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以下所举案例均为部编教材课文,以本年级下册为主。)
一、构建学生的认知,提升语文能力
认知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反映,是对事物产生概念、判断或想象。部编教材语文要素渗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关注认知能力的建构,在建构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想象: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共安排了《去年的树》《那一定会更好》《在牛肚里旅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本单元语文要素第一点直接指向“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如何落实这一要素呢?
一是借助课后题。《去年的树》课后第2题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光看了一会儿,心想……”
◇“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光看了一会儿,心想……”
两处省略号省略了鸟儿的心理活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静下心来想象鸟儿对大树的留恋和不舍,进而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
1.师:鸟儿寻找自己的朋友一路艰辛,问了树根、大门、小女孩,最后看到了大树变成的灯火。鸟儿是怎样做的?请大家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并想象一下,此时此刻鸟儿在想什么?
2.师出示句子:①“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光看了一会儿,心想……”
②“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光看了一会儿,心想……”
3.师:两句话都用了“盯着”这个表示看的词语,鸟儿在想什么呢?
4.生交流汇报,重点体会鸟儿对大树的依恋之情,师相机评价。
以上片段以课后题为抓手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借助已有的理解,通过想象说话,体会鸟儿对大树的真挚情感,提升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二是借助课文插图。《在牛肚里旅行》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是青头站在牛背上指导红头怎样从牛肚子里逃出来的情形;第二幅插图是红头成功脱险后和青头拥抱在一起的情景。教师要让学生看懂插图,去想象情景,培养语感。不妨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
第一幅图:
1.师:红头被卷到牛肚子里多么着急呀!看看课文第一幅插图,青头站在牛背上干什么?
2.师:谁能想象出青头指导红头脱险时的情景?它会用怎样的语气来指导?
第二幅图:
师:红头终于脱险了,他是多么高兴呀!想象一下红头会说什么话对青头表示感谢呢?
这样的问题既是情景,也是想象,更是思维向语言的转化。
与之类似的单元语文要素还有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其中《燕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一课,教师可以借助课后第1题和文中语言落实语文要素——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
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燕子飞行动作的词。
2.师根据学生汇报,重点突破“斜”字的妙用。
3.师:一个“斜”字,你能想象燕子怎样的飞行画面?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4.师:把刚才的画面送到文中读一读,感受它的姿势优美,速度之快。
“斜飞”是本小节的重点词,学生通过关键词语去想象画面,既落实了语文要素,又体会到课标关于关键词在文中表达情意的作用。
概括:课程标准要求从三年级逐步培养和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把握”到“概括”是语言的过渡和转化,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部编教材不少单元就安排了这样的语文要素。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第一点要求: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相对于概括整篇课文的内容来说,概括一段话的大意难度较小,体现了学生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和编者的意图,也是为以后概括整篇课文的内容作方法和能力的铺垫。《花钟》一文中“小泡泡”这样提示:这两个自然段中,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我们可以这样引导:
1.师: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小节,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花?这些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师:嗯!说得真好,这些花真是太美了!假如让你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这些花的美,你能找出来吗?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4.师:第一小节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大家读读这句话。
5.师:读读第二小节,谁能再从这一小节里找出一句话概括一下第二小节的内容?
6.师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名汇报。
7.师出示句子: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8.师小结:能从课文中找出关键的一句话是概括段落大意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直接找出文中概括段落大意的句子,对三年级学生可能有困难。教学中不妨“拐个弯”,降低问题难度,最终曲径通幽,落实语文要素,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辨的能力,事半功倍。 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这样安排: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怎样落实这一“要素”呢?《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是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但就《我们奇妙的世界》来说,课后第一题要求“说说课文分别从哪几方面写出了天空和大地的奇妙的”。这一问题也是课文的重点。
1.师:读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内容是描写天空的,哪些内容是描写大地的?
2.生自主学习课文,然后交流汇报。
3.师根据学生回答并相机板书:天空(第2小节——第8小节) 大地(第9小节——第17小节)
4.师:同学们阅读得真仔细!大家再回到课文中去勾一勾或者画一画,第2小节——第8小节从哪些方面描写天空的?第9小节——第17小节又从哪些方面描写大地的?
5.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答案进行梳理,总结,板书。
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