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寻找并研究学生的积极品质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woy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以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为最终目标而开展实施的教育。积极教育强调教育并不只是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更主要的应是寻找并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品质进行扩展和培育,这是一种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并适应现代社会的新观念。”
   读到这里,我被这一全新的观念吸引了,因为它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深刻解读了现代教育和因之而产生的积极教育的意义。这个观念来自任俊编著的、由上海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积极心理学》一书。我们知道,自二战以来,心理学一直把研究重心放在心理问题的研究上,使心理学正在变成一门类似病理学性质的科学。而近年来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则是把研究重心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以人固有的实际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它们,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和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
   用这本书中的观念,反思以往的教育,我们发现,由于对学生问题的低效干预,师生关系俨然变成了医患关系,甚至是对立关系。尽管新课改实施已近十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究竟该怎样有效落实,依然令一些教师疑惑。令人欣慰的是,这本书会让人得到释疑。以书中的理论作支撑去实践,我们不仅会和学生一起获得成长的积极情感体验,一种强烈的职业幸福感也会油然而升。
  《积极心理学》,我们值得拥有!■
  □栏目编辑 江泓
其他文献
【摘要】道德思辨一直是中小学德育课堂的重要环节。《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许多章节和板块新设置了“辨析栏”,多元化设计了辨析题。教学中充分激活“辨析栏”的思辨的价值,引导学生在对比想象中深化道德认知,在回望反思中学会明辨是非,在换位思考中涵养道德情感,在两难辨析中领悟道德意义,在思维拓展中明辨道德行为,并自觉进行良好的道德实践,实现儿童道德的自主建构,促进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  【关键词】道德思辨;
2011年2月,我来到北京市海淀区第一零一中学,进行生物学科的研修学习。被称为人文之海、艺术之淀的海淀教育水平之发达,可谓全国有名。我要去学什么,我要用双眼去观察、用身体去感受、用心去感悟海淀发达的教育水平,一零一中学教师的过人之处。  我的导师是市级生物学科骨干教师,校教研室主任——平亚茹老师。随着几个月时间的接触,我对平老师的教学风格,人格魅力有了一定的感知,今天与大家共同分享。  语言激活,
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教师队伍始终是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十分关注的问题,经过多年发展,西城区已经形成了一支热爱科技教育、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科技教师队伍。为发挥优秀科技教师的示范作用,2007年西城区教委在北京市率先设立科技学科带头人制度,首批确立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刚永运、北京市第八中学高颖等4位科技教师为学科带头人,2011年,又有6人成为科技学科带头人。多年来,西城区科
近年来,我区坚持“人才强教”战略,注重内涵发展,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  ■ 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兼顾,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制  1.科学务实的管理机制  构建了层级式管理机制: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区长任组长,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由区教委主任任组长,教师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由各校校长任组长。  先后出台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无法回避的一道艰深命题。破解这道难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融通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是学生专业发展方向确立的关键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高中与大学如何能更好融通,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清华论坛上,北京教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六年级到七年级是中小学教育过渡的阶段,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2010年,北京市育英学校开始启动中小教学衔接研究课题,分别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中进行探索:语文学科,教师注重学生课外阅读量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数学学科探索“思维习惯培
2011年4月16日,本刊记者参加了北京市教委与北京市教育学会特级教师指导中心共同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首都特级教师送教郊区行”系列活动。  该活动于今年3月份启动,活动以“创先争优投身实践 优质资源城乡共享”为主题,落实国家和北京市教育工作会议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发挥党组织的示范带头作用,多个学科数位党员特级教师深入房山区、大兴区、密
北京五中分校与“精致教育”之二  选择课程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选择未来。作为一所优秀的初中校,五中分校在推进符合初中教育特点,体现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从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全方位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我们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集十几年办学积淀,以国家课程和68门校本课程为主干,构建起了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力求为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质
北京市在对各层面的人员进行高中新课改培训后,于2007年9月从高中起始年级正式开始了全市范围内的新课程改革。这里,我们将追踪新课改实践,体验一线教师走进高中新课改的新体会、新感受和新困惑。    课改下的新方法——科学探究  ◆王秀娟    回想我们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定量计算,轻定性分析; 重理论,轻实验;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重学科知识,轻联系实际,因此,面对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张鹤: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中学市级学科带头人,2008年获第八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全国二等奖。现为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导师组数学组组长。    “人的成长离不开点滴的积累,这种积累不仅仅是行动轨迹的记录,更是对每一个教学行为的思考”,张鹤的人生就是这种思考的人生。  在北京四中执教的8年里,张鹤感觉压力特别大。优质的教师、优秀的学生,相比之下,自己是何等微乎其微。但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