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无法回避的一道艰深命题。破解这道难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融通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是学生专业发展方向确立的关键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高中与大学如何能更好融通,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清华论坛上,北京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抛出议题。
“清华论坛”是北京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走进大学”的首场活动。论坛上,清华大学校长、教授和北京市知名高中校的校长们,围绕高中与大学如何联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融通之道。
■ 招生、课程、师资深度互动
当前,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往往只发生在高考环节,以分数为纽带的联系薄弱无力,并未形成合力。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学与大学必须加强融通、深度互动,这是高中与大学校长们的共识。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以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大师的成长经历为例,指出拔尖人才多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志向和兴趣,所以大学与高中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必须走得更密切、更贴合。他提出,在高校选拔人才时,中学可以有更多声音和权重。
“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是中学与大学面临的共同使命。”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建强调,大学与高中应互相增进了解。“高中与大学有效衔接,就要互相了解人才培养的机制与目标等,共同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看来,中学与大学携手培养创新人才,必然要明晰各自的责任:“中学要真正改变培养学生的观念,探索更符合学生兴趣需要、个性化需求、特长培养、潜能发挥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大学应该改变被动角色,主动参与中学人才培养的体系设计、培养过程和综合评价,从现在的‘掐尖’式选拔变为先培养后选拔。”
关于大学深度参与中学人才培养的方式,王殿军提出了几条希望:大学教师不是偶尔到中学做一两场讲座,而是真正与中学教师共同创设有利于学生培养的课程,甚至亲自到中学教授;建立大学教师到中学任导师的机制,由大学教师指导在某方面有特殊潜质的学生;大学教师指导中学教师了解学科前沿、从事学科研究,助力中学教师专业提升。
陈吉宁特别提到日本的“超级科学高中(Super Science High School)计划”,启动于2002年的这项计划主要以数理和科技教育为重点,推进高中和大学及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为英才学生发展特长,以期“未来30年培养5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超级科学高中邀请大学教授或研究人员到高中讲课或开设讲座,让学生到大学听课。同时加强与一线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交流,让学生进行各种实验和实际操作,尽量增加学生接触尖端科技的机会。
【首都高中教育探索案例一】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大学教授为中学生讲解生命奥秘
“相机不用聚焦,就可以拍出三维图像,这项成果使用的就是生物技术,它利用了昆虫复眼的原理。”一六六中学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合作建立生命科学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签约仪式上,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施一公用生动的例子向同学们说明生命科学的意义。
去年,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开设了首届生命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为了让学生有更多与高校师生共同探究科学课题的机会,清华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派出教授协助学校开选修课,举办专家讲座和学术论坛,对科技社团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而一六六中学将为清华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的在校生提供参与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与清华开展合作的同时,一六六中学还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北师大将有20位博导参与实验班的教学。专业教学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将使实验班的学生们对生命科学有更多了解,并在自主招生中获得优势。
■ 兴趣、执着是创新人才之“核”
确定了“培养什么人”,才能确定“如何培养人”。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理清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核心素质。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清华大学2011年启动“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钱学森力学班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在钱学森班首席教师郑泉水教授看来,学生成才应具有三个要素:兴趣、素质和远见。具体而言,兴趣会引发热爱和狂热;素质包括执着、挑战、交流、团队、协调、自信、平和与责任心等;远见意味着有前瞻性眼光,这样才能选准关键性科学问题。
据郑泉水介绍,钱学森班定期为学生们举办“与科技大师面对面”活动,前不久世界著名的生理学、生物力学、生物流变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家钱煦带来他的《科学里程与人生》。在钱煦先生看来,创新人才拥有7C素质,这7个以C打头的单词翻译成中文是“热爱、投入、了解、创新、合作、沟通、完成”。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曹保义则引用“三环天才理论”,阐释创新人才应具备的三种素质: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执著精神和较强的创造力。“这些能力要通过具有较强挑战性的活动来培养,所以我们要为优秀学生提供特别的选修课和学科竞赛活动等。”
