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子夫的西藏组画把握了人的特殊性:纯净庄严、与世无争。艺术的忏悔和祈祷,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时代的。《庄周梦蝶》系列组画有着充满魅力的变形美,表达了人类思想史异化最早的梦想。《我的鱼》音乐主题创作,思绪又回到古哲人时代。艺术是让人欣赏玩味的,一棵树开花宣告着生命的生熟。游于艺,总是带着拈花者的微笑……
无论是古希腊文明,还是东方文明,都是生命体验的结晶。支撑艺术发展的,是一种哲学的文化。
哲学是无用之大用。当一个人真正进入到哲学思维的境界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彻骨的豁达和愉悦。精神上的枷锁一旦摆脱,人们在艺术上便会表现出惊人的才华。
【关键词】哲学意味 纯净庄严 思想史异化 拈花微笑 无用之大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92-02
2008年冬季,张君(笔名子夫)在本溪举办旅法后首次家乡个展,诸多油画,饱含他近十年的艺术探求。游走其间,最讓人惊喜、流连、回味的,则是作品里渗透出的哲学况味。
巴黎失语者
子夫旅法四年。巴黎成为他绘画的拐点。
刚开始,他飞蛾扑火般扑向博物馆、美术馆和众多画廊。
奥塞美术馆、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法国古迹博物馆、罗丹博物馆、毕加索美术馆、阿尔比的“劳特累克美术馆”、尼斯的“夏加尔美术馆”、还有桔园——莫奈故居。
从一个展馆到另一个展馆,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他用最快的时间跨过了欧洲美术史漫长的几个世纪。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扑面而来。
零距离和大师对话,震撼不言而喻。品读梵高,用眼睛称量那些照亮世界的色彩,大胆而厚重的堆积,令人眩目的速度与变化,他不禁心头颤栗。再用眼神抚摸伦勃朗作品的每一点细节,狂喜之余,又不禁心头一沉,觉得自己无法再画下去,因为四百年前的大师已经达到了极至。
等跑完了整个法国,子夫再回到旅馆,重新置身在自己的画室当中,便不想说话了。
关于在法国一段时期的失语,他回忆说:一方面,的确是语言交流的障碍;另一方面,是完全沉浸在思索和寻找之中。除了不停地画,就是不停地想。努力寻找那些巅峰艺术的文化内核。罗素说过,要了解一个时代或者民族,必须首先了解他的哲学。艺术家除了做好一个匠人,还必须拥有更真实,更自然的精神生命。
之后,他参加了“河边的艺术”、“敞开你的门”等一些艺术活动。法国的美术组织不但免费为艺术家提供作品展示的场地,还把已形成风格的画家汇编到一起,由政府免费把画家的地址、电话、姓名及简单的艺术简历印发出去,让艺术家的工作室定期对公众开放。而欧洲人对艺术的痴迷,也确实鼓舞着艺术的创造者。很多收藏者会虔诚地找上门来,带着他们穿着整齐的全家老小,赴盛会一样赶来看画。很多时候,刚刚完成的一幅油画,油彩还没干透,就被来者买去,这时工作室就成了一个临时的画廊了。
后来,子夫在法国举办了两次个展,其作品里的中国元素和思想内涵受到欢迎,那段时期的百余幅作品,几乎被收藏一空。
西藏祈祷者
大概有几十幅吧,子夫的组画《心灵的旅程》,描绘的都是藏民。2007年获省文化厅铜奖的《清晨 我们离开拉萨》就是其中一幅。
可以肯定,他把握了这些人的特殊性:纯净庄严、与世无争。
2002年,他和画友孙野来到了这个连呼吸都散发着神秘气氛的地方,曾经怀有的憧憬和虔诚的朝拜突然间开始平静,内心充盈着来自宇宙的力量。
藏民几乎不变的服装和随意配带的饰物带有物天合一的和谐,原始、纯朴、单纯的自然情绪之中,散发着浪漫主义的气息,一切因果缘于心,神态语言带来的特有高原语境,给画家以无限的遐想。
