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生活作为居民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入群众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旅游景区的角度分析,文化能够深深根植于园区建设之中,通过“文化建园”达到园区景致与文化内涵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本文简要分析了“文化建园”的基本含义,根据合肥包公园的现状和历史沿革,以其未来的改造和发展为例,探索“文化建园”理论在包公园建设中的实践路径和指导作用,同时阐述了合肥包公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探讨包公文化在公园建设中所包含的内容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文化建园;实践路径;包公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公园协会曾在北京主办了一场“文化建园”论坛,论坛围绕“公园文化的特点和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挖掘名园文化、推动“公园文化”建设开拓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也使“文化建园”这一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被学者提出的论点得以进一步发展并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建园”就是深刻理解园林的文化属性,掌握其文化内涵,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现时代文明的角度,赋予公园建设和管理深厚的精神文化色彩。本文以合肥包公园建设为例,探索“文化建园”理论在包公园建设中的实践路径和指导作用。
中国现有三个包公文化旅游胜地,合肥、开封、肇庆。合肥是北宋清官包公的桑梓地,也是他读书成长、尽孝从政的故里,他在合肥生活了41年,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存,改革开放后,包公文化也得以开发,1980年修复包公祠,1983年修建浮庄,1985年重建包公墓,1999年新建清风阁。2005年,为打好包公牌,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的景区——合肥包公园。包公园是合肥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合肥城市名片,全园以“历史包公—文物包公—文化包公”组织游线,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包公“忠孝清廉”一生。
从这几年包公园建设来看,可以清晰地见到“文化建园”这一主线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往,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景点存在着单打独斗、不成规模、建筑风格不协调、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景点内容比较单调,静态参观多,动态参与少,包公文化在旅游中的吸引力并未得到充分体现。而成立包公园以来,以“文化建园”为纲,通过多种途径整合景点,使其规模从小到大,品牌不断树立。安徽省二十佳魅力A级旅游区,华中旅游胜地三十佳、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荣誉接踵而至。现包公园又以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
一、丰富活动形式,搭建包公文化传播平台
只有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才能把优秀的文化推向市场,以寓教于乐的模式,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包公园每年国庆期间均举办包公文化节,一年一度的文化节独具特色,以雅俗共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包公文化的内涵贯穿于活动中,颂扬包公的历史功绩和公正廉明的包公文化。“包公文化节”不仅为市民及游人提供了节日期间的好去处,也以别开生面的展览、文艺演出展示合肥独特的包公文化。夏荷自古便是包公园一道独特的夏景,包公园举办的“青莲文化节”不仅让游人感受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又感悟到包公文化的魅力。此外,包公园还开展了“包公千年回归奇石科普展”“公祭包公”等活动,这些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包公文化搭建了传播平台,促进了合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二、结合社会热点,开创包公文化独特局面
从现代政治和社会精神方面来讲,现代包公形象被赋予了反腐倡廉的内涵。2010年,包公园被中纪委命名为首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后,便大力开展廉政教育基地建设,这是“文化建园”理念在包公园建设上又一新的实践发展体现。
包公自古是执法严明的典范,很多贪官污吏都死在包公铁面无私的铡刀之下。当下,人们需要“铁包公”,需要包公执法不阿、公正廉洁的精神。现代包公形象成为反腐倡廉的代表,精神文明的榜樣,不仅中国需要,世界也需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参观合肥包公园时,对包公精神给予高度评价,表示要把包公廉政文化传承到俄罗斯去。近几年,包公园已接待了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学习考察近百万人次,成为发挥突出作用的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之一。
为赋予包公传统廉政文化精神的时代特征,打造全国一流的廉政教育基地,包公园结合实际,对基地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和修缮,围绕“孝、勤、清、正、德”等主题,采取场景复原、绘画、雕塑、书法等方式,利用多媒体、影视、戏曲、互动游戏等手段,将包公文化与当今社会提倡的“孝亲爱国、勤于职守、廉洁自律、务实公正”的道德相结合,为广大游客和党员干部打造一个修身指引、为官镜鉴的场所,使大家在轻松赏玩的过程中得到教育和启迪,包公园正成为集历史、文化、休闲、教育、观光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之园。
三、整合丰富资源,打开文化旅游大格局
为了形成更大的规模和一定的轰动效应,合肥包公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能仅局限于现有的包公园,而是要把视野放得更开阔。“文化建园”这一大纲可以把所有包公文化资源统一到“包公文化发展”这一大旗下。目前,合肥已把包公出生地肥东县,以及包河区乃至合肥一切能做包公文章的资源,均纳入包公文化资源开发的大格局中。