【首都高中教育探索案例二】
北京市第四中学——基于“创造型”素质创设“道元班”
北京四中2010年9月开始实施“道元计划”,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创造意识,为学生未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道元计划”的提出主要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和认识:创造是人的精神需求,需要激发和保护;情绪在创造行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认知能力与创造能力有本质区别,高密度的知识学习不能替代创造力的培养;创造行为本质上是对旧的思维定势的突破;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是激发和发展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创造力的发展需要自由的环境和空间;创造成果所依赖的人的才智拓扑结构的特点往往是“宽基座、非均衡、非致密”;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想法和理念,会长期甚至终身影响其学术观点和思想方法。 学校分析发现,明确而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诸如执着、主动、专注、坚定、忘我、痴迷、勇气、冒险、勇于舍弃、不计后果与功利得失、不因外界诱惑而轻易改变志向等行为表现,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
“道元班”是“道元计划”的载体,招录在某一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甚至达到痴迷程度的学生。“道元班”的课程设置有如下特点:压缩必修课时,减少重复性训练;减少考试次数,单独命题,实行开放式考试;安排“研究与交流”、“自主与探究”课程;适当增加艺术课;实行导师制及双导师制(聘请校外导师);采取分层次教学;增加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内容;学生定期组织“道远论坛”,并纳入课程。
■ 为优等生开大学先修课程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这是与会校长的另一项共识。不少校长提出,对拔尖学生而言,高三“推磨”式复习,浪费了时间、精力,损伤了兴趣和创造力,所以高中有必要为优秀高中生压缩知识积累的时间,可尝试开设大学先修课程。
大学先修课程的概念来自美国的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AP课程由非盈利、非官方机构美国大学理事会负责开发与管理,现有22个门类34科。如果学生参加统一命题的AP考试并考核合格,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可以获得大学认可的学分。不过,只有学好“荣誉课程”的学生才有资格选修AP课程。
去年美国公立高中学生有30.2%曾选修AP课程。在“美国100所最佳公立高中排名”中连续3年位列榜首的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10至11年级学生会选修AP课程的物理、化学、生物、纳米技术等。学生能否在中学修AP课程、修多少门,实际上成了美国一流大学判断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李有毅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访学时曾遇见一批学生暑期在大学学习,她感觉大学先修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专业素质很有价值。曹保义已经“动手”让教师们调研选出30余门中学可以开设的先修课程,同时希望大学能对中学开设什么课程、以什么方式教授、如何评价课程效果等给出建议。
不过,王殿军提出开设先修课程不是某所中学自己的事情,应该有一个体系。他建议建立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中心,由中心组织开展设计课程方案、编写课程标准、审定课程教材、组织开课学校资质审定、组织教师的培训和资格认定、组织统一考试、建立研究队伍和专家团队等工作。
【首都高中教育探索案例三】
北京宏志中学——联手大学为高中生开设中医预科课程
全国首个中医药高中实验班——“中医药杏林实验班”,由北京宏志中学(北京市第一四二中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创办,2011年9月正式开班。实验班旨在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扎实的中医药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富有创新意识和立志于从事中医药事业的预备型人才。
宏志中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密切合作,依托项目管理、课程建设实现中学和高校的深度合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和高校自主招生的方式,与中医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地、深层次地对接,为学生搭建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两校共同开发了一套有特色、重体验、能选择的实验班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中医特色基础课程 中医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延伸拓展课程”。其中,作为大学基础课程前移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知识概论》4门中医预科课程,成为必修课。在此过程中,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基础知识的普及,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国学基础。同时,在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药材种植基地等场所,以“体验式”学习为载体开展实践活动课程。
实验班所有课程由宏志中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共同组成的优秀教师团队完成。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治学精神。学生学完全部课程,经考核合格后,颁发“杏林班”毕业证书,并推荐参加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招生选拔考试,测试合格者给予大学自主招生认定资格,并按照当年自主招生政策给予录取。
■ 系统变革创设适宜“生态”
“我们可以培养不出爱因斯坦,但千万不要扼杀爱因斯坦。”论坛会讨论时,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表示,教育得法能培养人才,急功近利会毁掉人才;教育不能创造创新人才,更多是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
