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响语文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多种。有些教师课堂“满堂灌”,甚至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导致学生不会学,不善学,一切都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没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不主动思考问题,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有些教师教学呆板,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从而形成上课“死水一潭”的局面,未能很好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没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幸福,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有的教师忽视直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使本来非常有趣的教材,变成了学生背答案的工具,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教师抓紧时间抢进度,而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导致两极分化。有的教师片面抓尖子生,导致其他学生学习信心丧失,还产生了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就放弃了学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一、联系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服务于生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语文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语文发展的历史,比较著名的语文学家,使学生觉得世界上“无处不用语文,无时不用语文,无人不用语文”,人人都来学习有用的语文,使他们懂得学好语文对将来走上社会有很大的帮助,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我要学习有用的语文”这一观点,培养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念。
二、分散难点教学
初中语文相比小学语文有很大的不同。小学语文知识少,内容简单,以直观教学居多,而中学语文着重理解,通过理解课文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有的学生感到比较吃力。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就要想办法从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尽可能降低知识的难度,采取最有效的办法让学生接受。例如,教学《论语》,由于学生以前接触的文言文相关知识甚少,学习时比较费劲,教师应分散难点,先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至理名言,在此基础上以这句话展开教学,这样就把难点分散开来,如果人人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没有坏人存在了,没有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事出现了,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更深一层理解,防止学生因为遇到困难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重视前后知识间的联系
小部分学生一开始接触初中语文时存在比较浓厚的兴趣,但学习了几个单元后,随着内容的增加,会因为前面的内容没有学好而影响了后面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师不要一味追求进度,不要使学生因“欠债太多”、有“夹生饭”而怕学、厌学。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采用练习的方法,且练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很好地领会新知识。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获得系统的知识,避免了学生边学边忘、头脑空空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因此教师在讲授完有关知识后,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出了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这三个方面是循序渐进、缺一不可的,让学生把这句名言运用到现在的学习中去,理解只有多学习、勤思考,才会有所得有所益,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和发展兴趣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探索和遵循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都要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因此探讨兴趣发展规律,研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特别是在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努力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 魏文琦
一、联系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服务于生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语文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语文发展的历史,比较著名的语文学家,使学生觉得世界上“无处不用语文,无时不用语文,无人不用语文”,人人都来学习有用的语文,使他们懂得学好语文对将来走上社会有很大的帮助,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我要学习有用的语文”这一观点,培养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念。
二、分散难点教学
初中语文相比小学语文有很大的不同。小学语文知识少,内容简单,以直观教学居多,而中学语文着重理解,通过理解课文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有的学生感到比较吃力。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就要想办法从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尽可能降低知识的难度,采取最有效的办法让学生接受。例如,教学《论语》,由于学生以前接触的文言文相关知识甚少,学习时比较费劲,教师应分散难点,先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至理名言,在此基础上以这句话展开教学,这样就把难点分散开来,如果人人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没有坏人存在了,没有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事出现了,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更深一层理解,防止学生因为遇到困难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重视前后知识间的联系
小部分学生一开始接触初中语文时存在比较浓厚的兴趣,但学习了几个单元后,随着内容的增加,会因为前面的内容没有学好而影响了后面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师不要一味追求进度,不要使学生因“欠债太多”、有“夹生饭”而怕学、厌学。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采用练习的方法,且练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很好地领会新知识。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获得系统的知识,避免了学生边学边忘、头脑空空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因此教师在讲授完有关知识后,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出了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这三个方面是循序渐进、缺一不可的,让学生把这句名言运用到现在的学习中去,理解只有多学习、勤思考,才会有所得有所益,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和发展兴趣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探索和遵循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都要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因此探讨兴趣发展规律,研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特别是在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努力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