子夫在日记里写:近距离和藏民接触时,那种在艰险环境所孕育出的淡泊、宁静,让我感到自己的心灵在提升。在牧区,一顶帐蓬,一群牛羊,可能是牧人的全部,但他们快乐的脸庞,带给人的却是心灵的忏悔和祈祷。
画中,《心的祈祷》里带红佩饰的少女,《寂寞童年》里流泪的小孩,《渡》里面双手合十的少年,《一阵灵光》里低头转经的男人......在诸多藏民的身影中,人们看到了画者的祈祷。
艺术的忏悔和祈祷,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时代的。
子夫用指上功夫塑造出迷人的油彩形象,借此对每一个观者诉说着内心独白:藏民远离浮躁,更没有形成名利场的温床,不急功近利,是世界上最与世无争的人。而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文明,心灵深处的轨迹可能随时在偏离。怎样把这种原生态没有污染地保留延续下去?如何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这是必须思考的。
现代梦蝶者
1998年,子夫以最直接的方式介入哲学主题,开始了《庄子梦蝶》的系列创作。
当时,他反复研读当代印度哲学大师奥修的书,尤其是里面对中国孔孟之道、老庄哲学、佛家禅理的阐释。而庄子“天地与我并进,万物于我为一”的生命追求,深深感染了他。
于是,他创造了油画版的蝴蝶梦。可以看到,画面轻松而抽象,透明的翅膀与不透明的日光,自由无形的风与清晰可见的线、古代的秀士和今天的忍者......仿佛什么也没有,又仿佛无所不包。梦幻的气息弥漫开来,带来片刻的幻想与安慰,观者飘飘欲飞,遁入宁静的仙境。
子夫说:在庄子的“蝴蝶梦”中,有着充满魅力的变形美,表达了人类思想史上异化最早的梦想。蝴蝶象征着人性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本质。我想一个艺术家也好,或一个普通的人,在内心深处都隐藏着自身的哲学观。平凡与伟大,对立与和谐,矛与盾,阴与阳,只有对比,才能说明问题。
后来,他又进行了《对立的和谐》主题系列创作。其中有《鱼与网》、《珍珠港与广岛》、《乐手》等等。实际上这些作品,是通过绘画来传达一些个人的思考。比如在《乐手》的画面里,有弹吉它的,弹钢琴的,弹曼陀铃的,手与键盘、琴弦本身是对立,各种乐器之间也是对立,它们互相在抵触,形成噪音,但如果你懂音阶,弹奏成美妙的音乐,这便是和谐。和谐与对立就像唇与齿,分不开。 和谐美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理想,要求把构成艺术的多种元素,比如,再现与表现、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时间与空间等,处理和组织成为一个平衡、和谐、稳定、有序的统一体。这种艺术追求,也是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坚实的基石和理想的境界。
微笑拈花者
行者无疆,歌者亦无疆。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说:“画你看到的东西”。
在法国留学期间,子夫画了一些宗教、音乐的主题。比如《港口酒吧》、《黑猫》、《我的鱼》。
他回忆说:运河边的教堂和一个三人的音乐会,曾带给我无限的创意。有时也会到莱茵河边的船上酒吧,一杯啤酒,聽着艺人一把吉它的倾诉。《港口酒吧》主题画了7张,6张在法国已卖掉,这个时期的创作深受当代法国艺术的影响,直线、块面和艳丽的色彩构成了绘画的主要元素。《黑猫》系列是在每年一度的人体写生基础训练中受到的启发,猫总是能带给人一种神秘的联想,黑猫与女人体在一起确实让人回味无限。
“天无声而有四时,地无语而有大美”,人与自然原来是如此的和谐,而最珍贵的东西总是隐藏心灵的深处,就像珍珠。白马历来是爱情的隐喻,高傲的大鸟总是亭亭玉立,或俯瞰世间百态……这便是《我的鱼》、《红鸟·恋爱季节》的创作理念。
《我的鱼》创作时,思绪又回到了古代哲人时代。艺术是让人欣赏玩味的,一棵树开花宣告着生命的生熟。游于艺,子夫总是带着拈花者的微笑……
