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好玩”的补充思考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好玩”的思考与探索》(《教育视界·智慧教学》2018年第11期)一文中,笔者提出,无论是基于语言文字还是语文教学,“好玩”都应该是语文的题中之义,并就语文好玩的课堂特征、实
  践路径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但何谓“好玩”,笔者并没有透彻说明,这里作一补充。
  一、情趣孕育:好玩的基础保障
  好玩的第一要义,即有意思,这是普适的阐释。语文好玩,就是要发掘语文的“自带光环”,唤醒其好玩之处,让学生感到情趣盎然,乐于亲近。
  语言文字本身,即具备丰富内涵,理应深深吸引学生。不可计数的经典文本,浩如烟海的世界名著,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畅然穿行于这些文字中的人们,可谓无不认为有意思极了。每个新学期开始,学生们几乎都会在开学第一周,迫不及待地读完整本语文书,这种自发的亲近,本身就是对语文好玩的最好注解。
  有一首童诗《我给小鸡起名字》,诗歌文字简单,但新奇的排列却很好玩:
  一、二、三、四、五、六、七,
  妈妈买了七只鸡。
  我给小鸡起名字:
  小一
  小二
  小三
  小四
  小五
  小六
  小七。
  它们一下都走散,
  一只东来一只西。
  于是再也认不出,
  谁是小七,
  小六,
  小五,
  小四,
  小三,
  小二,
  小一。
  学生看到这首小诗,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一边读,一边做着动作,有的拍掌,有的跺脚,还有的同桌竟然一起玩起击掌游戏。可见,不论是文字的深刻内涵让人感到有意思,还是文章的不同体裁和表达样式让人感到新奇有趣,都可以呈现出语文的好玩。
  最近网上流传这样一个词语——“新解”:
  【词语】远交近攻
  【出处】《战国策》
  【新释】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离得远一点,还能稍微交流交流,离得近了,想不攻击他都很难。
  研究表明:目前最伤害家庭关系的事情,就是辅导孩子作业,尤其是数学作业。这项工作不仅伤害亲子关系,还会伤害夫妻关系。95%以上的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感觉孩子的智力水平不及当年的自己,而100%的夫妻认为这是对方的基因导致的。
  我把这个词语新解带给学生,学生们一边读一边笑,笑过之后,各抒己见,表达对学习的看法、对父母老师的理解和感恩。有的学生还要我再说几个类似的词语解释,我顺势请他们打开成语词典,小组合作进行“成语新解”的写作游戏,学生兴味盎然。
  当然,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修养、教学艺术,也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让语文好玩起来。大家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给学生讲授古诗词的教学视频,戴教授独具个性的讲解方式,让学生感到古诗词原来也这么好玩——原本可能枯燥机械的大学语文课,也成为学生享受快乐的课堂。
  二、理趣思辨:好玩的深度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好玩,教师往往会凭借各种声色光电的形式,或者游戏的手段,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但这些“外挂”毕竟没有持久生命力,只有瞬时性、阶段性特点,没有生长特性。真正的“好玩”,是要让知识散发本身的芬芳,让学生在探究中有存在感、获得感。
  “非指导性”教育理论的始创者罗杰斯把教师称作“促进者”,认为“促进者”要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包括自己的学习经验或其他经验、书籍及各种参考资料等,帮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进学习中。诚如其言,名师干国祥反复研读课文《草原》第1自然段的文字: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初读之下,就觉得写得美,语言美,语言传达的风景也美。但“并不茫茫”是什么意思?这让他感到困扰。后来,他查到老舍先生的原文开头:“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原来,老舍先生写景是围绕“天不苍苍,野不茫茫”展开,这是贯穿全段的线索,从而使草原之美述而有据,也使表达自然流畅、真实可信。干老师在理性探究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开了文本,使学生看到了文字背后的秘妙,获得了审美的愉悦,这种美好的体验是一种快乐享受,学生自然觉得语文好玩。
