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针对一定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个体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为了这一目标,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表面热热闹闹,为合作而合作,学生根本没有投入到学习之中,明显让人感到是在走过场,白白浪费了课堂的有效时间,导致课堂散乱无序,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传统观念的误区
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只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一下学习结果就算完成任务。实际上,这种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这说明: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
2.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如果在小组合作前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可能不会掌握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方法,就会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地合作,结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呢?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
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必须明确目标指向,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有奋斗目标,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在分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给学生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只有学生明确了方向,有了奋斗的目标,才能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例如:在讲《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手中的物品表示出它的1/4吗?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是将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平均分,再表示出它的1/4时,就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有些学生可能不知如何将多个物体进行平均分,在与同组学生交流合作时,也会得到启迪,使其能够学有所长。
二、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后,小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谁是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谁负责整理、记录;谁负责交流汇报;谁又负责补充等都应该有分工,这样才能确保合作学习一开始人人都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才能确实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三、小组成员汇报交流时,其他成员应该认真倾听,及时补充
汇报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汇报交流,才能将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的零星知识整理、汇集到一起,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1.学会倾听的能力;2.学会质疑的能力;3.乐于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4.勇于接受他人意见的能力。学生在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清楚问题后,再让他们尝试着用规范的、严密的、有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再讲述一遍。通过这样反复地强化,能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信心,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真谛。
四、当学生汇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和评价,建立有效评价机制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采用正面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教师个人的教学成功与不足进行客观、恰当地评价,并形成以下几种长效机制:1.基础评价机制。即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地了解,为他们定一个“水平线”;2.过程评价机制。即对学生合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表现等不失时机地进行恰当评价,并组织小组间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反思,以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3.成果评价机制。即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刻意求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1.教师传统观念的误区
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只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一下学习结果就算完成任务。实际上,这种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这说明: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
2.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如果在小组合作前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可能不会掌握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方法,就会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地合作,结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呢?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
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必须明确目标指向,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有奋斗目标,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在分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给学生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只有学生明确了方向,有了奋斗的目标,才能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例如:在讲《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手中的物品表示出它的1/4吗?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是将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平均分,再表示出它的1/4时,就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有些学生可能不知如何将多个物体进行平均分,在与同组学生交流合作时,也会得到启迪,使其能够学有所长。
二、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后,小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谁是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谁负责整理、记录;谁负责交流汇报;谁又负责补充等都应该有分工,这样才能确保合作学习一开始人人都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才能确实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三、小组成员汇报交流时,其他成员应该认真倾听,及时补充
汇报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汇报交流,才能将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的零星知识整理、汇集到一起,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1.学会倾听的能力;2.学会质疑的能力;3.乐于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4.勇于接受他人意见的能力。学生在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清楚问题后,再让他们尝试着用规范的、严密的、有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再讲述一遍。通过这样反复地强化,能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信心,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真谛。
四、当学生汇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和评价,建立有效评价机制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采用正面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教师个人的教学成功与不足进行客观、恰当地评价,并形成以下几种长效机制:1.基础评价机制。即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地了解,为他们定一个“水平线”;2.过程评价机制。即对学生合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表现等不失时机地进行恰当评价,并组织小组间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反思,以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3.成果评价机制。即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刻意求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