春天迷失者
画展上,《迷失的羊》留住了所有人的脚步——喜马拉雅山脉,白云自由地享受着孤独的音乐。在云与山之间,悬空飘浮着一只羊,它似乎想抓住一朵云......画家的夫人从芳女士说:我实在不愿看这幅画,它让我心里难受。让我想到他的执著追求,这真是一种折磨人的,让人痛苦的精神。
子夫说:实际上,《迷失的羊》表现的是我本人。羊无法挫折一朵白云,因为它所到之处就是目标,它扎根于无处。但它存在。有些东西确实是看得见,抓不到的。
“当你在人群中看自己的时候,你是一个平常人,当你在人群外看自己的时候,你自然与众不同,而当你站在整个宇宙看自己的时候,你虽然非常渺小,但你却与宇宙同在了。”这段话是1991年他记在速写本上的。
子夫从十几岁开始学画,在路上走了三十年。刚到法国留学时,父亲给他写信说:“什么是天才,一件事你做十年就是天才”。那时的他确实有“平生醉语,一梦惊残”的感觉。
但是,时光飘移到了2008年,子夫的创作观念又开始发生了转变,《迷失的羊》正是表现转变中的痛苦迷惘。
他坦言:有时你真是丢不掉已经成形的一种绘画方式,所谓变法,确实很难。想当年,张大千在法国搞个人展,邀请毕加索前去看画,那时的张大千已经是大师级的画家了,毕加索看后说你的作品中国古代大师已经画过了,看不到你自己的影子。张大千听后,深受震撼。回国后,开始了一次中国画的革命,从具象转向泼墨,泼彩,把西方的色彩溶进了中国的水墨之中,在大象无形中诠释着中国画的博大和东方人特有的美学观念。
所以,当人浅薄无知时,可能觉得自己很充实,可当人真正越走越深时,一定会发觉自己很迷惘。
无论是老庄,还是耶稣,佛佗,无论是古希腊的文明,还是东方文明,都是生命体验的结晶。
哲学与艺术不是两条孤立的支流,它们交汇交融,彼此牵着手永不停息地向前奔腾,顽强地追求着人类的梦想。
只有感到迷失了,一棵新的种子才能开始发芽。
可以迷失,但不要徘徊。
还可以等待,因为——春来草自青。
小结的话
支撑艺术发展的,是一种哲学的文化。
哲学是无用之大用。当一个人真正进入到哲学思维的境界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彻骨的豁达和愉悦。
精神上的枷锁一旦摆脱,人们在艺术上便会表现出惊人的才华。
无论是古希腊文明,还是东方文明,都是生命体验的结晶。支撑艺术发展的,是一种哲学的文化。
哲学是无用之大用。当一个人真正进入到哲学思维的境界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彻骨的豁达和愉悦。精神上的枷锁一旦摆脱,人们在艺术上便会表现出惊人的才华。
【关键词】哲学意味 纯净庄严 思想史异化 拈花微笑 无用之大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92-02
2008年冬季,张君(笔名子夫)在本溪举办旅法后首次家乡个展,诸多油画,饱含他近十年的艺术探求。游走其间,最讓人惊喜、流连、回味的,则是作品里渗透出的哲学况味。
巴黎失语者
子夫旅法四年。巴黎成为他绘画的拐点。
刚开始,他飞蛾扑火般扑向博物馆、美术馆和众多画廊。
奥塞美术馆、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法国古迹博物馆、罗丹博物馆、毕加索美术馆、阿尔比的“劳特累克美术馆”、尼斯的“夏加尔美术馆”、还有桔园——莫奈故居。
从一个展馆到另一个展馆,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他用最快的时间跨过了欧洲美术史漫长的几个世纪。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扑面而来。
零距离和大师对话,震撼不言而喻。品读梵高,用眼睛称量那些照亮世界的色彩,大胆而厚重的堆积,令人眩目的速度与变化,他不禁心头颤栗。再用眼神抚摸伦勃朗作品的每一点细节,狂喜之余,又不禁心头一沉,觉得自己无法再画下去,因为四百年前的大师已经达到了极至。