  再如课文《少年王冕》第2自然段:
  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课堂上学生围绕王冕的“闷得慌”进行对话,普遍认为王冕说了假话,因为他那么爱学习、爱读书,学堂应该是王冕心中的天堂,他怎么会闷得慌呢?王冕如此说,只是为了安慰母亲,让母亲不要为此感到难过,可见他是一个极其孝顺的人。学生达成一致观点时,教师却提出质疑:“我觉得王冕说的未必是假话,倒极有可能是真话。请同学们再思考思考。”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惊诧之余,纷纷静下心来思考,继而叽叽喳喳讨论起来,不一会儿便有不少同学争相发表意见:“王冕那么爱读书,争分夺秒地學习,学堂里的书说不定早被他读得差不多了。这时,王冕还要跟同学们每天读着自己已经读过的书,难免会感到闷得慌。更何况,王冕那么孝敬母亲,他怎么忍心自己安逸地待在学堂里读书,让母亲为了他一个人辛苦劳作呢?闷得慌,还因为他对母亲的愧疚啊。”这样的对话与思辨,既让学生更加理性地走进文本,也更加理性地亲近了人物,人物形象因此而丰满,文本理解因此而深刻。至此,真假“闷得慌”已经不重要了,学生“深陷”文本、多元对话而获得的理趣,让他们获得了满满的幸福体验,语文是多么好玩啊!   三、智趣涵养:好玩的价值羽翼智慧生成乐趣,是学习的必由之路。好玩的语文,一定会在学习旅途中涵养智慧,让学生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一路风景一路歌的愉悦。
  《金子》一文,写淘金者彼得在众人淘金无果不得不扫兴离去的情况下,一个人继续默默淘金,付出千辛万苦,同样一无所获,不得不打算离去。“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终于停了。彼得走出小木屋,发现眼前的土地和以前不一样了: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后来,彼得由小草的生长受到启发,改淘金为种花,获得了成功,找到了“真金”。
  教学时,笔者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智慧为目标,引领学生质疑:“为什么必须是倾盆大雨,还得下三天三夜?”学生先联系下文思考,随后小组热烈讨论,很快便有学生回答:“如果雨下得不大,不是倾盆大雨,不下三天三夜,土地就不会被冲刷平整。土地不被冲刷平整,小草怎么长得出来呢?”“如果土地还是坑坑洼洼,一个大水塘连着一个大水塘,小草长在什么地方呢?”“如果不下三天三夜,小草便来不及长出来,因为小草的生长需要时间。”“如果小草长不出来,彼得就不会看到一层绿茸茸的小草,也就不会受到启发,想到种花。”
  学生的发言一直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我让学生继续思考讨论,试图把思维引向更深处。学生继续发言:“如果没有小草,彼得想不到土地肥沃可以种花,也就没有下面的故事了。”说得真好!下三天三夜的倾盆大雨,那是故事发生发展的需要。我以为,关注到根据故事的发展而进行合理表达,已经够“透”了。但学生的思维一旦漫溢,精彩便纷至沓来。
  一男生举手要求发言:“我认为必须是倾盆大雨,必须下三天三夜,还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如果雨下得小,彼得可能早就走掉了。如果雨虽然下得很大,但下一会儿就停了,彼得也肯定得走,因为彼得这个时候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已经在忍饥挨饿,他还不赶紧到别的地方去谋生吗?那也就没有后面种花的故事了。”他感受到了天意留人!天降机遇,是对勤劳者的眷顾,可谓“苦心人天不负”!此时,又一男生举手质疑:“倾盆大雨为什么只能下三天三夜,为什么不能下四天四夜、五天五夜、六天六夜?”这可是我没有预设的问题。学生开始抢答:“倾盆大雨绝对不能下四天四夜、五天五夜、六天六夜,因为那样可能山洪暴发,彼得还不赶紧逃命?“如果倾盆大雨连续下好多天,彼得总不能因为大雨就留在这里饿肚子等死吧。”学生们一阵大笑。“彼得都离开了,逃命去了,还会有下面的故事吗?”“如果倾盆大雨下六天六夜,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地面上都是一片汪洋了,彼得还能看到小草吗?不要说一层绿茸茸的小草了,可能一棵小草也看不到。”……
  一个学生总结性发言:“我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是倾盆大雨,必须下三天三夜,不能下五天五夜、六天六夜,那都是因为故事发展的需要进行的合理表达,要不然故事就不存在了,不好发展了,不合理了。”我顺势问大家:“那么是谁让这场倾盆大雨下三天三夜的呢?”一个学生大声应答:“是作者!”
