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三严三实”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_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中学化学;实验;三“严;三“实”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1—0065—01
  一、三“严”
  1.实验态度要严谨。“态度决定高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是一种影响和调节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是一类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实验态度既影响学生对待实验的心理预设,也影响学生对待实验的行为表现。对待实验,兴趣是动力,严谨是正确的态度。根据学生实验表现来看,实验态度严谨的学生,实验过程的投入度、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会明显提升。
  2.实验操作要严格。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操作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规范实验、科学操作的关键时期。对实验操作严格要求,既有助于学生严谨学习态度的养成,也能从源头对学生操作予以规范;既能培养科学的实验习惯,也能有效规避错误操作引发的风险,一举多得,不可忽视。比如,就熄灭酒精灯这一特定操作而言,若学生不能克服用嘴吹灭火焰的生活习惯,以生活经验去对待特定操作,势必形成生活替代科学、经验替代实验等不良思维习惯,轻则影响后期学习中需要打破思维定势的知识的学习效果,重则造成事故危及安全。
  3.实验纪律要严肃。实验演示或实验课上,学生往往容易激动或兴奋。虽然较为亢奋的情绪状态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心理状态或学习体验,但是实验中的观察、记录、讲解、分析等学习进程仍需一定的纪律约束作保障。比如,前排学生起立观察势必遮挡后排学生的视线,学生随意拼凑小组进行实验也容易造成纪律混乱,既不利于教师的课堂组织,更不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深入学习。
  二、三“实”
  1.实验设计要务实。 演示实验或实验课的教学设计既要遵循教学大纲的整体规定,也要灵活务实的贴近教学实际需求。比如,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中《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这一实验,为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充分理解周围空间本身就充满空气的基础上,对两种气体的收集设计就可以突出人体呼出的气体的重点,淡化甚至省略对人体吸入的空气的集气瓶收集要求,从而更加突出实验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使实验设计更为简明扼要和务实高效。
  2.实验预习要详实。学生实验一定要进行预习,甚至要由教师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尽量详实的高质量预习。比如,初三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涉及药品和装置的选择与对比、性质验证、与前期学过的氧气实验室制取及收集装置的类比分析等,内容较多且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引申要求较高,若在实验之前不进行详实的预习,实验过程中势必得进行大量的复习、分析和解释,既浪费时间,又降低效率。
  3.实验过程要真实。初中化学中的实验基本都是对公认的科学定理或实验结果进行的验证性试验,但实验的目的不能只追求结果或结论的成就感。就着眼学生长远发展而言,一定更要坚持实验过程的真实性,从而抓住并利用好实验过程带来的各种教育契机。比如,初三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利用红磷燃烧来验证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这一实验,严谨的学生会发现即使其他因素再严格,实验最终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总是小于空气体积的。这个结论仿佛与课文解读相矛盾,也有些学生会紧扣课本文字,认为课文中有个“约”字也不为错。此时,课堂上的生成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凸显,首先肯定发现问题的学生的严谨态度,其次鼓励坚持真相的学生的钻研精神,然后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集气瓶内氧气总量及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等因素,利用实验产生的教育机会,既端正学生的实验态度,又拓展学生的实验思维。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推行“三严三实”的教育思路也可针对教学软肋,着力清除为实验而实验的“形式主义”、为教学而实验的“师本主义”、为应试而实验的“功利主义”和为结论而实验的“教条主义”等不良教风和学风,正本清源,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与效率。
  编辑:张昀
其他文献
【关键词】 数学教学;翻转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4—0053—01  传统教学“教”与“学”不统一,无法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信息数据技术改变了人类知识获取与生产的方式,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尤其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翻转课堂,推动了课堂教学从“单纯知识导向”向“综合素质导向”的转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本文以软式棒垒球运动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学软式棒垒球训练,将软式棒垒球运动训练和传统身体素质训练对比,从中分析中学软式
【关键词】 数学教学;新目标;达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074—01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数学以数学科学知识为基础, 寓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品德修养于一体, 必须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有效提高的需求。这对高中数学教育体系的重新建构,以及教育重心的转移起到了引导作用。要求教师通过数学教学
1995年1月-2007年8月,我院收治T波电交替患者15例,现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出现T波电交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