等跑完了整个法国,子夫再回到旅馆,重新置身在自己的画室当中,便不想说话了。
关于在法国一段时期的失语,他回忆说:一方面,的确是语言交流的障碍;另一方面,是完全沉浸在思索和寻找之中。除了不停地画,就是不停地想。努力寻找那些巅峰艺术的文化内核。罗素说过,要了解一个时代或者民族,必须首先了解他的哲学。艺术家除了做好一个匠人,还必须拥有更真实,更自然的精神生命。
之后,他参加了“河边的艺术”、“敞开你的门”等一些艺术活动。法国的美术组织不但免费为艺术家提供作品展示的场地,还把已形成风格的画家汇编到一起,由政府免费把画家的地址、电话、姓名及简单的艺术简历印发出去,让艺术家的工作室定期对公众开放。而欧洲人对艺术的痴迷,也确实鼓舞着艺术的创造者。很多收藏者会虔诚地找上门来,带着他们穿着整齐的全家老小,赴盛会一样赶来看画。很多时候,刚刚完成的一幅油画,油彩还没干透,就被来者买去,这时工作室就成了一个临时的画廊了。
后来,子夫在法国举办了两次个展,其作品里的中国元素和思想内涵受到欢迎,那段时期的百余幅作品,几乎被收藏一空。
西藏祈祷者
大概有几十幅吧,子夫的组画《心灵的旅程》,描绘的都是藏民。2007年获省文化厅铜奖的《清晨 我们离开拉萨》就是其中一幅。
可以肯定,他把握了这些人的特殊性:纯净庄严、与世无争。
2002年,他和画友孙野来到了这个连呼吸都散发着神秘气氛的地方,曾经怀有的憧憬和虔诚的朝拜突然间开始平静,内心充盈着来自宇宙的力量。
藏民几乎不变的服装和随意配带的饰物带有物天合一的和谐,原始、纯朴、单纯的自然情绪之中,散发着浪漫主义的气息,一切因果缘于心,神态语言带来的特有高原语境,给画家以无限的遐想。
子夫在日记里写:近距离和藏民接触时,那种在艰险环境所孕育出的淡泊、宁静,让我感到自己的心灵在提升。在牧区,一顶帐蓬,一群牛羊,可能是牧人的全部,但他们快乐的脸庞,带给人的却是心灵的忏悔和祈祷。
画中,《心的祈祷》里带红佩饰的少女,《寂寞童年》里流泪的小孩,《渡》里面双手合十的少年,《一阵灵光》里低头转经的男人......在诸多藏民的身影中,人们看到了画者的祈祷。
艺术的忏悔和祈祷,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时代的。
子夫用指上功夫塑造出迷人的油彩形象,借此对每一个观者诉说着内心独白:藏民远离浮躁,更没有形成名利场的温床,不急功近利,是世界上最与世无争的人。而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文明,心灵深处的轨迹可能随时在偏离。怎样把这种原生态没有污染地保留延续下去?如何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这是必须思考的。
现代梦蝶者
1998年,子夫以最直接的方式介入哲学主题,开始了《庄子梦蝶》的系列创作。
当时,他反复研读当代印度哲学大师奥修的书,尤其是里面对中国孔孟之道、老庄哲学、佛家禅理的阐释。而庄子“天地与我并进,万物于我为一”的生命追求,深深感染了他。
于是,他创造了油画版的蝴蝶梦。可以看到,画面轻松而抽象,透明的翅膀与不透明的日光,自由无形的风与清晰可见的线、古代的秀士和今天的忍者......仿佛什么也没有,又仿佛无所不包。梦幻的气息弥漫开来,带来片刻的幻想与安慰,观者飘飘欲飞,遁入宁静的仙境。
子夫说:在庄子的“蝴蝶梦”中,有着充满魅力的变形美,表达了人类思想史上异化最早的梦想。蝴蝶象征着人性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本质。我想一个艺术家也好,或一个普通的人,在内心深处都隐藏着自身的哲学观。平凡与伟大,对立与和谐,矛与盾,阴与阳,只有对比,才能说明问题。