  这就是智慧!你完全可以想象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巅峰体验,没有思维的肆意流淌,没有对话的相互啟发,没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三年级的学生何以生成如此智慧。语文好玩就是要追求智慧涵养的美妙境界,学生才能享受语文,才能丰满放飞语文的双翼,感受成长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其他文献
早上,我匆匆赶到学校,在走廊上又瞥见几片绿色的叶子。我已经不止一次看见这场景了。记得几天前,我看见一个调皮的男孩正拿着剪刀在绿叶上“咔嚓咔嚓”。这名被逮住的男同学只承认当场“作案”的事实,但拒绝承认以前做过。没办法,我只好在教室里把他教训了一通,叫了几个听话的学生帮忙看着他。  我无奈地把树叶捡起来狠狠地扔进垃圾桶后就出了教室。半路,因为临时有事我又折返回教室,瞥见角落里又有两片叶子,当我捡起的一
【教學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注意“哺”的正确读音,理解“上腭”“鳍”等生字词的意思。  2.理清文章脉络和结构,感受行文的详略安排。  3.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围绕“鲸是哺乳动物”整合文本和相关资料用第一人称进行说明。  4.增强对鲸的亲近感,激起保护鲸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相机识字  师:课前,我们在视频中认识了神秘的海上巨无霸——鲸。今天,鲸还给我们发来了一张
周益民:郁老师好!听说您给家人都取了昵称,先生叫毛驴,三个孩子分别叫毛豆、辣椒、扁豆,连猎犬都有个可爱的名字,叫嗅嗅探长,怎么想起这么称呼的?他们又怎么称呼您呢?  郁 蓉:这些名字不是昵称,都是他们真实的名字,我们在家里就这么叫的,算是小名吧。我刚刚问了我们家老三,要是给我一个昵称会是什么,他说是“家庭间谍”,或者说“家庭警察”。他说,他们在家里做的任何微妙的、隐藏的、秘密的事情,总是逃不过我
经常听到一线教师埋怨——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的,真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课堂死气沉沉,这样的情况常常遇到。在感觉课堂沉闷、压抑的时候,教师会很自然地说出三“怪”。第一怪,怪学生。是学生太“死”,我没办法上;这个班的整体情况就是这个样,上课很疲软,总是死气沉沉,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实际上,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孩子都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很少有这样的情况——整个班的学生都沉默寡言。因此,这个
保 长  父亲当保长的那个年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饿蜉遍地,父亲管辖的一区十三保当时讨米逃荒者达百户之众。  作为乡绅儒士,六十岁的父亲其实也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父亲年轻时就是很有名望的私塾先生了,还在县署当过参事,因政见不合愤然归田,父亲崇尚耕读传家,回乡就重操旧业,做了育人子弟的私塾先生,在花甲之年,因了众乡亲的拥戴,又不得已做了保长。  连县参事都不稀罕的父亲,做保长自有他的道理,其时的保
学生常常拿起笔来,搜肠刮肚却不知道该写什么,该怎么写。语文教师一提到教作文也常常不知道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点子作文”教学实践十六载,渐渐地改变了学生作文难写、教师难教的窘况。当然,我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探索道路。  一、初创期:借“点子作文”教学开辟习作新园地  “点子作文”教学源于一次失败的秋游。  那年秋天,两位平行班的班主任看见天色好,准备去秋游。那时候,我想:如果我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他们
v去年,有一次邀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上课,窦校长却给我推荐了一个人,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凭《搭石》一课获得一等奖的那个江西女孩——王玲湘。王玲湘老师是被窦校长作为人才通过绿色通道引进清华附小的。我知道窦校长是爱才的, 而王玲湘老师能够来到清华附小这个团队无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翻看玲湘老师的书稿《语文教育的“大”和“小”——为生长而教》,再次回看她的经典课堂实录
文本解读  《夜宿山寺》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人李白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全诗围绕诗眼“高”字展开,前两句从视觉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的高耸入云,后两句从听觉上想象“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近,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发挥大胆而夸张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的诵
习作技巧满堂飞、满堂灌,这是当下习作课堂的顽疾。习作固然离不开技巧,但如果缺失思维深度加工,习作技巧就只能是一堆僵化的符号,无法真正激发儿童习作的动机,更无法形成可迁移的习作能力。  习作的每一个环节,如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体选择等,都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是习作的基础、前提和灵魂。没有科学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就没有习作活动。同时,只有通过习作,思维活动才能凭借语言符号这个载体而物化、视觉
(课前谈话:做“用表情打招呼”游戏——师出示表情图,让生做相应表情。引导:读故事、讲故事时带上表情会更加绘声绘色,尤其是童话故事。)  一、创设童话情境,读通故事  师:我们和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蜘蛛打打招呼,这次我们伸出小手一起写一写他的名字,请他出场。“蜘”“蛛”都是虫字旁,横变——  生:提。  师:横变提来把“知”让。再写一个虫字旁,“朱”字在右写稳当。和他打个招呼吧!  生:蜘蛛,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