罗洁副主任提出要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着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例如,要营造适合创新的学风,让学生能想别人之不敢想、做别人之不敢做;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催生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培养,让兴趣唱“主角”。
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也是校长们倡导的改革方向。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沪倡导实行“走班制”,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走班制,是指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成绩及爱好选课,形成独一无二的课程表,然后根据所选课程到相应教室上学。目前,北京市十一学校已在高中推行“走班制”,并建立起学科资源教室。
“如果高中改革了,大学不接招儿,改革无法持久。”高中校长们期望大学招生入学方式能相应变革,实现高中与大学的衔接。王殿军建议,让高考变成通过性考试,学生通过一本线就具备升入一流大学的资质。在此基础上,大学选拔学生时可参考他们在中学期间的学术创造性表现、在中学期间的先修课程学习情况、中学期间的综合表现和推荐情况进行考量,也可自己组织面试和能力测试。
【首都高中教育探索案例四】
北京市第八中学——以科技土壤优育创新“种子”
2011年9月,北京八中启动“高中生科技综合素质培育”特色发展试验项目。该试验在优质、高效完成国家必修课的前提之下,重在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开设科技综合素质培养特色课程。
北京八中有27年中学超常教育实验(少儿班)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法选用和活动安排等成功经验,又有智力优秀学生基础教育综合素质开发实验班的办学实践。学校已经与50余所大学及科研院所、50多名专家建立了积极稳定的育人合作机制,开设了多门专题选修课。未来,八中将进一步深化并固化与大学的合作,为优秀学生拓展性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和更高平台,为优质高校选择优秀学生提供更多便捷通道。
【首都高中教育探索案例五】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内走班探索因材施教
2012年秋季入学起,作为北京唯一一家“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十一学校将在新初一年级全面推行“走班”教学。这是继2011年该校高一年级实行“走班制”之后的又一项大胆尝试: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可能分散在不同的教室中,每个学生因自己的兴趣和水平选择自己的课程表。
在李希贵校长看来,因材施教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方法层面,必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来真正实现——提供学习空间、机会和课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而不是老师指定,或者通过某种方式认定学生哪方面长、哪方面短,进而给其一个相应的教育方式。
配合走班制,十一学校各科的教学全部在各种学科功能教室进行。十一学校首届“科学实验班”学生赵一明表示,各种学科功能教室提供了不同的学习环境,“让我在心理上高度统一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氛围,随手可触的实验环境、信手可得的参考资料更让我的学习变得非常便捷和有趣,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
□编辑 王雪莉
“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是学生专业发展方向确立的关键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高中与大学如何能更好融通,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清华论坛上,北京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抛出议题。
“清华论坛”是北京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走进大学”的首场活动。论坛上,清华大学校长、教授和北京市知名高中校的校长们,围绕高中与大学如何联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融通之道。
■ 招生、课程、师资深度互动
当前,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往往只发生在高考环节,以分数为纽带的联系薄弱无力,并未形成合力。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学与大学必须加强融通、深度互动,这是高中与大学校长们的共识。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以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大师的成长经历为例,指出拔尖人才多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志向和兴趣,所以大学与高中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必须走得更密切、更贴合。他提出,在高校选拔人才时,中学可以有更多声音和权重。
“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是中学与大学面临的共同使命。”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建强调,大学与高中应互相增进了解。“高中与大学有效衔接,就要互相了解人才培养的机制与目标等,共同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看来,中学与大学携手培养创新人才,必然要明晰各自的责任:“中学要真正改变培养学生的观念,探索更符合学生兴趣需要、个性化需求、特长培养、潜能发挥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大学应该改变被动角色,主动参与中学人才培养的体系设计、培养过程和综合评价,从现在的‘掐尖’式选拔变为先培养后选拔。”
关于大学深度参与中学人才培养的方式,王殿军提出了几条希望:大学教师不是偶尔到中学做一两场讲座,而是真正与中学教师共同创设有利于学生培养的课程,甚至亲自到中学教授;建立大学教师到中学任导师的机制,由大学教师指导在某方面有特殊潜质的学生;大学教师指导中学教师了解学科前沿、从事学科研究,助力中学教师专业提升。
陈吉宁特别提到日本的“超级科学高中(Super Science High School)计划”,启动于2002年的这项计划主要以数理和科技教育为重点,推进高中和大学及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为英才学生发展特长,以期“未来30年培养5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超级科学高中邀请大学教授或研究人员到高中讲课或开设讲座,让学生到大学听课。同时加强与一线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交流,让学生进行各种实验和实际操作,尽量增加学生接触尖端科技的机会。
