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者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fox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论上我国已达成了死者人格利益需要保护的共识,但是如何对死者人格权益进行保护,意见不一。本文探讨了关于死者人格利益的理论上各种学说,在借鉴国外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方式,以死者人格精神利益为视角,提出了完善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制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人格利益 近亲属权利保护
  民法通说认为,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民事权利是活着的人的权利,死者是无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但是对死者的人格利益却有保护的必要性,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侵犯死者的名誉权、肖像权的案件。对死者的人格利益的保护主要包括对死者人格精神利益、死者人格的财产利益、死者尸体的保护。本文以对死者人格的精神利益为视角来探讨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
  一、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理论依据
  自1989年"荷花女案"以来,我国理论界一直激烈的讨论着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并为什么要保护死者人格利益上形成了以下几种学说:(1)死者人格权保护说。这种学说认为,死者仍然享有人格权。死者和胎儿这两类"人"可以作为形式主体存在,享有权利。(2)死者家庭利益保护说。在对死者名誉加以侵害时,其家庭名誉也必然遭受到侵害。该说试图建立一个"家庭名誉"的概念来保护死者的名誉。(3)死者人格利益继承说。该说认为人身权是专属权,不能继承,但人身权和人身利益不可混为一谈,后者具有可继承性。(4)死者法益说。法律通常不但保护权利还要保护超出权利范围的合法权利范围的合法权益,保护死者的法益,不仅仅是死者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社会利益的需要。因此,死者名誉应该作为一种合法利益而存在,并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5)死者近亲属权利保护说。该说认为,侵害死者的人格利益就是侵害其近亲属的权利。针对以上各种学说,笔者赞同死者法益说和死者近亲属说作为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理论依据。因为死者的人格利益一方面涉及到社会的善良风俗和人类的整体尊严,一方面和死者近亲属的权利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国内外死者人格利益保护方式分析
  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方式主要有三种理论:其一,直接保护说。这种学说认为损害行为直接侵害了死者人格权或人格利益。死者的近亲属只是代替死者来维护死者的人格权利。这种学说为德国所采用,德国联邦法院判决的"梅菲斯特案"被认为是死者人格权保护的第一案,德国联邦法院不仅认可了死者存在人格权,而且认为侵害死者人格权的行为不需要因为侵害了死者近亲属的权利而提起诉讼。对死者人格权的保护没有做出时限规定,并且认为可以由提起保护死者人格权的行为人就死者的人格权的行使要件进行举证,由法官对其自由裁量。但是德国的宪法法院坚持认为,自然人因死亡,其权利能力和人格权一并消失的传统观点否认人格权可于死后继续存在。
  其二,间接保护说。这种学说认为对死者的人格利益的侵害实际上是侵害遗属的对死者的虔敬之情。通过遗属请求维护自己的权利来维护死者的人格利益。我国台湾即采用了这种学说。"蒋孝严案"是法官判决被告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的第一个案件,案件的原告蒋孝严为蒋介石之孙,控告陈水扁在"二·二八事件6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公开蓄意污蔑其祖父系"二·二八事件元凶,殆无疑义",诋毁其祖父之名誉。该案否认了死者具有人格利益,承认死者亲属对死者有敬仰思慕的一般人格权。
  其三,混合说。该说认为损害行为即侵害了死者的人格利益,也侵害了死者亲属的人格权。美国许多案例采用了这种学说。在美国,没有姓名权、肖像权这种人格权,对人格、姓名、名誉、肖像的保护构成了美国隐私法的主要内容。在隐私权中,如果死者的隐私受到了侵犯,其近亲属的精神和名誉都会受到侵害,所以其近亲属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隐私之诉,要求损害赔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判例都支持了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的请求。
  三、坚持间接说,完善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制度
  是采取直接说、间接说还是混合说,理论界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司法判例中也摇摆不定。笔者认为在死者的人格利益保护方式上应采取间接说,原因在于:我国大多数学者在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理论依据上认同死者近亲属权利保护说,这就为间接说奠定了基础。《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三条规定:"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这一条也是采取了"间接说"。而且德国联邦法院虽然采用了"直接说",但德国宪法法院一直坚持死者不存在人格权。
  在坚持间接说的基础上,我国死者人格权益保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善:第一,确定死者人格权利益的保护主体。建立在间接说之上,死者人格权益保护的主体应该限定为死者的近亲属。这种界定也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的规定。第二,对死者人格权益保护加以时间限定。对死者人格权益的保护是否加以时间限定,德国把这个问题交给了法官,法官根据死者时间跨度和具体案情来确定是否对死者人格权益进行保护。台湾法院在蒋孝严案判决中提及:依社会通常情形,认遗族对故人敬爱追慕之情于故人死亡当时最为深刻,历经时间的经过而逐渐减轻,就与先人有关之事实,亦因历经时间经过而逐渐成为历史,则对历史事实探求真相或表现之自由,即应优位考量。台湾大多数学者支持对死者的人格权益的保护加以时间的限定。笔者认为对死者人格权益的保护时间上可以设定一个期限,法官对其有自由裁量权。当权利主体为死者近亲属时,死者人格权益的保护主体可以限定在死者三代血亲上。第三,确定责任承担方式。法院可以判定侵害死者人格利益的行为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恢复名誉。但是否可以判定被告承担精神损害赔偿,理论是存在不同的看法。德国一般不支持在侵害死者人格权的情况下的精神损害的请求。但是如果能够认定侵害死者人格权的同时也侵害了其亲属的人格权,二者之间存在法律的因果关系,则其亲属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与其不同的是我国采用了间接说,所以我国应该承认如果死者近亲属的人格利益遭受到损害,可以给予精神损害赔偿,当然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告首先要承担举证责任。所以,侵害死者人格利益的责任承担方式主要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恢复名誉和精神损害赔偿。
  参考文献:
  [1] 梁慧星:《民法总论》,北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