后来,他又进行了《对立的和谐》主题系列创作。其中有《鱼与网》、《珍珠港与广岛》、《乐手》等等。实际上这些作品,是通过绘画来传达一些个人的思考。比如在《乐手》的画面里,有弹吉它的,弹钢琴的,弹曼陀铃的,手与键盘、琴弦本身是对立,各种乐器之间也是对立,它们互相在抵触,形成噪音,但如果你懂音阶,弹奏成美妙的音乐,这便是和谐。和谐与对立就像唇与齿,分不开。 和谐美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理想,要求把构成艺术的多种元素,比如,再现与表现、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时间与空间等,处理和组织成为一个平衡、和谐、稳定、有序的统一体。这种艺术追求,也是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坚实的基石和理想的境界。
微笑拈花者
行者无疆,歌者亦无疆。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说:“画你看到的东西”。
在法国留学期间,子夫画了一些宗教、音乐的主题。比如《港口酒吧》、《黑猫》、《我的鱼》。
他回忆说:运河边的教堂和一个三人的音乐会,曾带给我无限的创意。有时也会到莱茵河边的船上酒吧,一杯啤酒,聽着艺人一把吉它的倾诉。《港口酒吧》主题画了7张,6张在法国已卖掉,这个时期的创作深受当代法国艺术的影响,直线、块面和艳丽的色彩构成了绘画的主要元素。《黑猫》系列是在每年一度的人体写生基础训练中受到的启发,猫总是能带给人一种神秘的联想,黑猫与女人体在一起确实让人回味无限。
“天无声而有四时,地无语而有大美”,人与自然原来是如此的和谐,而最珍贵的东西总是隐藏心灵的深处,就像珍珠。白马历来是爱情的隐喻,高傲的大鸟总是亭亭玉立,或俯瞰世间百态……这便是《我的鱼》、《红鸟·恋爱季节》的创作理念。
《我的鱼》创作时,思绪又回到了古代哲人时代。艺术是让人欣赏玩味的,一棵树开花宣告着生命的生熟。游于艺,子夫总是带着拈花者的微笑……
春天迷失者
画展上,《迷失的羊》留住了所有人的脚步——喜马拉雅山脉,白云自由地享受着孤独的音乐。在云与山之间,悬空飘浮着一只羊,它似乎想抓住一朵云......画家的夫人从芳女士说:我实在不愿看这幅画,它让我心里难受。让我想到他的执著追求,这真是一种折磨人的,让人痛苦的精神。
子夫说:实际上,《迷失的羊》表现的是我本人。羊无法挫折一朵白云,因为它所到之处就是目标,它扎根于无处。但它存在。有些东西确实是看得见,抓不到的。
“当你在人群中看自己的时候,你是一个平常人,当你在人群外看自己的时候,你自然与众不同,而当你站在整个宇宙看自己的时候,你虽然非常渺小,但你却与宇宙同在了。”这段话是1991年他记在速写本上的。
子夫从十几岁开始学画,在路上走了三十年。刚到法国留学时,父亲给他写信说:“什么是天才,一件事你做十年就是天才”。那时的他确实有“平生醉语,一梦惊残”的感觉。
但是,时光飘移到了2008年,子夫的创作观念又开始发生了转变,《迷失的羊》正是表现转变中的痛苦迷惘。
他坦言:有时你真是丢不掉已经成形的一种绘画方式,所谓变法,确实很难。想当年,张大千在法国搞个人展,邀请毕加索前去看画,那时的张大千已经是大师级的画家了,毕加索看后说你的作品中国古代大师已经画过了,看不到你自己的影子。张大千听后,深受震撼。回国后,开始了一次中国画的革命,从具象转向泼墨,泼彩,把西方的色彩溶进了中国的水墨之中,在大象无形中诠释着中国画的博大和东方人特有的美学观念。
所以,当人浅薄无知时,可能觉得自己很充实,可当人真正越走越深时,一定会发觉自己很迷惘。
无论是老庄,还是耶稣,佛佗,无论是古希腊的文明,还是东方文明,都是生命体验的结晶。
哲学与艺术不是两条孤立的支流,它们交汇交融,彼此牵着手永不停息地向前奔腾,顽强地追求着人类的梦想。
只有感到迷失了,一棵新的种子才能开始发芽。
可以迷失,但不要徘徊。
还可以等待,因为——春来草自青。
小结的话
支撑艺术发展的,是一种哲学的文化。
哲学是无用之大用。当一个人真正进入到哲学思维的境界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彻骨的豁达和愉悦。
精神上的枷锁一旦摆脱,人们在艺术上便会表现出惊人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