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外宣网站中国特色文化英译问题与建议——以齐鲁文化英译为例

来源 :海外英语(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detia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9家国内旅游外宣英文网站的450条中国特色文化英译语料的研究分析,发现旅游外宣网站中国特色文化英译主要存在五个问题:异化翻译方法过多;同一文化现象的翻译方式不统一;文化翻译忽视深层文化;文化层面的翻译错误;书写不规范.提出如下建议:正确认知文化现象的文化内涵;重视深层文化的传播;结合使用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遵循统一的翻译标准和规范.
其他文献
《我与我的世界》是曹聚仁晚年病中之作,从香港初版到内地再版的过程中,其副标题由《未完成的自传》调整为《回忆录》,而实际上借由记录时代历史,他也完成了自我表达和主体塑造.在这个意义上,将眼光从“我的世界”重新放回作为传主的“我”的身上,可以进一步理解曹聚仁在抗战时期所处的特殊位置及其思想方式.作为战地记者,亲历战争及流亡的生命经验,反而促发他向内寻找精神支援,其中,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性继承构成了一条重要的内在线索.“反理学的态度理解理学的深度”的“乱世哲学”是他在战时因应现实、寄望未来的思路,也是他晚年回顾自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也是受众最多的戏曲艺术形式.毛泽东喜欢看豫剧,甚至直接指定演员出演剧中的角色,以实际行动扶持并推动豫剧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当时文艺政策的诞生.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下,以豫剧为代表的地方戏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良好方式.当今文艺政策既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也为了适应新时代文艺环境进行了创新.
中学化学教材对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苯的同系物描述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侧链烃基就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通常被氧化为羧基.因此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如果苯的同系物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产物只能是苯甲酸,忽略了通常情况,所以给学生一种错误的认识.教材描述通常被氧化为羧基,是否能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呢?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测得甲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时产物中有二氧化碳生成.
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唐代文人,既固守着诗歌讽喻以言志的立场,又抱定了诗歌任性以娱情的主张,在唐诗表现西域器乐悲绝激越的审美意味方面,这两种态度形成明显的文化矛盾.
白居易是新体古文的宣导者和创作者,在中唐文体革新运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任职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期间,白居易执掌纶言诰命,达到文章事业的高峰.其文学性散文主要是记、书、序这三类,公文性散文则涵盖策问、奏议、论、传状、碑碣、志铭、箴、赞、偈、判等.白居易的赋作也很有影响,是赋体形制方面积极创新并完备的实践者,其律赋涵盖体物、言情、纪事、说理、论文五种题材,无施不可,穷极变化,留下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内容丰富且保存完整的白居易散文,不仅是这位广大教化主的一生经历与思想情感的写真,同时也可窥见有唐一代的社会面貌以及
白居易诗中对于自己在长安生活、工作、社交、娱乐的空间有详细的记录和描述,被学者作为唐代长安研究的重要“诗料”.白居易对于长安空间的特殊感知和记忆,与他在长安辗转的寓居经历和波折的仕宦经历有关,也与他对于相关地理空间知识的习得和积极整理密切相关.中唐时期地理学、舆图学的新发展,引起了白居易及同时代诗人的关注,并对他们的诗文创作中空间表现技巧产生了实质的影响,其中一种典型的形式就是“空间耦合”结构.中唐时期以长安为背景的诗歌、传奇等文学体裁,成为长安空间知识生产的重要助推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中唐文学的“空间转
核心素养下的学科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科教育、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塑造健全的人格.班级管理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对培养学生的三观有着重要作用.课堂中改变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以情感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师友组合、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方法,多维度落实教学三维目标,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作为百年现代汉语诗歌的亲历者,郑敏(1920-2022)的现代诗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首先在美国被翻译为英语,后逐渐被译为法、荷、瑞典、日、韩等多种语言,入选《兰舟:中国女诗人集》《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集》等权威的世界文学经典选集.这得益于许芥昱、张明晖、叶维廉、也斯、钟玲、奚密、汉乐逸、杜博妮、赫伯特·巴特、谢尔顿·齐特纳、艾哈迈德·阿里、何丽明、秋吉久纪夫、黄智裕等翻译家、诗人、学者的大力译介与推崇.由郑敏诗歌在海内外的译介语境、译者身份、学术评价、传播机构的研究可窥见,华裔汉学家、翻译家与各
1946年底至1947年初,茅盾夫妇曾受邀出访苏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准备出国,到聚会欢送;从登程出国,到在苏联访问;从告别回国,到报告印象,报刊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对于茅盾访苏的报道,呈现出民营报刊在夹缝中求生存、保持独立的品格与追求,以及报道的速度、力度、创新性,茅盾成为增进中苏人民友谊和中苏文化交流的使者,媒体对茅盾访苏的连续报道,成为中国新闻发展史和中国外交史上的亮点.
本来想试着谈另一个题目,因为想到我们这个会议的题目是“20世纪中国革命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但会议进行到现在已经接近尾声了,从会议提交的论文和各位的发言来看,我们的讨论中还没有充分讨论诸如“如何理解作为革命世纪的20世纪中国”“从革命世纪的角度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它包含了哪些基本的命题?赋予了 20世纪中国文学怎样的特质”等这些基本的也是重要的问题.现在的研究中,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具体、琐碎,虽然就研究而言,细读和个案的深入、透彻研究都是必要的,但缺乏对更具整体性的、基本的重要问题的兴趣和关注,这样的研究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