  [2] 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王利明:《人格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杨立新:《人格权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
  [5]官玉琴:《死者人格利益与亲属身份权属关系》,《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6]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7]马晓龙:《我国死者人格法律保护的理论研究》,《重庆大学》,2008年。
  [8]郭林等:《试论我国民法对死者名誉权的保护》,载《上海法学研究》,1991年,第6期。
  [9]史浩明:《关于名誉权法律保护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学术论坛》,1990年,第3期。
  作者简介: 李晓芳, 1986年7月出生, 女 ,山东省枣庄市, 汉族, 北方工业大学, 硕士 ,民商法学。
其他文献
引 言:在反补贴案件中,补贴主体"公共机构的认定"关系到补贴是否成立,以及反补贴税是否合法。我国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是否认定为公共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以"公共机构政府控制论"还是以"公共机构政府职能论"为标准来判断某实体是否为公共机构,各国都存在有争议。这两个标准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在个案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形式来判断某实体为公共机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补贴 反补贴 公共机
期刊
摘 要: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就同一事实互相主张对方存在违约行为时,应以最大诚信原则来判断违约责任。  关键词:最大诚信原则 违约责任  一、案情  原告:陈进三  被告:太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分公司。  被告于2009年7月21日为原告自有的英菲尼迪轿车进行承保,被告对该车辆承保项目为:车辆损失险、机动车损失保险、第三者责任保险、车上人员责任险(司)、车上人员责任险(乘)、盗抢险、玻璃单独破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电脑用户的增多,网络交易在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地发展着。它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机遇,但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挑战。伴随着网络交易在我国的发展,由此引来的纠纷也就越来越多。那么,如何解决好这些纠纷,从而使网络交易在我国获得更好地发展呢?本文评价了网络纠纷解决机制在我国的最新发展;展示了网络交易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介绍了网络纠纷的事项,以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如何
期刊
曾任中国法医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被很多人称为"中国首席女法医"的王学梅,8月中旬在网络上发布一段视频,公开表达自己对法医学会在"马跃案"中鉴定结果"荒谬、不负责任"的看法,为此辞去中国法医学会副会长职务并退出中国法医学会,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感叹之余,引发了我对司法鉴定的再思考。司法鉴定的定位可以反应在其称谓的转变,"鉴定意见"是新刑事诉讼法将"鉴定结论"修
期刊
一.历史法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一定意义上讲,历史法学派指以历史的观点和历史的方法来研究法律现象和法律问题的一种法学思潮 。这种研究在亚里士多德、不丹、孟德斯鸠等不同时代的著作中都可以见到,但真正形成一个流派,一种有影响力的方法则是在19世纪的德国。当然 ,历史主义得到普遍宣扬和发展并不是没有缘由的,实际上,19世纪的历史主义是作为一种和理性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意识形态而产生并得以演化的。分析其原因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法律及规定,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领域犯罪的打击力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检察工作报告时说,五年间,检察机关起诉制售假药劣药、有毒有害食品犯罪嫌疑人11251人,立案侦查问题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毒胶囊等事件背后涉嫌渎职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465人。 如何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在食品安全案件中利用好法律赋予检
期刊
摘 要:证明妨碍是各国民事诉讼共同关注的问题。证明妨碍是指不负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因故意或过失,以作为或不作为,使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的证据提出受到妨碍。本文先简要介绍作者毕玉谦教授以及他的这本《民事诉讼证明妨碍研究》著作的现实意义,然后从毕玉谦教授的《民事诉讼证明妨碍研究》基本结构来浅谈证明妨碍制度,在分析证明妨碍之内涵和历史渊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证明妨碍中的当事人证明协力义务的设置与证明妨碍制度
期刊
摘 要:人道主义干涉在实质上是符合国际法基本原理和规定的,但却容易被一些强权国家滥用。只有制定人道主义干涉合法化的标准,才能够增强对滥用人道主义干涉的法律限制,进一步使其规范化。  关键词:人道主义干涉;国际法;界定;正当性;规范化  近几十年来,美国对外发动大大小小数十个战争,同时热衷于在别国内政事务中插一脚,打出的口号多是为了美国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而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时,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发表的讲
期刊
摘 要: 众筹融资模式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新模式对传统融资模式和金融法制带来了挑战。本文通过对美国JOBS法案的有关众筹融资模式的内容进行解读,以期对发展我国众筹融资模式有一定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众筹;JOBS法案;投资者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一家叫做美微文化传媒的创业公司在淘宝网开了店,销售的产品竟然是自己公司的原始股;任何人只要花120元,就能买到100份股票,成为这家公司的股东。共有
期刊
摘 要:新《民事诉讼法》已将开启再审之门"钥匙"--再审事由的再一次修改,但此次修改是否科学有待实践检验。因为它的合理设置不仅使得错误的裁判"重见天日",而且使得生效裁判的既判力得到维护。因此,为了维护司法公正,维护法院裁判的既判力,科学地认识和严格地设定当事人申请再审事由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当事人申请 再审事由 比较认识  顾名思义,当事人申请再审就是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时所需的理由依据。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