【首都高中教育探索案例一】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大学教授为中学生讲解生命奥秘
“相机不用聚焦,就可以拍出三维图像,这项成果使用的就是生物技术,它利用了昆虫复眼的原理。”一六六中学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合作建立生命科学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签约仪式上,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施一公用生动的例子向同学们说明生命科学的意义。
去年,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开设了首届生命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为了让学生有更多与高校师生共同探究科学课题的机会,清华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派出教授协助学校开选修课,举办专家讲座和学术论坛,对科技社团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而一六六中学将为清华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的在校生提供参与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与清华开展合作的同时,一六六中学还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北师大将有20位博导参与实验班的教学。专业教学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将使实验班的学生们对生命科学有更多了解,并在自主招生中获得优势。
■ 兴趣、执着是创新人才之“核”
确定了“培养什么人”,才能确定“如何培养人”。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理清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核心素质。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清华大学2011年启动“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钱学森力学班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在钱学森班首席教师郑泉水教授看来,学生成才应具有三个要素:兴趣、素质和远见。具体而言,兴趣会引发热爱和狂热;素质包括执着、挑战、交流、团队、协调、自信、平和与责任心等;远见意味着有前瞻性眼光,这样才能选准关键性科学问题。
据郑泉水介绍,钱学森班定期为学生们举办“与科技大师面对面”活动,前不久世界著名的生理学、生物力学、生物流变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家钱煦带来他的《科学里程与人生》。在钱煦先生看来,创新人才拥有7C素质,这7个以C打头的单词翻译成中文是“热爱、投入、了解、创新、合作、沟通、完成”。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曹保义则引用“三环天才理论”,阐释创新人才应具备的三种素质: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执著精神和较强的创造力。“这些能力要通过具有较强挑战性的活动来培养,所以我们要为优秀学生提供特别的选修课和学科竞赛活动等。”
【首都高中教育探索案例二】
北京市第四中学——基于“创造型”素质创设“道元班”
北京四中2010年9月开始实施“道元计划”,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创造意识,为学生未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道元计划”的提出主要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和认识:创造是人的精神需求,需要激发和保护;情绪在创造行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认知能力与创造能力有本质区别,高密度的知识学习不能替代创造力的培养;创造行为本质上是对旧的思维定势的突破;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是激发和发展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创造力的发展需要自由的环境和空间;创造成果所依赖的人的才智拓扑结构的特点往往是“宽基座、非均衡、非致密”;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想法和理念,会长期甚至终身影响其学术观点和思想方法。 学校分析发现,明确而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诸如执着、主动、专注、坚定、忘我、痴迷、勇气、冒险、勇于舍弃、不计后果与功利得失、不因外界诱惑而轻易改变志向等行为表现,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
“道元班”是“道元计划”的载体,招录在某一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甚至达到痴迷程度的学生。“道元班”的课程设置有如下特点:压缩必修课时,减少重复性训练;减少考试次数,单独命题,实行开放式考试;安排“研究与交流”、“自主与探究”课程;适当增加艺术课;实行导师制及双导师制(聘请校外导师);采取分层次教学;增加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内容;学生定期组织“道远论坛”,并纳入课程。
■ 为优等生开大学先修课程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这是与会校长的另一项共识。不少校长提出,对拔尖学生而言,高三“推磨”式复习,浪费了时间、精力,损伤了兴趣和创造力,所以高中有必要为优秀高中生压缩知识积累的时间,可尝试开设大学先修课程。
大学先修课程的概念来自美国的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AP课程由非盈利、非官方机构美国大学理事会负责开发与管理,现有22个门类34科。如果学生参加统一命题的AP考试并考核合格,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可以获得大学认可的学分。不过,只有学好“荣誉课程”的学生才有资格选修AP课程。
去年美国公立高中学生有30.2%曾选修AP课程。在“美国100所最佳公立高中排名”中连续3年位列榜首的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10至11年级学生会选修AP课程的物理、化学、生物、纳米技术等。学生能否在中学修AP课程、修多少门,实际上成了美国一流大学判断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李有毅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访学时曾遇见一批学生暑期在大学学习,她感觉大学先修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专业素质很有价值。曹保义已经“动手”让教师们调研选出30余门中学可以开设的先修课程,同时希望大学能对中学开设什么课程、以什么方式教授、如何评价课程效果等给出建议。