合肥区划调整之所以命名一个包河区,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挖掘整合包公文化资源,而包河区确实具有整合包公文化资源的可能和条件,除了区域内坐拥包公园景点外,包河区的区规划调整又将原有的宁国路及巢湖路街道整合命名为包公街道,包公街道中还有一座包家楼,住着许多包公的嫡系子孙。肥东县的包公文化资源更加珍贵,包公出生于肥东县小包村,至今尚有花园井、荷花塘、衣胞地等古遗址,位于大包村的包氏宗祠,修缮后仍保持原有形态,宗祠门的朝向保留着包公尽忠的文化色彩,而大、小包村尚聚集着包公后裔两三千人,这里的人在饮食上、传统节日里还留有不少包氏家族特有习俗,包公家训也在教育着包氏族人。2017年,肥东启动了以包公出生地为重点的肥东包公文化园项目建设。可以预见,这些丰富的包公资源在“文化建园”理念的统筹下,可以与合肥包公园一起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关键词】文化建园;实践路径;包公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公园协会曾在北京主办了一场“文化建园”论坛,论坛围绕“公园文化的特点和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挖掘名园文化、推动“公园文化”建设开拓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也使“文化建园”这一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被学者提出的论点得以进一步发展并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建园”就是深刻理解园林的文化属性,掌握其文化内涵,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现时代文明的角度,赋予公园建设和管理深厚的精神文化色彩。本文以合肥包公园建设为例,探索“文化建园”理论在包公园建设中的实践路径和指导作用。
中国现有三个包公文化旅游胜地,合肥、开封、肇庆。合肥是北宋清官包公的桑梓地,也是他读书成长、尽孝从政的故里,他在合肥生活了41年,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存,改革开放后,包公文化也得以开发,1980年修复包公祠,1983年修建浮庄,1985年重建包公墓,1999年新建清风阁。2005年,为打好包公牌,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的景区——合肥包公园。包公园是合肥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合肥城市名片,全园以“历史包公—文物包公—文化包公”组织游线,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包公“忠孝清廉”一生。
从这几年包公园建设来看,可以清晰地见到“文化建园”这一主线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往,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景点存在着单打独斗、不成规模、建筑风格不协调、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景点内容比较单调,静态参观多,动态参与少,包公文化在旅游中的吸引力并未得到充分体现。而成立包公园以来,以“文化建园”为纲,通过多种途径整合景点,使其规模从小到大,品牌不断树立。安徽省二十佳魅力A级旅游区,华中旅游胜地三十佳、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荣誉接踵而至。现包公园又以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
一、丰富活动形式,搭建包公文化传播平台
只有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才能把优秀的文化推向市场,以寓教于乐的模式,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包公园每年国庆期间均举办包公文化节,一年一度的文化节独具特色,以雅俗共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包公文化的内涵贯穿于活动中,颂扬包公的历史功绩和公正廉明的包公文化。“包公文化节”不仅为市民及游人提供了节日期间的好去处,也以别开生面的展览、文艺演出展示合肥独特的包公文化。夏荷自古便是包公园一道独特的夏景,包公园举办的“青莲文化节”不仅让游人感受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又感悟到包公文化的魅力。此外,包公园还开展了“包公千年回归奇石科普展”“公祭包公”等活动,这些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包公文化搭建了传播平台,促进了合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二、结合社会热点,开创包公文化独特局面
从现代政治和社会精神方面来讲,现代包公形象被赋予了反腐倡廉的内涵。2010年,包公园被中纪委命名为首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后,便大力开展廉政教育基地建设,这是“文化建园”理念在包公园建设上又一新的实践发展体现。
包公自古是执法严明的典范,很多贪官污吏都死在包公铁面无私的铡刀之下。当下,人们需要“铁包公”,需要包公执法不阿、公正廉洁的精神。现代包公形象成为反腐倡廉的代表,精神文明的榜樣,不仅中国需要,世界也需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参观合肥包公园时,对包公精神给予高度评价,表示要把包公廉政文化传承到俄罗斯去。近几年,包公园已接待了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学习考察近百万人次,成为发挥突出作用的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之一。
为赋予包公传统廉政文化精神的时代特征,打造全国一流的廉政教育基地,包公园结合实际,对基地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和修缮,围绕“孝、勤、清、正、德”等主题,采取场景复原、绘画、雕塑、书法等方式,利用多媒体、影视、戏曲、互动游戏等手段,将包公文化与当今社会提倡的“孝亲爱国、勤于职守、廉洁自律、务实公正”的道德相结合,为广大游客和党员干部打造一个修身指引、为官镜鉴的场所,使大家在轻松赏玩的过程中得到教育和启迪,包公园正成为集历史、文化、休闲、教育、观光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之园。
三、整合丰富资源,打开文化旅游大格局
为了形成更大的规模和一定的轰动效应,合肥包公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能仅局限于现有的包公园,而是要把视野放得更开阔。“文化建园”这一大纲可以把所有包公文化资源统一到“包公文化发展”这一大旗下。目前,合肥已把包公出生地肥东县,以及包河区乃至合肥一切能做包公文章的资源,均纳入包公文化资源开发的大格局中。
合肥区划调整之所以命名一个包河区,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挖掘整合包公文化资源,而包河区确实具有整合包公文化资源的可能和条件,除了区域内坐拥包公园景点外,包河区的区规划调整又将原有的宁国路及巢湖路街道整合命名为包公街道,包公街道中还有一座包家楼,住着许多包公的嫡系子孙。肥东县的包公文化资源更加珍贵,包公出生于肥东县小包村,至今尚有花园井、荷花塘、衣胞地等古遗址,位于大包村的包氏宗祠,修缮后仍保持原有形态,宗祠门的朝向保留着包公尽忠的文化色彩,而大、小包村尚聚集着包公后裔两三千人,这里的人在饮食上、传统节日里还留有不少包氏家族特有习俗,包公家训也在教育着包氏族人。2017年,肥东启动了以包公出生地为重点的肥东包公文化园项目建设。可以预见,这些丰富的包公资源在“文化建园”理念的统筹下,可以与合肥包公园一起产生巨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