不过,王殿军提出开设先修课程不是某所中学自己的事情,应该有一个体系。他建议建立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中心,由中心组织开展设计课程方案、编写课程标准、审定课程教材、组织开课学校资质审定、组织教师的培训和资格认定、组织统一考试、建立研究队伍和专家团队等工作。
【首都高中教育探索案例三】
北京宏志中学——联手大学为高中生开设中医预科课程
全国首个中医药高中实验班——“中医药杏林实验班”,由北京宏志中学(北京市第一四二中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创办,2011年9月正式开班。实验班旨在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扎实的中医药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富有创新意识和立志于从事中医药事业的预备型人才。
宏志中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密切合作,依托项目管理、课程建设实现中学和高校的深度合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和高校自主招生的方式,与中医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地、深层次地对接,为学生搭建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两校共同开发了一套有特色、重体验、能选择的实验班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中医特色基础课程 中医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延伸拓展课程”。其中,作为大学基础课程前移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知识概论》4门中医预科课程,成为必修课。在此过程中,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基础知识的普及,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国学基础。同时,在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药材种植基地等场所,以“体验式”学习为载体开展实践活动课程。
实验班所有课程由宏志中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共同组成的优秀教师团队完成。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治学精神。学生学完全部课程,经考核合格后,颁发“杏林班”毕业证书,并推荐参加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招生选拔考试,测试合格者给予大学自主招生认定资格,并按照当年自主招生政策给予录取。
■ 系统变革创设适宜“生态”
“我们可以培养不出爱因斯坦,但千万不要扼杀爱因斯坦。”论坛会讨论时,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表示,教育得法能培养人才,急功近利会毁掉人才;教育不能创造创新人才,更多是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
罗洁副主任提出要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着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例如,要营造适合创新的学风,让学生能想别人之不敢想、做别人之不敢做;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催生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培养,让兴趣唱“主角”。
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也是校长们倡导的改革方向。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沪倡导实行“走班制”,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走班制,是指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成绩及爱好选课,形成独一无二的课程表,然后根据所选课程到相应教室上学。目前,北京市十一学校已在高中推行“走班制”,并建立起学科资源教室。
“如果高中改革了,大学不接招儿,改革无法持久。”高中校长们期望大学招生入学方式能相应变革,实现高中与大学的衔接。王殿军建议,让高考变成通过性考试,学生通过一本线就具备升入一流大学的资质。在此基础上,大学选拔学生时可参考他们在中学期间的学术创造性表现、在中学期间的先修课程学习情况、中学期间的综合表现和推荐情况进行考量,也可自己组织面试和能力测试。
【首都高中教育探索案例四】
北京市第八中学——以科技土壤优育创新“种子”
2011年9月,北京八中启动“高中生科技综合素质培育”特色发展试验项目。该试验在优质、高效完成国家必修课的前提之下,重在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开设科技综合素质培养特色课程。
北京八中有27年中学超常教育实验(少儿班)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法选用和活动安排等成功经验,又有智力优秀学生基础教育综合素质开发实验班的办学实践。学校已经与50余所大学及科研院所、50多名专家建立了积极稳定的育人合作机制,开设了多门专题选修课。未来,八中将进一步深化并固化与大学的合作,为优秀学生拓展性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和更高平台,为优质高校选择优秀学生提供更多便捷通道。
【首都高中教育探索案例五】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内走班探索因材施教
2012年秋季入学起,作为北京唯一一家“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十一学校将在新初一年级全面推行“走班”教学。这是继2011年该校高一年级实行“走班制”之后的又一项大胆尝试: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可能分散在不同的教室中,每个学生因自己的兴趣和水平选择自己的课程表。
在李希贵校长看来,因材施教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方法层面,必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来真正实现——提供学习空间、机会和课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而不是老师指定,或者通过某种方式认定学生哪方面长、哪方面短,进而给其一个相应的教育方式。
配合走班制,十一学校各科的教学全部在各种学科功能教室进行。十一学校首届“科学实验班”学生赵一明表示,各种学科功能教室提供了不同的学习环境,“让我在心理上高度统一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氛围,随手可触的实验环境、信手可得的参考资料更让我的学习变得非常便捷和有趣,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